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轶 杨筱 李妮蔚
(云南财经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1)
当前中国经济与文化蓬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国内文化创意发展欣欣向荣,在此背景之下,许多国内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开始着眼于传统文化的开发、创新及传承。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一是部分高校的文创设计专业内容上缺乏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二是部分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虽然开设了一些文化艺术课程,但这些文化课程与设计实践分离,无法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和传统文化主题进行深度思考和创作的兴趣。现阶段,关于民族文化在文创设计专业和品牌设计方向的实践案例及相关文献较少。在云南省的不同地域、族群、审美等方面都存在着由于差异性而形成的民族特色文化,这些文化构成了多元的活体样本,然而由于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经济指标等方面云南省处于全国的末端,这些民族特色文化无法得到重视与保护,造成部分的遗失,甚至是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其文化创新产业的发展力也严重不足,亟待提高,人类需要多样性的丰富文化来维系人类的精神活力。
本项目希望利用云南省的民族特色,与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进行有机的联系协作,通过分析和对比同类型不同高校学生对文创与民族文化结合度的接受程度以及问卷反馈意见,以学生的视角为观测点,优化文创设计中民族文化的部分,促进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与此同时,将民族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属性相结合,促进人才的培养与云南省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文化的多元与现代化发展。
本项目选取云南省高校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和云南艺术学院5 所高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SPSS 的数据统计方式,了解云南高校学生对于文创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接受度和意见反馈,再搜集有关高校文创与民族文化融合的优秀案例和相关的课程活动,通过建立SPSS 数据表格分析和探究如何提升民族文化与文创设计的融合度,创新性地实现民族文化在高校文创中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对未来文创设计人才的培养路径中兼顾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本项目拟共发放问卷300 份,实际收回280 份,有效问卷共有280 份,覆盖5 所高校,其中云南大学的问卷55 份、云南财经大学的问卷180 份、云南艺术学院的问卷20 份、云南民族大学10 份、云南师范大学15 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按专业划分,覆盖面积较大,主要涉及8 个专业,且受访者中云南本地人与非本地人各占一半,具有更全面的研究价值,因此后面的研究全部围绕这280 份有效问卷展开。
调查显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只有近20%的人“参加过文创品牌设计方向的课程”,有超过八成的人是“未参加过文创品牌相关类课程”的,但在部分人群中,有73.3%的人表示“如果开设,愿意参加”。在“参与过”的人群中,90%的人肯定了课程会涉及到云南民族文化元素,也对“文创设计课能够帮助更好的了解云南民族文化”表示了认同,有72.73%的人表示,课程并未组织过文创产业基地的实地考察,他们更加期待多元化的文创课程形式,比如在以“文创设计理论”为基础的课堂上,增加“案例分析”“互动实践”等,有36.36%的人还希望增加“多媒体赏析”和“自主学习分享”的形式,值得肯定的是,有近73%的人对文创课程的喜好程度在“比较喜欢”及以上,不喜欢的人数为0。此外,参与过课程的人中,有81%的人“比较同意”文创设计类的课程对其再云南民族文化兴趣的培养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绝大部分人都认为自己参与过的文创设计类课程对展现云南民族文化方面非常的重视。
据调查,在近80%的“未参加过文创品牌相关类课程”人中,有77.78%的人也没有过“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或制作过程”的经历,他们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普遍不高,57.78%的人选择了“一般了解”,只有4.44%的人表示自己非常了解,还有15.5 的人是“基本不了解”的。而在文创产品的设计方面,高校体制内的文创设计形式较为单一,设计缺乏创新性,绝大多数群体对文创设计的认识,仍停留在常规意义的产品中,从受调查者的购买意愿方面看,有近76.8%的人表示对“工艺品类(手工饰品、摆件类)”的接受度最高,其次是“服饰类(衣服、鞋包)”、“食品类”,分贝占69.6%、48.2%,人们对“彩妆类”这种大胆创新的文创设计产品的购买意愿却并不强烈,仅有30.4%,最后是“其他类”,占8%。
根据所有受访者的调查,有75%的被调查者更倾向于用“融合现代流行元素”的创新方式,64.29%的人倾向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沉浸式体验”,还有57.14%的人倾向于“结合其他民族文化元素多元发展”,这三种具体的创新方法并不冲突,可以相互结合,共同促进民族文化表现形式的多元发展。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对高校的文创设计类课程以及未来文创的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是提升高校对文创设计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强高校学生对该类课程的认知度。高校可适当增加关于文创设计类课程的数量,及丰富其课堂教学形式。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开设文创课程的院校较少,且课程受众对象主要为设计学专业的学生。因而,笔者建议未开设文创设计类课程的高校对文创设计课程进行开放,并在此基础上拓宽文创设计类课程的受众对象范围,广泛面向高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课程类型的设置上,不仅限于单一的必修课程,也可开作为公共选修课供感兴趣的学生进行学习,以此作为高校学生群体与民族文化之间的新关联纽带。与此同时,要运用不同课堂教学范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并注重文创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例如运用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对文创设计类的理论知识有进一步的深化理解,或通过相关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创设计类产品或实文创产业基地的认识。另外,除了对课程内容形式重视外,也不能忽略学生对课程的内容的接受度与反馈度。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使教学内容趣味化、多样化、实际化。
二是赋以文创产品喜闻乐见的接受形式,以此提升高校学生对相应民族文化的关注度。高校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人群,对“新鲜”事物的热衷程度较高,只有新颖趣味的优秀文创产品,才能受到他们的喜爱。以故宫文创为例,其包含的美妆类、饰品类以及生活用品等诸多文创产品曾在高校学生中掀起一股热潮,使不少学生群体开始主动关注并了解故宫文化,文创产品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文化认知。因而,如何在文创产品中巧妙融入关于民族文化设计,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笔者认为,面对青年受众群体,可适当结合现代流行元素,或是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文化联名),将文创产品赋以新的、受其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吸引高校学生对该类产品的关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群体对与之相关民族文化的关注度。
三是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体验感。民族文化作为文化大类下的分支,仅是概念型的理念认知。文创产品的存在,则是我们对这一概念实际感知的最好证明。对文创产品而言,利用新媒介技术进行发展,也是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一种发展态势。例如,可利用“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领略各地区不同的文化特色,以及选择观看自己所感兴趣的、或平时可能不易看到的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文创产品。良好运用新兴的媒介技术,不仅能给受众群体带来全方位、沉浸式体验,其文化内涵也更易知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