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钰
(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义安镇中学,河北 涞水 074100)
高效课堂包括教师高效地教(即后教、少教)与学生高效地学(即先学、多学)两方面。初中历史“3+4”教学策略的研究满足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认真研究新教材,充分利用新教材,认真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将课堂教学分为学、教、练、辅四个阶段,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科学训练,科学辅导,在课堂45 分钟内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快节奏、大容量、高效率、最有效”是运用这一教学策略的显著特征,也是完善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为了深入研究初中历史“3+4”教学模式,我们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历史课程标准》及其他历史教育专著,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制定实施方案,并进行方案的可行性论证。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形成教学的闭环管理,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为了更全面地掌握同学们历史学习的现状,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七、八年级学生中进行本次学情调查,开展了初中生历史学习现状问卷调查。本次问卷共收到288 份有效问卷,其中,男同学数量为146 份,所占比例为50.69%,女同学数量为142 份,所占比例49.31%。288 份有效问卷中,八年级数量为107 份,所占比例为37.15%,七年级数量为181 份,所占比例为62.85%。
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得失,再指导教学实践。对学与教过程中的个体做透彻的研究。对实验教师、学生跟踪观察记录,通过个案的收集和整理,形成资料为实验提供依据。对历史教师进行访谈,分析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的现状,采取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以便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
第一,要立足现有条件,结合我校历史教师的实际,提高他们的教研、教学水平。教师要充实自己的史学知识体系,阅读史学著作。在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指导下,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形成课程知识体系。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等史料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教学技能,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设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运用新颖和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效果。
第二,优化研究人员配置,紧扣教材,立足课堂,适度扩展,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历史、爱家乡,心怀祖国放眼世界,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有一定研究潜力的教师,要重点支持,研究出的教学成果可以给其他教师借鉴。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可以让学生增强对当今社会的理解,形成古今对比的效果。通过挖掘家乡的历史,延展学生学习历史的空间,也让学生能够将现实社会与以往的历史进行相互印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三维教学目标,探索科学合理的四步课堂教学策略,即把课堂教学分为学、教、练、辅四个阶段,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学生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与分析历史的能力,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历史学习要有科学的方法,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对历史内容的深入理解,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
第四,初中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重视学生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和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采用“学案导学,小组合作”的形式,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小组能够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组的学生能够平等、友好地开展学习研究,让小组的学生之间互相激发,探索历史知识。教师帮助学生将相关历史知识有机串联在一起,培养学生养成历史思维方式,重视阅读史料,强化以史为据的历史学科思维。
第五,初中历史教学还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少师生互动的教学,就会造成课堂教学效果枯燥乏味。在师生互信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激发学生个性化、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身渊博的学识与人格魅力,让学生处于历史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增进了师生良好的合作教学的关系,使得课堂内容更丰富、更有活力。
通过对初中历史“3+4”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力地推动了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我们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师生合作的教育模式。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增强问题意识,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以此提高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