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阳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1)
社会公共管理自身结构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公共管理能否成功向现代化转变,是影响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转变的最主要因素。社会结构变化了,相应传统的公共管理方式、方法、措施等也就失去了效果,为了保证社会公共管理工作成效以及成功向现代化转型,我们必须主动思考如何优化、改变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结构问题。
社会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系列公共管理技术、方式、方法的使用,我们将这些技术、方式、方法等统称为公共管理工具;公共管理工具的选择、使用科学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的转变,科学、有效公共管理工具的选择、使用,能够有效推动公共管理向现代化转向、转变。
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管理向现代转变的空间,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越强,促进公共管理向现代化转变的难度就可能小一些、时间就会短一点;如果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不是很强,那么公共管理向现代化转变的难度就会大一些、时间就会长一些,特别是基层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我国基层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普遍较低,这也是制约我国公共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及顺利向现代化转变的一个主要因素。
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主体的多元化,公共管理多元主体间的互动能够更好促进社会公共管理实践水平的提高。从社会公共管理能力角度,能够对其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多元主体性、资源整合性和行为协同性,在这三者中尤属多元主体性对公共管理现代化转变的影响最大;社会公共管理中多元主体的存在,能够就公共管理政策制订做到民主、全面,这主要得益于多元主体间的协商与相互作用;公共管理多元主体支持下的价值融合、资源整合和行为再造除了能融洽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更能保证公共管理政策、措施的“接地气”,进而保证公共管理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提升公共管理工作效果,促进公共管理更好地向现代化转变。
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组织,其行为、决策都受到所坚信“理念”的影响,要想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目标,必须以先进的、现代化的理念为指导。一是坚持“核心价值、服务为先”理念,坚持公共管理是为了人民,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的社会公共管理认同机制,坚持公共管理是服务人民,以解决人民实际问题为导向,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理念,将基层党建工作贯穿公共管理始终,用党建工作推动公共管理工作开展,同时鼓励政府主体、社会组织、居民个体等共同参与到公共管理工作中,借多元主体间的互动促进公共管理政策、措施的落实;三是坚持“深化改革、积极创新”理念,公共管理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本质上还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社会公共管理是社会治理的核心,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其中,采用民主协商机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公共管理现代化也应该坚持采用这一机制,鼓励除政府以外的社会组织、团体、个人等公共管理主体主动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工作中,通过多个公共管理主体的合作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共治”的公共管理结构,摒弃传统的已经不适于现代化公共管理的科层制、网格化结构;“多元主体共治”公共管理结构的一个最主要特点,就是“主体合作化”,即政府公共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团体、公民个人等公共管理主体以民主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为基础,充分的对相关公共管理决策、措施进行讨论、协商,是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的最主要体现。
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公共管理技术、工具的现代化、科学化,因此用“工具科学化”途径促进社会公共管理向现代化转变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那么,什么是公共管理“工具科学化”,简言之就是公共管理工具的数字化、网络化,即在公共管理中积极使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以及在数字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基础上,通过数据的开放、共享及与各主体之间的互动,推进公共管理整体向现代化转变;为实现公共管理“工具科学化”,还需要引进、培养相应专业的人才与之相配合,不能让人才不足成为社会公共管理向现代化转变的障碍。总之,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数据化的时代,必须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工具促进社会公共管理向现代化转变。
一是建立超越传统管控逻辑的“技术治理”制度,这与公共管理工具的科学化、现代化要求是相符的,也是符合公共管理“多元主体共治”逻辑的,其是公共管理成功实现现代化转变的基础;二是建立以党的领导为根基的“自我执行”制度,社会公共管理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和良好的执行力是衡量公共管理现代化现与否的重要指标,因此有必要建立以党的领导为根基的“自我执行”制度,促使基层政府以现有法律、法规为基础和标准主动执行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开展社会公共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