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课堂教学思政元素的融入研究

2021-11-26 20:02欧求忠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素质思政政治

欧求忠

(武汉商学院中西方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56)

一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政治思想品德教育,高等院校都开设有相关的系列思政课程,从“思政课程”的探索到“课程思政”的提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随着新时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面临随之而来的各种国内外负能量的挑战,依靠教育部规定开设的有限的几门思政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探讨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对于协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理念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我国早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1950 年通过的《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明确划分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和文化科学知识相对应的领域,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使用和施行;相反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思想政治工作”或“政治思想工作”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同出一脉,但前者倾向于“政治挂帅”,特别是文革期间达到巅峰。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思想政治教育才得到了科学化的解读与施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规章,全国高校也相应地开设了一系列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识课程,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上述通识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思政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高校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使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投入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之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现阶段处于新时期世界之大变局之中,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还是教育方面,我国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人均GDP 的不断提高及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终于结束了几千年来食不果腹的境况,亿万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国科技水平,特别是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使我国也进入了“太空俱乐部”,成了拥有自己的“太空基地”的成员国。这些成绩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拼搏,离不开中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然而,上述成就的取得却招来越来越多的外来力量的干扰,这些外来力量正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中国,企图阻止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外来力量或多或少给我国带来了一些影响。例如,从文化教育层面来讲,每年我国有不少优秀的学生或人才出国留学,最终不少人定居于国外不思回国效力;甚至在一些边远山区居然存在外国宗教基督教扩散的迹象;不少文艺文化界明星偷税漏税严重,等等。这些负能量的存在尽管与个人的意志力弱小有很大的关联,但一定程度上与政治思想教育有关联,特别是与新时期国际形势之大变局及外来文化全方位之侵蚀有很大关联。要排除这些负能量,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教育。

然而,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中学,甚至在小学,只靠一周几堂政治思想品德教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把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全方位贯穿所有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因此课程思政理念就被推上了日程。课程思政理念首先起步于上海。根据《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 年)》(2014 年),德育被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探索思政课程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2016 年习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而行,形成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效应,2017 年教育部正式提出课程思政建设。《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1 年工作要点》(2021)强调“强化价值塑造,全面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至此,课程思政理念已逐步在全国高等学校得到进一步践行。

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其宗旨就是立德树人,任何课程都要求在课程教学中注入思政元素,特别是注入文化自信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培养政治思想品德优良、专业知识过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无需赘述,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既是文化自信观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于学生培养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教师思政素质的培养

一个合格的教师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和为人师表的品德素质,而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思政素质。一个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思政素质,即使有过硬的专业素质,也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因为他(她)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是不健全的,即使成“才”也不一定成“人”;一个有着过硬的思政素质但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的教师也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但是至少他(她)所培养的学生即使成不了大“才”,也最有可能成“人”;只有一个有着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又具备过硬的思政素质的教师才有最大可能成为优秀教师,因为他(她)所培养的学生,不仅最有可能成“才”也同时最有可能成“人”。所谓“人才”,就是指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具备思政素质的教师至关重要,加强教师思政素质的培养可见一斑。

课程教师思政素质的培养要引起学校的重视。毋庸置疑,高等学校为数不少的专业课程教师对于学校组织的专项政治思想教育培训未必感兴趣,要么认为所谓的专项政治思想教育培训是流于形式,要么认为专业教学的时间本来就很紧,因此没精力参与。必须改变专业课程教师的这种观念,要让专业课程教师深刻领会思政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事实上,目前来看,课程教师最好的思政素质的培养路径就是加入“学习强国”的序列。“学习强国”是一个红色系统工程,里面的内容集思政与娱乐于一体,非常耐看、耐读、耐听。国家实施“学习强国”工程,不只是要求党员学习,更应该要求非党员同志参与学习。因此,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要把“学习强国”融入年终考核的考查点之一,但决不能流于形式,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只要经常看了、读了、听了,或多或少思政元素就会融入教师的思想库里,对于教师思政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教学过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一)思政元素的科学化选取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科学地选取思政元素是最基础的一步。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不知如何选取思政元素,有时候选取的思政元素与所讲内容相关性不大,甚至脱节,要么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要么引起学生因极度兴奋而导致无法掌控课堂节奏,因为跑题了。必须指出的是,有的教师认为并不是每一堂课都可以找到相关的具备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因此无法实施思政协同教学。实际上,任何教材没有思政相关内容是不可能的,因为能够成为教材即使没有显性思政内容,但一定会有相关的隐性思政内容。因此,课程思政元素的选取不应该关注有没有,而应该关注如何提取相关性高的思政内容。事实上,思政内容选取的科学性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选取合理的、相关性高的思政内容。

