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
(信息工程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在电视新闻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电视报道的表达方式,手法和技巧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而最能打动观众,让受众记忆深刻的往往就是新闻细节。新闻细节具有突现性和真实性,它有别于节目中的声音、图像,在电视新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观众的角度讲,新闻细节就是电视新闻中的精彩瞬间,也就是兴奋点。
细节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是指“所谓细节,一般是指作品中与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生活情境等产生有机联系的局部或细部叙述单元。它是构成作品整体的基本要素。”对于电视新闻细节的定位,高鑫在《电视艺术概论》中也涉及:“所谓电视细节,就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单位,如果说情节是电视艺术的筋骨,那么细节则是电视艺术的血肉。”《辞海》中对文学作品细节有相对明确的定义:“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社会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完整描写是由许多细节描写所组成的。细节描写要服从艺术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以具体生动地反映事物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为目的。”
无论是新闻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对细节的描写都可以使作品更具渲染力。但是从电视新闻的角度来说黄匡宇对于电视新闻细节的定义更为贴切:“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的五个W 和一个H 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电视新闻是要选取有新闻价值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就是为了突出新闻的本质,为主题服务,围绕主题、突出主题,并且有益于新闻事实的传播效果。而黄匡宇所定义的电视新闻细节就是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叙述了细节在新闻中的具体体现以及细节的作用。
细节的使用在新闻报道中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新闻作品“活”起来,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鲜活,真实可靠。
细节是细腻的描绘人物的性格,事件的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小镜头。新闻老前辈穆青说过:“抽象的东西用生动、活泼的细节表现出来,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电视新闻通过细节的描写变得有血有肉,形象饱满。如果说电视新闻中画面声音的简单组合给观众的感觉是一个平静的水面,那么细节的运用就是水面上泛起的阵阵涟漪,会给观众留下新鲜的感觉,深刻的印象,凸显出新闻作品的信息力度,揭示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的本质,突出主题思想。
新闻细节能够使新闻作品生动、活泼,而新闻的深刻性就是依靠新闻的生动性来实现的。例如,1991 年12 月1 日上海南浦大桥竣工通车,各种报道扑面而来,一篇名为《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的电视新闻报道让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新闻的开头是一些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画面,对南浦大桥的一个整体描绘,展现南浦大桥的丰姿。这些和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后面的细节描写却抓住了受众的目光,接着画面转向了抓拍的细节:一位盲人用脚步量着桥宽,用手抚摸着大桥的栏杆;一位老大妈兴奋地向周围的人夸赞大桥。这几个真实生动、丰富饱满的可视形象增强了这条新闻作品的内涵及厚度,牢牢抓住受众的眼光,成为这一系列报道中新颖独特的一篇报道。记者选择了具有典型性的两个人物,从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事实的角度,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新闻细节,这些人物不是领导人,不是工程师,而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的上海市民,从选择人物的角度来说就已经避免了新闻的“假、大、空”,让人有亲切的感觉。
在电视新闻中对人物肢体语言、面目表情等细节的刻画,能够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心理活动。在人物报道中,我们往往会选择人物的典型细节来突出人物的独特性,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点见面的效果,使整个新闻作品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地震后,电视上关于地震的报道铺天盖地。但是那些对典型人物的细节报道却总能够脱颖而出,让人记忆犹新。在地震发生十几个小时后,三岁的男孩郎铮被武警官兵们从废墟里救出,就在要将他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的时候,满脸是血的他艰难地举起还能动的右手,向武警官兵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这一报道一经播出立刻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倘若在平时,人们也许会称他顽皮,可爱,但是在此时此刻此景下的这一幕,却让多少人心酸落泪。人们分明是看到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小男子汉,有了这个三岁男孩的坚强表现,支撑了多少已经坚强不起的心,让在灾难中的国家和人民感到一丝欣慰,看到一丝希望。而另一篇关于地震的报道,更是通过同期声深深地印入了人们的脑际。一名17 岁的男孩在地震80 个小时后被救出,这本身就是一条有冲击力的新闻,让人们看到生命的奇迹。而之后的细节更能够深入人心。就在人们要将男孩抬上救护车的时候,男孩突然向救援人员说:“叔叔,帮我拿瓶可乐。”“要冰冻的。”正是这个男孩幽默的这一细节报道,让整个新闻有了生命力。在当时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眼泪的真情流露,太多让人跌入低谷的画面,在这个报道中会让人们在饱含泪水中扑哧一笑,让人们感到活着的幸福。
