黄登龙 王晨 陈清珠
(福建商贸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0)
随着2020年3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下称《标准》),意味着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改革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与09年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相比,教学任务从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目标从重知识、语言能力的培养转向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实施过程从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多参加教学活动到要求教师要开展活动导向教学,在实践应用中融入职业教育,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功能,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一个重大突破,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其中,“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及回应,为中职英语学科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改革提供方向。
《标准》指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这四个方面,它们之间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职场语言沟通是语言基础。职场语言沟通实际上是语言能力与职场运用的结合,不仅要求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并且能熟练将其运用于职业场景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与英语学科的有机融合。
思维差异感知是智力保障。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和思维是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培养通用思维能力(如识别、理解、推断),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英语使用者(不一定是英语本族语者)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1]。学生通过感知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从学会多角度辩证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合理的评判。
跨文化理解是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新世纪必备的交际技能之一,在英语学科上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能体现其使用民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跨语言沟通过程中,说话双方不仅是进行了信息的交换,更是实现了文化的传播。因此,学生不仅要对外国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更要对本国文化有深刻认识,在交流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自主学习是发展需要。学生通过英语课堂学习,不仅能够端正态度,对学科产生积极的认识,同时能够为自己量身定做适用的学习方法,运用得当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由于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截至2021年5 月20 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30 条结果。王惠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做好英语听说读写的奠基工作、创新英语核心素养教育模态、开展英文写作活动实践知识[2];张晓亮、薄艳欣提出从教师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跳出固有思维、相关部门调整考试制度三方面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3];李芳蓉、尹毅、胡竹娅则是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中职英语读写教学设计进行研究,认为核心素养在读写教学中的达成不是孤立的内容,而是通过语境中的活动、用语言做事的能力、串联语言学习的六要素来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4]。从目前的参考文献来看,已有的研究大都是从理论角度、宏观角度研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而从实践角度具体地研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环节实施路径方面比较少。本文基于福建省学业水平考试背景,研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课题组成员以福建省为例,走访了福建商贸学校,福建经济学校,福建工贸学校三所福建省属中职校,随机对2019 级及2020 级跨不同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中职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的养成情况,经分析发现调查对象存在以下特点:
1.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积极性。
从学习的动机来看,大多数中职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足,从问卷结果的排名来看,他们认为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升学考试(58.05%)﹥个人兴趣(13.74%)﹥增加国际视野(12.48%)﹥学校家长要求(8.86%)﹥工作需要(5.42%)﹥出国留学(1.45%),可见调查对象普遍对于英语学科学习的认识比较狭隘,更注重英语的工具性作用。
在学习兴趣方面,从总体趋势来看,大多数中职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不高,约有54.43%的学生表示对英语的兴趣一般,11.75%的学生表示对英语兴趣不大,而有7.41%的学生认为他们对英语完全不感兴趣。
2.学习习惯。
问卷从频率(经常、有时、偶尔、从不)角度考察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做笔记、课后复习、课外阅读、背诵课外单词、关注中西文化差异、向老师或同学请教问题、调整学习策略等几个角度的学习习惯。从纵向数据最大百分比的对比中显示,除了在课上认真做笔记上有43.58%的学生选择“经常”,其余的学习习惯的最大百分比都是选择“偶尔”,可见调查对象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策略有待调整。
在拼读单词方面,数据比较乐观,仅有18.08%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拼读,大多学生可以根据多种拼读法来识记单词;在听力方面,约有42.5%的调查对象能够听懂课文对话,22%的学生需要在关键词的提醒下听懂对话;但是仅有15.55%的调查对象能够轻松的进行相关主题的沟通交流,33.27%的调查对象需要在提示下,用拼凑的单词进行简单交谈,20.8%的调查对象只会朗读课本上简单的句子,还有18.63%的调查对象开口慌,只听不说;在读写方面,41.8%的调查对象能看懂文章大意,31.1%的调查对象仅能完成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应用写作题型,19.35%的调查对象能进行简单的在线文字交流,由此可见,调查对象的语言基础不扎实,词汇量少,且输入和输出严重不对等,对于语言的实践与运用束手无策。
