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瑛
(新疆商贸经济学校,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富裕的重大战略任务,自国家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新疆地区尤其是南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在此基础上,推动以产业兴旺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战略,对进一步实现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近一年的南疆农村基层工作经历,让我对当下农村的巨大变化感触良多,对未来农村的发展充满期待,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离不开援疆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一批批驻村工作队和当地百姓的共同努力奋斗。下面我将以我所驻村为例,谈谈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一是优化村级党支部结构。着力选拔年轻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加大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力度,大力发展年轻党员,通过深化学习铸牢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他们自立自强意识,勇于担当重任;二是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能力水平。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参加自治区和地市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精准扶贫、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工作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立足乡村实际谋划产业发展,培育特色经济,因人因户施策,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脱贫致富,为各族群众做好示范,形成引领力量。
一是利用“周一升国旗”专题宣讲、专题培训、重要节点等契机,开展惠民政策、法律法规、感恩教育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意识,强化先进典型的宣传、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进一步转变落后观念、努力学习破除语言障碍,提高转移就业能力;二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农民夜校的教学内容。除分班强化国语教学外,通过寓教于乐、学用结合的方式穿插法律、政策宣讲、科技种养殖等教育内容,提高农民的国语水平、法律意识、创新发展观念;三是注重帮扶实效。在“民族团结一家亲”“四同四送”“一对一帮扶”等常态化工作开展过程中,压实帮扶干部责任,采取志智双扶,重点在帮扶贫困家庭转移就业、发展庭院经济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出实招、见实效;四是对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继续实施雨露计划,解决他们就学困难问题,确保困难家庭学生上学无后顾之忧,依靠知识改变命运,阻断贫困根源,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抓好项目落地、实施,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要结合本村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年度发展项目,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抓好项目落地,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夯实脱贫根基,提高各类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是农业产业发展类。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促进林果业提质增效,确保产业稳定增收;二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补齐短板,改善出行及生产生活条件,拓宽村组道路,全面实现入户路硬化,提高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三是抓好人居环境巩固提升。常态化开展好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人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实施垃圾分类投放,及时清理村内渠道垃圾,改善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和生活水平,绿化、美化村级道路两边绿植,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在庭院整治基础上,将发展庭院经济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生态乡村建设相结合,对庭院经济发展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将庭院经济发展纳入群众增收、村容村貌改善的重要渠道,推广“前房、中园、后圈”庭院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种、养、住分离,将文明新风融入农户家中。一是围绕“一畦菜,一架葡萄,几颗果树”标准,由贫困户根据家庭情况(人口、庭院面积、劳动力状况等)自由选择庭院经济项目发展内容,种植好蔬菜,培育好葡萄,发展好家庭养殖业,提高庭院经济效益;二是全面推广“三新”入户活动,引导动员群众重视卫生健康,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推广使用沙发、板床等现代家具,发展庭院种植美化院落和房前屋后,使户内户外环境得到明显改观。
实施动态监测预警,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风险的贫困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早阻断。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监测户信息及时修正完善,对扶贫项目实施进度、资金拨付进度动态录入,确保项目实施进度与资金拨付进度与实际情况一致,实现全过程监管。通过大数据平台建立对贫困户和边缘户的预警监测机制,跟踪预警信息,采取对应措施,提高信息质量标准,做好过程管理及动态监测服务。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按照“四个不摘”要求,2021 年,帕乡1 村立足人多地少、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现实,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利用临近喀什市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物流速度快、人口流动相对较多等),把大棚蔬菜、水稻种植作为发展的支柱产业,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原先零星土地流转进行集中连片种植,扩大种植规模、实施机械化作业,减少人工成本加大科技服务力度,这既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增收目标,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也有助于推动劳动力通过转移就业拓宽家庭收入渠道。在此基础上,乡党委发挥城乡结合部优势拟规划产业园区,将全乡工业产业集中管理。
在建设文明乡村过程中,一是研究制定《村规民约》。将挖掘乡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家风家训紧密结合,引导村民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劳致富等良好习俗,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乡村本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二是重视对民间习俗的科学引导。大力弘扬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消费观,通过群众性自治组织文明理事。破除陈规陋习,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行为,提倡移风易俗,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促进村风民风的进一步好转。三是扎实开展“扶贫扶志”先进典型事迹宣讲。结合周一升国旗三结合活动,表彰先进模范,用身边事身边人教育身边群众,强化正面宣传引导,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形成“向先进学习、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四是提升人居环境,营造新时代农村文明新貌。从改变农村人口生活习惯细微处入手,大力整治庭院环境,通过每周召开现场推进会打造现场会场景,各村相互交流学习庭院规划、庭院整治、景点打造经验,在互相学习借鉴中发现自己村的不足,及时整改,不断提升人居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各村干部对本村庭院卫生相对落后户实施包联、挂牌整治,具体落实和监督每个村民小组人居环境改善情况,着力解决问题,整体提升人居环境。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新疆地域辽阔,每个乡镇、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点,喀什地区帕哈太克里乡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结合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以及水稻种植的历史优势,明确每个村的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将每个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构想打造各具特色的“景点村”,让每个村的特点能够得到显现。帕乡共有六个村,都是城边村,其中1 村、3 村、6 村基本情况相似,耕地较少。基于此,每个村在发展好传统种养殖业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本村特点,打造自己的特色,如1 村利用芦苇地开发螃蟹、小龙虾养殖和荷花种植,后期将以特色种养殖为基础,打造休闲垂钓、户外摄像婚纱相结合的乡村娱乐场所;3 村则引入经济效益较高的水生蔬菜--茭白种植;6 村因有水渠贯穿全村,同时依托天然泉眼开发了南疆的“江南水系”,着力打造“稻乡泉村”旅游景点,利用中华传统节日以及“丰收节”“旅游节”等,举办各类观光游活动,增长人气、增加客流量、带动消费;5 村耕地相对较多,又有种植水稻的悠久历史,依托万亩生态水稻种植拓展田园鸭鹅养殖;2村围绕红色爱国教育基地,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点,并依托“喀什味道”(馕文化产业园),逐渐形成集餐饮休闲采摘一体化乡村旅游综合体;4 村在原有“古磨香村”旅游点设施资源的基础上,以企业公司为经营主体,通过吸纳周边农户入股、租赁、流转等方式实现增值,借助与3 村连接点的稻田特色龙虾养殖,打造种植、养殖、科普、观光、采摘一体的生态旅游点,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推进现代生态果蔬采摘项目。一幅美丽乡村的图画赫然展现眼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景,一定会让帕乡的天更蓝、水更绿。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而就业是谋生之道、是脱贫致富之源。不论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业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帕乡1 村依托一产挖掘、二产园区企业就业、三产服务业拓展、公益性岗位开发、自主创业带动等多条路径,帮助村民实现就业增收致富。一是创造就近就地就业条件。1村的“门板”夜市以餐饮为主,多是当地居民喜爱的美食,如烧烤、抓饭、拌面、凉皮等,可容纳50 人就业,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扩大影响力,将吸引更多城郊群众前来消费,在带动本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农户创造了家门口就业创业致富条件;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加强科学管理、良性运营,促进本村二产发展,实现村民就近就业。二是加大就业扶持,扩宽致富渠道。坚持送工、稳工、增资三管齐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工业园区、合作社、疆内外有组织转移就业、三产服务业、创业带动就业等方式,搭建就业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准确引导全村劳动力,实现更多人就业,从一户一就业转变为一户多就业。加强与周边2 村中央厨房,馕文化产业园及喀什市农博城市场的沟通合作,实现一批困难群众家门口不出乡实现就业。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携手奋进一起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