电视新闻就是要用镜头说话,因此注重细节的运用就更能够打动人心。例如,一个乡村由于断桥造成村民出行不便的新闻,两家媒体同去采访,一个按部就班,拍摄断桥的镜头,采访村民,再配上同期声和解说,这样的新闻只能给人们传递一个桥段的信息,而且平庸、通俗、没有兴奋点,看过即忘。而另一个报道却抓住了细节,拍摄到村里的大人背着小孩过河去上学,老人卷着裤腿在河里小心翼翼的画面,这些细节的运用使得整个报道更具魅力,有看点,让受众更深刻的了解到了断桥的危险,比采访的同期声更深刻,更有内涵。同样的新闻题材,运用的手法不同,所传递的信息力度也不一样,给受众的感觉也不一样。细节的运用不仅使得整个新闻更有力度,在外在表征上,也克服了一般的电视报道的形式主义以及空洞、夸大的说教主义。细节的渲染使得电视新闻披上了一层艺术性的外衣,不仅在内容上,在表现形式上也超越了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这样的手法同时也克服了电视新闻声画两张皮的弊端。如果只是新闻画面与解说的简单叠加,那么连接处理不好的话会显得新闻比较突兀,二者不能很好地融合,这样的新闻是失败的。而细节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克服这个弊端,有效避免文不达意。特别是细节蒙太奇,多个典型的细节画面合理的组合在一起,给受众强大的冲击力,吸引受众的眼光,这也使得新闻更具深刻性、可视性,更有魅力。
就电视新闻而言,由于记者在细节处理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事物的独特理解,细节就被赋予了某种记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和意象空间,使得画面不但蕴含了丰富的外观形式,而且为观众提供了抽象思维层面的意向。因此,细节能够产生一种暗示的感染力,这一点是基于受众的心理反应。一般来说观众在看到电视新闻中某一个细节时,会下意识地认为它代表着某种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认知加以品味,然后做出主观上的反应。所以,当一个具体的细节在电视新闻中加以运用时,它就有了极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
记者选择的细节不同,要表达的主题也就不同,传达给受众的新闻信息也就不同。细节的报道引导了受众的思维,在没有任何解说的新闻中,通过新闻细节的刻画把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引导受众通过自己看到的画面结合自己的认知产生某种特定的信息。特别是在事件性报道中,选择不同角度的细节,所传达的信息也不一样。
新闻报道能否打动受众,让受众经久不忘和细节的巧妙运用密切相关,那么如何抓取新闻细节并合理的使用细节也是关键。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充分的准备是成功采访的前提。只有了解了被采访人的性格特点,生活习惯或事件的来龙去脉就能从微不足道的细致之处挖掘出富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同时,在千变万化的新闻现场,记者要有预见性,而这种预见性就来自于对采访事件的熟悉程度,熟悉程度是通过采访前的准备自己把握的,这就体现了做好采访前准备的重要性。
生活中处处都有细节,细节也蕴含着新闻,通过新闻细节又向人们传递着信息。我们要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就要培养新闻敏感性,树立细节意识。同时,也要积累丰富的知识,要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强化细节意识及新闻敏感性,还要学会在新闻现场分辨出新闻的主体及载体,将有价值的细节新闻信息迅速地从新闻环境中抽出。
要适时的把握拍摄的瞬间,抓拍到有表现力的细节画面。但是这还需要一定的新闻敏感力才能更准确地捕捉到有价值新闻画面。在拍摄中,要注意挑选细节画面,将最能体现事物本质、最有新闻价值的素材挑选出来,细致采访,等待时机抓拍细节画面。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核心画面的捕捉,而这些画面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及耐人寻味的新闻信息,才能更好地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后期制作的手法多种多样,但是,运用细节去突出主题,可以使新闻更具有感染力。在后期制作中对细节进行特殊处理,例如,让细节定格,突出细节画面的表现力;使用慢镜头、特殊符号等突出细节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用细节突出主题要把握好度,坚持适度原则,在一条新闻作品中,并不是细节越多越好,要选取最合适的典型细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细节的使用中,也要有创新性,在后期制作中,要处理好每一个和新闻事件相关的细节画面,以准确的文字、图片等细节语言,让受众清楚地了解新闻的本质,以提高新闻的传播效率及效果。
电视新闻就是用精炼的语言,简洁的画面来表现新闻事实,除了同期声,新闻画面对细节的刻画更是对新闻事件最直接的展现。运用好新闻细节,能够有效地突出新闻主题,提升新闻事件的艺术感染力,吸引受众,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除了上述的表现方法,在新闻细节的运用中还应注重表达新闻事实,避免以偏概全,断章取义,造成偏离主题的新闻误导。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新闻素养,学会运用新闻细节是专业技能的提升,好的新闻工作者,则是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专业技术三者缺一不可,作为“社会的良心”,更要以事实为本、大局在前,道德为根,利用娴熟新颖的专业技术手段,将新闻事实更形象更真实的传达给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