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世存
(重庆市巫山县师范附属小学,重庆 404700)
美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美育能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生活,理解事物,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审美能力。在美育的促使之下,学生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完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美育与语文教学的渗透,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教师不仅为社会培养人才,推动着社会文明和文化发展,而且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和道德水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需要注重对学生“美育”的教育,美育是一种艺术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美学原则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将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都能感受美,欣赏美甚至创造美。美育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审美水准和德行标准,明确美与丑的界限,美育使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时更加积极阳光,影响着学生毕生追求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体魄与高水准的道德素质。
语文在教学中被称为最美学科,语文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有传统文化、人文历史,科学教育;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现代文、文言文、诗歌、散文、诗集、小说、戏剧等等。中华文明造就了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决定着中国的语言文化和语文学科特殊的美。诗人王维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接描绘出了野漠黄昏广阔无垠雄浑无边的景象,后人直叹作者为写景的圣手。语文与美育本就不可分割,语文给了美育生机,让美育更加生动丰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开端,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基础,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通过语文课本中优美的语句,经典的事迹和科学依据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激活学生学习的意义,刷新着学生对“美”的定义,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道德素质标准,促进着学生的全面的发展[1]。
语言是把双刃剑,既能安慰人,也能伤害人,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抓住学生渗透美育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与道德意识中相当于一块白璧无瑕的璞玉,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三观不成熟,是非对错观比较模糊,教师作为雕刻璞玉的匠人,在教学过程不仅要将语言文化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传统文化内容以及各种语言文字的表现形式,更要让学生深入文字中,了解语文内在的精神与美感,使这块璞玉雕刻外表华丽美观的同时拥有着内涵深意。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要着重研究将美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内容中,最大程度地将语言的美感与魅力发挥出来,让语言成为学生保护自己和赞美事物的工具。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教师通过对学生语言文字与美育的结合教学让学生既能发现美,也会表达美,帮助学生在美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就学生对美的追求,促成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例如:小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丰富,容易受到社会中不良现象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于事物美的认识有误区,存在有攀比心理的现象,经常会比谁的生活条件好,谁的父母更有能力,甚至以此作为资本欺负其他学生。教师可以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的课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思索:在课文的开头是什么原因导致老虎没有吃狐狸;森林里的其他小动物为什么害怕狐狸,它们是不是真的害怕狐狸。在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狐狸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不对。通过《狐假虎威》教学,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不能改变自身虚弱的本质,一旦被戳破之后就会像小丑一样让人笑话,不符合思想行为中美的标准,仗势欺人只能够嚣张一时,只有通过努力让自身更加优秀,更加强大才是长久之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生对美有所理解,树立学生对美的判断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
《庄子·天道》中提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由此可见,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在教育事业中为人师表就要以身作则。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强,面对周围的人或事物的影响,无论好坏都会照单全收。在校园中学生通常将教师看作自己人生的榜样,认为教师博学多才,身影伟岸,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学生语言文化知识,更多的是通过课文知识内容向学生传递科学的真谛与做人的道理。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与言行举止出入相差大,则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学生分不清应该做什么或者该怎么去做,更加模糊了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甚至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判断,学生容易有样学样,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走偏路。小学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学生基础学习阶段对学生人格影响最深的教育者,需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除了言行一致以外,教师在将文化知识与美育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也是自省的过程,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记住最大的美育就是懂得尊重,在教学中时刻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与包容,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与学生平等沟通,给予学生包容与理解,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树立一个尊重的标杆,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无差异,尊重也是美育的行为表现之一[2]。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这篇课文中,描述了一名名叫英子的学生,由于小时候生过病腿脚落下了残疾产生自卑心理,英子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之下走出了心理阴影的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英子一开始导致内向甚至自卑的原因,英子的同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英子做出了改变,变得开朗起来。教师根据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包容和平等对待,结合《掌声》一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无差别,不能因为对方弱小或有缺陷就欺负或者不尊重他人,尊重、理解和包容是一种美德,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人温暖和鼓励,给与他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甚至可以帮助别人改变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现教学成果的形式除了考试的分数之外,还有日常行为表现。美育主要是体现在学生对事物的评判与审美标准,美育能提升学生的素质、对自我行为的要求标准和对周围事物的评判标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语文教师将美育渗入日常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学生从感受美、欣赏美过渡到表现美和创造美,在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行为和能力不断地向更高层次转变,行为更加优雅,谈吐不凡,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平高尚。在学生对美有着成熟的欣赏与判断能力之前,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之下辨别美,并且引导学生将美的行为与思想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3]。
例如:美育可以是任何形式,美育的宗旨是让学生提高精神、人格与物质的审美能力。学生在学习中选择质量高的阅读刊物、注重着装干净得体、使用礼貌用语、积极的学习态度、以正确的行为和良好的心态素质作为日常行为标杆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美育教学成果的表现。教师将实践内容设计为发现美的眼睛,发现一本好书、看到一个值得学习的行为甚至是在春天里茁壮成长的花草,教师让学生到生活中认真观察,并且将观察到的事物用写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延伸出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见解。教师将美育与生活实践和习作练习相融合,既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观察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写作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美的心理与行为的养成。
在教学中融合美育、渗透美育,深切符合新课改中重视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要求,语文与美育之间密切与必然的联系促使语文教师在美育中作出深切的思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有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一个温柔、有内涵的人,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更加积极与阳光,更能促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与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