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成娟
(青岛市城阳区档案馆,山东 青岛 266109)
“中国几百年、上千年来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具有个性的城市,在30多年来急速的城市化建设和现代化冲击下,变成了‘千城一面’,所有的文化记忆、历史遗存和积淀被铲平。这是一个文化悲剧。”冯骥才如是说。保存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的连续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保存城市记忆有许多种方式,基于城市记忆的信息资源建设是记录、保存城市发展变迁、保留城市记忆的有效方法。
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应是经人类选择、组织、加工的记载城市发展变迁历史的,在城市发展历程中有价值的各种载体的信息资源集合。城市的最大的物质性的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而对城市发展有重大影响、能够反映城市历史和独特城市文化的传说、民俗等则是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重要无形信息。
“城市记忆工程”是作为档案资源建设的一个手段,它可以改变档案馆馆藏内容单一、历史档案匮乏的状况,可以完整记录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为塑造城市文化和精神提供服务;同时采用多样的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也是构建完整城市记忆的重要途径。
城阳是一座年轻的城区,建区不过二十载,但她却是一片蕴含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土地。从6000 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到商周遗址,从秦代设不其县到汉武帝女姑口祭天,从童恢清政到郑玄讲学,从法海寺到康成书院、百福庵、青云宫等人文景观,历史赋予了城阳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城市内涵。勤劳、智慧的城阳人民在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世世代代栉风沐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文景观、道不尽的风物传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构建城阳“城市记忆”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重大活动档案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活动和区域重大事件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的宝贵历史财富,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大活动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体育、外事、宗教等领域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活动,上级主要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在本区域活动,以及重大自然灾害、责任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活动。重大活动具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涉及面广等特点,因此,重大活动档案具有更加重要的保存价值,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史料,记录城市发展历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城阳区档案局建区以来就注重加强对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一是有专人对全区重大活动、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拍照,每年大约产生照片5000 至6000 张,有效地记录了城阳区的成长和发展;二是每年将重大活动档案进行年度归档,近年来在加强调研的基础上,对区划以来的“市民节”“民间艺术节”“登山节”“红岛蛤蜊节”“韩国美食节”“国际农展会”“惜福生态游”等重大活动档案资料1200 多件接收进馆。加强对新冠疫情防控档案的收集和指导。选派两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专业工作人员进驻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导并做好疫情防控归档工作。截止2021 年5月中旬,共收集和整理文书档案8493 件,照片档案1188 件,实物24 卷,编写《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大事记》1542 条,社会收集疫情防控照片1500余张,征集进馆医护人员的请战书、各类手书书信、宣传条幅、书画和民间艺术作品等具有历史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实物档案资料70余件,确保疫情防控档案资料应归尽归、应收尽收,为城阳疫情防控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城市记忆工程”是从关注“普通人”、“记录历史”开始的。“城市记忆工程”缘起于20 世纪90 年代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冯骥才为“抢救天津老街”而发起的历史文化考察与保护活动。可以说是社会“普通人”主动参与“记录历史”的行为启发了档案工作者新的思维。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城阳区的乡村振兴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如何使档案工作融入农村经济发展、村庄建设、文化传承、民生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并记录乡村振兴各阶段宝贵经验,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城阳区档案局通过主动拍摄、接收和征集等手段,形成城市发展面貌照片档案3000 多张。每年有计划地进行区域拍摄,并指导各街道和社区适时跟进拍摄和收集区域发展面貌的音像和照片档案,保证城阳城市记忆的完整性。指导社区建立村史馆、编写村志,目前全区共有洼里、后田、宿流等9 个社区建立村史馆,棘洪滩、红埠、东流亭等20 个社区编写的村志,记住了乡愁、传承了乡村文化。
“城市记忆工程”在档案资源建设由主要源于机关服务社会到源于社会服务社会的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强对民间文书、口述档案、名人档案的征集。口述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横贯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反映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包括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城阳区档案局采取走到民间去和请到局里来的方式,录制口述档案,整理口述民间传说。通过采访社会各层的“活档案体”,征集反映城阳地方特色的风俗人情方面的史料、名人故事,建立口述档案,既是现存文献档案的必要补充,也可以填补历史空白。为了全面做好农村、社区档案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挖掘和抢救潜藏在民间的原始资料,档案局还及时启动了农村档案抢救保护工程,对构建完整的城阳城市记忆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启动了历史名人档案档案资料收集和档案信息库建设,搜集整理域内著名历史人物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资料,同步搜集现代著名人物档案资料,建立著名历史人物数据库基本架构,采取版块构建模式,分层次、分类别逐步建立数据库体系。目前,已收录童恢、罗清、胡峄阳等55 位城阳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迹,收集了与其相关档案资料200 余件,整理文字材料6 万余字,逐件著录,初步建立历史名人档案数据库,为开展社会教育、群众查阅、文史研究提供了信息资料支撑。开展非遗口述档案录制,邀请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讲述非遗项目,记录非遗历史渊源、发展脉络、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形成的音视频、照片、文字材料,经过科学整理,形成非遗档案专题目录数据库,在区档案馆永久保存。
城市记忆档案资源,如反映城市原貌、工程建设、名胜古迹、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等情况的文字、照片、音像资料等材料。这些档案资源形成主体多元、来源分散、种类和形式多样,需要通过系统、集中管理,通过数字化处理,才能更加高效快捷地服务社会,服务于民生。城阳区档案局坚持城市记忆档案资源整合与开发并重原则,利用馆藏和征集到的城市记忆档案,结合部门保存和社会散存的城市记忆内容,深入挖掘其信息资源,开展系列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以城市记忆素材为基础,编撰、出版了整理或收集编写了《城阳风物》、《城阳史话》、《摩天岭的传说》、《城阳民间故事集》、《城阳之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城阳之光—外资企业专辑》、《城阳之光--驰(著)名商标专辑》、《城阳之光--节庆会展专辑》、《家·城阳》等文集,为记录城阳区发展的历史过程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再通过城阳区情网建立统一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充分流动、合理组织、优化配置和最大增值,《家·城阳》初中版、小学版、市民版系列乡土教材等20余部编研成果,其中《家·城阳》初中版获山东省编研成果一等奖,省政府办公厅、省史志办主任刘爱军做出重要批示。
“城市记忆工程”作为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既是时代赋予当代档案事业的新任务,也是档案部门不断突破自我的一个新跨步。它作为一种创新,不仅在建设的措施、效果上对我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而且也引发了我们对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中深层问题的关注、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