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思考研究

2021-11-26 20:02张辛欣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群众

张辛欣

(永川区委党校,重庆 永川 402106)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时代更迭中,民生问题始终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是国家统治者的施政核心。一个阶段出现的问题解决了,相继而来的又是新的问题,时代就是这样在不断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实现腾飞跨越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主要发展问题已经不再停留在社会生产的落后方面,而在于人与人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经济生态等方面“失衡”的民生难题[1]。尤其是自2019 年12 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民生保障工作也遇到了巨大挑战,新形势下该如果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本文就此展开初步探究。

一、民生问题的新理念

面对当前主要社会矛盾的转化和人民群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准则,对民生问题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当下形势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原则、新思路、新目标、新理念,提出了符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三大新理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公平正义、“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与初心”[2]。这些新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发展原则,为我国的民生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发展方向。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首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为了人民而发展,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坚持实现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这就需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真正实现人民利益方面。社会主义旗帜下,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谋福利,因此,解决当代社会的民生问题既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立足宗旨,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是推进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建设和谐社会主要靠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两方面。民生的实质性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社交与利益冲突的行为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矛盾,势必会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下一步工作推动造成阻碍。

此外,解决民生问题保障人民生活是提高我党具体执行力的基本要求。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基本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工作机制以及领导体制是息息相关的,综合体现的是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思想建设以及作风建设。让我国人民过上经济富足、精神幸福的生活是解决民生的根本目的。广大人民是否安居乐业能直接反映我党的执政水平与执政能力。因此,只有立足于国情真正做到情为民系、权为民用、利为民谋,不断提高党组织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能力,才能真正体现党的执政宗旨、提高党组织的综合执政能力。

三、解析民生问题

中国历届领导班子皆根据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人民的诉求,立足于我国民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当代民生的众多论述。习总书记在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江泽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以及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民生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理念,是对当前时代特点进行的思考与概括[3]。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更新了对国家和党组织的新要求。

(一)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是保障民生的首要工作。我国是有着14 亿以上人口的大国,人力资源相当丰富,但是在当前加快现代化、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呈现出结构性矛盾与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并存的现象,农村劳动力流失与城镇就业压力过大同时出现,失业人员与新增劳动力之间的就业问题交织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是我国必须要长期面对并要积极应对解决的矛盾。

(二)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到千家万户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我国现阶段的医疗卫生条件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与其他经济事业发展程度相比仍相对落后,总的来说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仍旧没办法满足大多数群众求医需求。地方医院优质医护人员以及医疗设备配备不足,是导致人民群众有病就往名声在外的医院跑的根本原因,而现阶段我国医疗服务费用远远超过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十分严重。

(三)教育问题

现阶段我国较为突出的教育问题就是“不公平”。一是教育资源呈现区域性不公平,如西部较为贫困的地区目前的任务是努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而东部某些大城市的学校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二是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不公平,农村教育资源明显较为匮乏,一些基本的教师资源、教学器材以及校舍都无法保障。三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地方政府会将财政杠杆倾斜于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得到的投资较少,教育质量普遍较低。四是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不公平,如幼儿的教育、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教育、贫困户与富裕家庭的教育之间都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

(四)收入分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整体的收入分配也出现较为突出的问题。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城乡居民出现明显的收入分级,长此以往会自然形成不同的经济阶级,与中国一贯坚持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原则相违背。因此,对现有分配格局进行针对性的及时调整,是党组织当前的迫切任务,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保障。

(五)社会保障

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较多,因此要做到将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覆盖到全部的城乡居民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有众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尚未完全成熟,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做到有条例可依,社会保障资金有限,部分医疗保险报销困难,低收入人群看病困难,除众筹外特大病医疗救治无解决办法等。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措施

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过去的时代是解决“有没有”的数量问题,如今是解决“好不好”的质量问题,这些都对党组织做好民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好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关系,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补齐各领域的短板,夯实保障民生的基础工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基本举措。

(一)构建完善的民生法律保障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认知的增加,各种处于法律边缘的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相继颁布的社会立法也逐渐增多,覆盖多个领域。随着2010年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进入了一个持续、稳定的新阶段。社会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规范当代社会关系,因此应当对滞后、不符合当下的法规进行适时修改,对于部分法律实践纰漏进行修正。如根据政策及时修正《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典》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对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安全等问题采取必要的法律措施,对出现校园霸凌的行为进行法律管束等。地方立法要遵守国家立法权限规定,与国家行政法规、宪法、法律等保持一致,在国家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发生改变时地方立法要及时随之订正,以增强其时效性。

(二)发展民生经济打赢脱贫攻坚战

总体来看我国的经济总值较高,但人均获得量偏低。尤其是这两年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对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与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长时间的停工导致部分人群入不敷出,群众的生活无法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调整经济建设结构,扩宽产业幅度,升级产业技术进行精深加工,适当延长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老弱病残人员、城乡低收入人群、农村困难农民以及生活困难的大学生等重点人群,政府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采取必要的措施,帮扶他们的家庭尽快脱贫。另外政府要大力鼓励与资助当地创业,提高就业率。

(三)加大教育、医疗投资与管理

教育与医疗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党十七大提出的民生建设“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五个民生目标[4]基础上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增加进去。将“五有”增加到“七有”,这说明我党时刻关注人民群众当下最为迫切的需求。在党的公平公正保障民生的政策方针下,政府部门应适当调整当地教育与医疗资源配置,使各个区域的学生能够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人民群众接受到最佳医疗救治。

(四)广开言路,完善、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建立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是改善和保障民生问题的途径之一。各级政府要随着社会结构与利益发展格局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完善与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将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规范化并纳入制度。领导班子要定期进行接访工作与下访调研工作,了解百姓疾苦,倾听群众诉求,为群众切实解决难题。完善基层的民主诉求制度,平等对待不同的利益主体,让他们都能畅所欲言提出诉求。完善第三方决策听证制度,以保证政策制定与诉求裁决的公平公正性。完善政府事务的信息公开制度,让群众及时关注与了解切合自身利益的相关政策与利好。

(五)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措施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发声者。政府要做的就是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分析,适当把控舆论引导群众树立健康、积极、正面的理念。关注当下舆论热点,加强对各方权利的监督与制约,涉及到触犯法律的问题要及时调查干预,并及时反馈处理情况。法治社会互联网不会成为不法之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领域进行监督制约。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民生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