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
(贵阳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8)
如果我们畅游在人类美学的长河,就会发现:有时是迎着逐浪日高的美学高潮,有时又行进在寒气逼人的冰川,有时登上一座座美学峰巅,有时又坠落在深凹的低谷。然而,最引人入胜的是横跨在人类美学长河上的五座里程碑,正是透过它们,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美学的晨曦,瑰丽多姿的晚霞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日出,获得了关于美的本质的启示。
古希腊的美学天宇中,有诸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贺拉斯、朗吉诺斯、普洛丁……这些闪烁的群星。其中,最为璀璨夺目的两颗巨星,当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古希腊罗马美学是奴隶制的产物,并打下了奴隶社会的烙印,但它却包含了近代西方美学中几乎所有重要的理论、原则的萌芽。正是奴隶制才使工业和农业之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使生产力获得空前巨大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精神生产、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古希腊的美学主要是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美学。
马克思曾经说过:古希腊是人类“正常的儿童”,他们像儿童那样和周围环境保持着朴素的、梦幻般的关系。环绕在群山与大海之间的雅典城邦,引人入胜的山谷与海上生涯,命运攸关的战争,出入无常的匪盗,公民大会上慷慨激昂的演说,公众场所发人深思的哲学辩论,祭坛前神秘的乩语,竞技场上剧烈的斗争,酒神节上狂热的游行,圆形剧场下恐惧与哀怜的情思,所有这些,对希腊人都是新的、富有诗意的。正是这种物质与精神的环境,良好的气候与文化氛围,启迪着他们美的睿思,促使他们怀着童年时代特有的天真,去寻求潜藏在大千世界的美,所以,雅典可以说是古希腊美学的摇篮。
当古希腊人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灿烂的星空时,那绚丽多姿的古希腊神话、艺术、那令人神往的波赛冬神庙,那精美诱人的狄甫隆陶瓶,那俨然如真的克里奥比斯裸体立像,雅典卫城的着衣少女,那节奏鲜明动人的抒情诗歌,……它们怎能不令人心荡神驰呢?怎能不激发哲人的思索呢?毕达哥拉斯经过长久的观察和思考,便得出一个结论:“美是和谐”。他是美学史上第一个给美下定义的大师,他认为,一切事物凡是能够看出和谐关系的就是美的,正是“和谐”给人以美的感受,正是“和谐”才使事物成为美的事物。“和谐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嗣后,柏拉图以他的《大希庇阿斯篇》揭示了西方美学的序幕,是美学史上的第一篇专论,正是柏拉图奠定了西方唯心主义美学的基础。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理念”是什么?柏拉图说:理念看不见,摸不着,无始无终,静止不变,是在人脑之外的永恒存在,它是万物之源,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它派生出来的。美作为一个存在物,也是理念派生的。显而易见,柏拉图的“理念”实则就是“上帝”,就是“神”。而“上帝”、“神”是“真理”的化身,只有“真理”才是美的。“真理”即理念,即美。柏拉图的美论是主观的,唯心的。因为美并非神造的幻影,而是活生生的具体存在。柏拉图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启开了唯心主义美学的先河;而秉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信条的亚里斯多德,则不同意他的老师柏拉图“理念”说。亚里斯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而不在“理念”,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美的事物各部分要安排得恰当,要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太大太小均不美;要有整一性,各部分比例恰当、大小适中、非常鲜明。亚里斯多德奠定了唯心主义美学的基础,他的美论雄霸西方美坛2000 多年,影响颇为深远。
几乎与古希腊、罗马美学崛起同时,在世界的东方,在华夏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掀起了一个东方美学的高潮。中国古典美学,发端于先秦。这是一个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当时社会动荡,新的经济、新的人物、新的思想不断涌现,空前活跃。殷商、西周的宗教神学统治发生动摇,旧的观念瓦解,是所谓“礼崩乐坏”,出现了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使得先秦出现了中国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涌现了一大批哲学家、美学家,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庄子、荀子等等。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美学理论,真可谓百家蜂起,学派林立,异彩纷呈。中国先秦诸子,对现实美学和艺术创作给予了经验性的总结,从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形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两大基础,而公孙尼子的《乐记》则是东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艺术论专著。孔孟的美学思想在当时影响是最大的。他们对美是什么,也有精辟的论述。孔子认为:“里仁为美”,意思是说和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就是一件美的事情。很显然孔子是把美与道德(善)联系起来思考的。孔子以理性内容的仁学为基础,从人的内在心理要求出发,去探讨现实生活的审美与艺术问题。他一方面肯定对个体内在心理要求予以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伦理对个体心理要求的制约性。他把美学与伦理学、心理学融为一体,从而奠定了情感与理智、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核心的中国古典美学基础。孔子从他的美学观出发,提出一系列主张:要求用“乐”(艺术)去感化人心,陶冶性情。在潜移默化中使人接受仁义之道而成为“全人”;要求用“艺”(技艺)使人在娱乐、嬉戏之中认识客观事物规律;他十分强调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提出完美的艺术应该是“尽善尽美”,审美批评的标准应该是“中庸之道”。总之,孔子强调审美与情感相通,情感与伦理融汇的观点,奠定了中国古典心理学、伦理学的美学基础,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发展。
