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1-11-26 14:45官二红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课文小学生文章

官二红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葛源中心小学,江西 上饶 334303)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分析

一方面,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习惯尚未养成、对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阶段性特点,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督促。无论哪一门课程都需要经历阅读和理解这两个过程,语文学习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站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角度,理解力是基于对文字的认识基础之上,将所看到的文字转换到自己大脑中再对文字进行再加工,从而达到领会文章意思的过程。另一方面,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逐渐提高写作能力。众所周知,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很大的比重,如果小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充足的知识储备与写作素材,那么就不能很好地输出,写出优秀的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从而在写作中能够利用这些优秀的素材进行写作,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

(一)重视反复朗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朗读是一种对文本大声地、富有情感地阅读方式。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音调、语速的快慢等来充分理解文本的内容以及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理顺文章脉络与结构,学习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语感。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并对课文中的中心语句进行重点朗读并引导学生推敲其内涵,进而让小学生能够对黄山上各种石头的特点产生直接的感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增加对文章的领悟并能够在阅读中融入自己对黄山景色的真实情感,加深对文章整体意境美的理解与把握,提升对美的欣赏与鉴赏修养,逐渐形成对优美文字的良好语感。

(二)重视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阅读能力提高的首要前提条件是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内在的动机,才能主动地阅读,逐渐提高阅读的能力与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与激发。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相对单一,学生仅仅是课堂知识的接收者,其被动性较为明显,因而很难让学生主动地去阅读书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言而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剖析教学内容,依据教育而目标设计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灵动的课堂教学中对阅读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索阅读中的神秘世界。例如,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就需要依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为课文中的各个角色,并邀请他们来完成这个故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在表演的过程中依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完成对话以及情节的表演,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在学生将教师布置的情节表演完后,学生们对这一故事的结局都很好奇。课堂的学习氛围十分好,学生在好奇心理与兴趣的驱动下,开始主动地去阅读并探索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通过为小学生创设这样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重视阅读技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与水平的提高。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而且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他们就能够在规定的阅读时间内通过阅读技巧抓住更多有用的信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以充满求知欲的心情参与到阅读中。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泛读,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与结构产生宏观的把握,然后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精读整篇课文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与理解,最后,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与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总结,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复述的内容中,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从泛读、精读到复述的这一过程中,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进行了培养,在提高阅读质量的同时,让学生逐渐总结出阅读陌生文章时应采取的阅读方式,提升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快乐。

(四)重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促使学生阅读广度与深度的提升

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我国传统单一的阅读方式变得多样化,当前教师可以通过微信或者校讯通等手段开展阅读活动,学生能够更加及时地分享与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与体会。此外,学生也能够通过信息化网络平台查找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实现知识上的补充,学生在阅读时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加深对阅读的良好体验。例如,在正式学习《端午粽》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即通过阅读文章回答以下问题:端午节的产生背景、开展端午节活动的意义、端午节的风俗习惯等。在预习文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头脑中有问题,因而在阅读过程中会对有问题相关的段落与句子进行更加细致的阅读与分析。在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阅读来了解端午节的相关背景资料,进而实现常识性知识的扩充。而且,学生通过查阅网络资料,也轻松解答了教师的预习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以及自己的同伴分享自己查阅到的信息,加深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掌握。最后,教师由本篇课文引出延伸性阅读内容:中国还有什么传统节日?都有哪些习俗?等实现学生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养与阅读能力。

(五)重视阅读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展开阅读活动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其《劝学》中写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反映了环境对于人的影响。阅读氛围作为一种独立于学生的客观外部条件,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主动性与阅读效果。一个班级内的阅读氛围浓厚,则学生也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提高对阅读的兴趣,阅读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而让小学生能够“浸泡”在优美的文字、优秀的文化中接受熏染,提升文化修养。例如,小学生语文教师可以在班级后方设置一个“读书小天地”,在这里放置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课外书籍,鼓励学生能够利用课下时间进行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交流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将课内外阅读的内容有效地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有趣的阅读活动氛围中爱上阅读。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多数学校已经实现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因而教师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引导学生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让学生的阅读不再受到时空的制约,更加自觉主动地开展阅读,在丰富的文本阅读中实现知识的积累与扩充,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综合上文论述,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活动,促使小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进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水平的逐渐提高。

猜你喜欢
课文小学生文章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我是小学生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