在上课状态上,大多数调查对象(42.31%)以听老师讲为主,少数学生(24.74%)能够进行主动的思考;至于在预测、推理、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上,调查对象的能实现:根据单元主题,大、小标题及插图来预测文章的文体或内容(43.22%)>能够结合已有信息、并联系上下文来推断词义(42.31%)>.能够快速浏览文章,并利用关键词句来分析文章结构和脉络关系(36.53%)>能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32.55%)>以上都不会(22.97%)>曾对课文内容的真实性产生质疑(21.88%)>经常对文章内容以及作者观点、情感、价值观进行评价(21.7%)。可见调查对象在思维活动上的训练上力度不够大,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和总结评价。
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多数调查对象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对于英语的学习是有帮助的,但在实际运用方面,以“上班路上,您遇到了老板,您会怎么跟他打招呼?”为例 :只有21.88%的调查对象正确的选择了” Good morning! Mr.Green!”,更多的调查对象选择”Good morning! Boss!”(66%)和”Good morning! Have you eaten breakfast?”(12.12%),可见大多调查对象虽意识到了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受母语文化的影响较大。
综上所述,在走访调查对象中,中职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比较不均衡,其中比较乐观的是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但仍需要在实际运用中得到提高;思维活动的训练力度也有待加强,尤其是批判性思维,学生需要学习多角度辩证的看待问题;急需提升的是自主学习,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
根据以上调研数据,课题组成员经研究分析,认为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在《标准》颁布初期,课题组走访了多所学校,了解到大多骨干教师已知晓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但对于其具体内涵以及如何落地不甚了解,仍有部分英语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完全不知。
欲要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学,首先英语教师本身就应具备良好的英语素养。作为语言类的学科,英语的用词随着时代发展日新月异,虽然课本的编写以英语为主,但是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使用上也略有不同,这就要求英语教师不断的积累教学素材,提升语言素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跨文化意识,同时,为突出职教特色,英语教师要了解任教班级的专业特色,将英语学科与专业相融合,谋取教学上的突破。因此,学校及各部门应多开展专题培训,包括跨文化知识、语用能力、教学技能、计算机应用等专题,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通过组织讲课、评课,交流研讨,共谋发展。
《标准》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进行界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沟通交流是片面的,为了“升学考试”更是狭隘的。就教学内容而言,英语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覆盖了16个主题,涉及了学生日常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通过接触多元文化,认识到思维的多样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1.从三维目标到素养目标。
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行为的方向与结果[5]。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素养目标。素养目标传承于三维目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基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兼顾学生日常生活,职场工作以及未来可持续性学习的需要来设立教学目标。以“节日”主题为例,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要考虑相关语言知识外,可以将意义相近的节日进行对比,例如:中国的国庆节,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从节日起源、节日活动、节日意义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异同点,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2.开展活动导向教学。
围绕素养目标开展的教学应该是真实的,贴近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教学活动中提升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旅行计划”主题为例,可以在听说活动中可以创设情境,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只有1000 元旅行基金的前提下,旅行社的工作人员和外来游客在讨论当地的出行计划,并且要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而在读写活动中,旅行社工作人员和游客可以从时间、车辆、景点、费用、住宿安排等角度,共同设计不同形式的行程表,理清出行各个环节的安排。让学生通过活动提升语言能力,并在活动中感受真实的生活,获得职业体验感。
3.数字资源建设。
数字化资源包括图像、音频、视频、课件、网络资料、交互学习平台资源等。教师可以教材的二度开发为载体,发掘英语教材中的可用资源,将之与课程实施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教材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培养切入点,通过开展社会实践、课内外讨论、调查报告、自主探究等活动,师生共同建设数字资源,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4.多元评价。
《标准》中鼓励实施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构建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目前,笔者所在省已开展以学业水平考试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则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实时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力求做到每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对应的数据反馈,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深入挖掘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树立以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需要教师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既要克服学业水平考试功利化倾向,又要立足学生素养的养成,优化教育和课堂的生态环境。如何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存在许多亟待研究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们要勤学习,善思考,多实践,我们要长时间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