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的美学思想。美是什么?美就是“充实”。充实是什么?就是把仁义礼智的道德原则扩充到人的容貌形色行为等各方面去。“大”是充实而有光辉,就是人的道德人格光照四方。“圣”是“大而化之”,就是用道德人格化育天下,凡此等等,都是美的。孟子的美学思想也仍然是把美与善,美学与伦理道德、社会心理学融为一体,与孔子美学思想一脉相承。
除孔子外,还有荀子的“化性起伪而成美”,认为人的美不在外貌,而在内涵的品德学问。庄子强调的“心斋”、“坐忘”的境界,《乐记》的“乐为心声”,“声音之道与政通”的论述,墨子的“非乐”的思想,乃至此后的如屈原、司马迁、陆机、刘勰、钟嵘等人的美学思想和理论,它们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美的本质观和美学体系。如果说古希腊美学代表奴隶社会的美学高峰,那么,古代中国美学则是封建时代的一座美学丰碑,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美学总是作为哲学讨论的一个内容或含在其他各种相关的论述之中。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率先主张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在美学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所以他被誉为“美学之父”。1750 年,鲍姆嘉通出版了他的美学专著《Aesthetik》,这标志着美学的正式诞生。他认为:人类心理活动可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应当有三门相应的学科去研究他们。研究“知”的已有逻辑学,研究“意”的已有伦理学,却唯独没有研究“情”的学科,而“Aesthetik”一词的意思就是“关于感觉和情感的科学”,我们把它译为“美学”。这一命名从此就被沿用下来。康德继承和发展了鲍姆嘉通的观点,第一次以系统的思想,赋予美学以严整的理论形态,揭示了美的本质,对后世的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曾经这样赞美过黑格尔:“有这样一个人,在整个封建的德意志陷入经济凋蔽、政治腐朽、民怨沸腾、毫无希望的绝境时,他却以哲理的光辉,在暗淡的帝国上空抹上一道耀眼的彩霞;在整个欧洲战火频起、烽烟弥漫,处于革命与复辟,征服与抵抗,进步与反动的激烈交战之中,他却冷静地吸吮着时代的乳汁,精心构筑起自己庞大辉煌、包罗万象的哲学大厦,这大厦的每一间厅堂里,都记录着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划时代的设计和创造;当美学学科还未渡过幼稚、浅薄的孩堤时代,还未在浩瀚学林中站稳脚跟时,他却以高瞻远属的目光,渊博精深的学识,洞幽察微的审美力,给美学注入艺术和哲学二位一体的思辨的血液,赋予它以科学的生命力。从此,年轻的美学得以跻身于科学殿堂之上而毫无愧色。这个世世代代为德意志人民引以为光荣和骄傲的人,就是黑格尔。”这段话对黑格尔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美学体系,以及在人类美学史上的卓著地位,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如果说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那么,黑格尔乃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3 卷本《美学》构成了西方美学最宏大完备的理论体系,他把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统一起来,对美学研究的范围和方式,艺术美的概念和理想,艺术的发展类型、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他所提出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他对美的本质的界定。黑格尔的理念是从柏拉图那儿借来的,只不过他的“理念”和柏拉图的理念有所不同。黑格尔认为理念是发展、变化的、运动的,而事物的美都是理念的感情显现。实质上,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至今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和理论方法达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最高成就,在美学史上是一块划时代的里程碑。
尽管历代美学家和哲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美学作出了很多贡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又都未能将美学推向真正科学的轨道。古希腊美学处于朴素阶段,而且依附在哲学与艺术理论之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中国古代美学偏于经验性的直观把握,也没有解决美学的一些根本问题;德国古典美学虽然体大思精,然而,由于美学家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其美学思想的立足点也是错误的,美学依然在真理的殿堂外游荡、徘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美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它结束了唯心主义的统治,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了其它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既确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美学的指导地位,也肯定了美学自身的独立性。其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使美学既摆脱了唯心主义的羁绊,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从而真正找到了一个科学的基点。再次,从来的哲学只是认识世界,美学研究被囿于认识论范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这种实践的观点不仅要求人们去认识美,而且要引导人们去创造美。复次,马克思对美感和美作了科学的论述。他以劳动实践为前提,创立了审美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生成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科学地回答了美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既以一种深邃的历史观追溯美的历程,审析美学遗产,推陈出新,又高屋建瓴地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辉照亮美学的广宇,为打开美学迷宫提供了一把闪光的金钥匙,为揭示美的真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是人类美学史上的一次辉煌的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