以高级英语课程经典教材《高级英语2》(第三版)为例。该教材有一篇课文“Marrakech(马拉喀什掠影)”,主要描述西方国家在非洲施行殖民政策进行财富掠夺而导致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古城的贫穷落后,最后暗示殖民政策会导致地方民族的觉醒,该内容似乎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性不大。其实不然。通过科学的联想、演绎、对比,一方面展示西方国家在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南斯拉夫等国的所作所为而导致这些国家的灾难、分裂和贫穷,另一方面展示中国的“一带一路”政策的践行以及中国智慧与力量的介入而导致相关国度的和平、富裕和稳定。不难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切外交政策及经济合作的目的从来都不是给别国或地区带来灾难,而是带来和谐、和平与共赢。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撕裂性、唯利是图特性、财富掠夺特性联想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和谐特性、共赢特性、和平特性,就是科学的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选取。一切引起学生正能量的课程内容就是思政元素点,一切引起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鸣的课程教学内容点都是思政元素选取点。

一般来说,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和规章制度,与课程教学内容关联性较大的思政元素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党史、文化自信观、历届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理念等,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重中之重,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于其他思政元素点里面。可以肯定,上述思政元素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

毋庸置疑,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思政元素点的一个原则必须遵守,那就是不能超越我国“四项基本原则”这条红线,否则就是与课程思政的宗旨“立德树人”背道而驰,不利于后续的思政元素的融入。因此,坚持底线是一个教师选取思政元素点的航向标,不得偏离,因为偏离“四项基本原则”底线就是零容忍。

(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

1.预设课堂教学环节思政元素切入点。课堂教学环节主要分为热身教学(可细分为复习与导入两个小环节)、新内容讲授与训练、小结与作业布置等三个环节,其中新内容讲授与训练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很多教师倾向于在课程内容导入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点,为后续课堂教学设置一个总基调。例如,《高级英语1》(第三版)有一篇课文“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外婆的日用家当)”,主要描述非裔美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民族文化。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中,可以预先备好一段有关如何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视频或者一个有关传统文化的讨论话题,如“你是如何看待传统民族文化”“如果某人用物质文化去炫耀,换来一时的快感而不是保护和继承,你将怎样看待这种行为”“如果你是一位教师,你是如何引导学生保护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等。显然,这里融入的思政元素点就是文化观。

教学热身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点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给课堂教学定总基调,后续的课堂内容教学围绕这个总基调展开。定基调可能会引起“先入为主”的嫌疑,的确如此。但是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先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朝着正能量的方向走,不至于偏离航向标。二是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行互动,自由地发表看法,也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课堂观看视频或讨论,尤其是在热身阶段,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讨论学习积极性。然而由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形成的,难免会碰到一些负能量现象,很可能在自由讨论中吐露出来,因此热身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也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通过委婉的表达及时进行帮助、解决。

新内容讲授与训练环节也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例如,《高级英语1》(第三版)第一篇课文“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迎战飓风卡米尔)”[6],主要讲述小约翰·科谢克一家人是如何抗争自然灾害飓风卡米尔,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在飓风四次袭击房屋时,小约翰三次高喊着“数数孩子”,最后一次又喊着“让孩子们躲到垫子下”。可以看出,主角小约翰在灾难面前是如何保护并救助九个孩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机融入2012 年的中国汶山大地震,在灾难来临后中国子弟兵、全国人民是如何践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可以借助“范跑跑”案例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比较分析“范跑跑”与小约翰两个人的所作所为,让学生体会“冷血”与“热血”的不同,深刻理会灾难救助的真谛。

尽管在课堂小结阶段也可以融入思政元素,但似乎没有上述两个切入点好。因为如果仅仅在小结阶段融入思政元素,可能会让学生有一种怪异的感觉,课堂内容讲授得好好的,最后却插入另一段新内容,似乎课还没讲完。可见,这明显受到了“先入为主”的干扰,思政元素的融入效果可能不如上述两个切入点好。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课堂“热身阶段”或“讲授与训练阶段”融入思政元素,在“小结阶段”再次“点击”思政元素,那就又当别论了,因为这样做效果会比上述的任何切入点更好。这是最佳课堂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科学方法,应引起教师的关注与践行。

2.预设期末考试环节思政元素切入点。期末考试环节融入思政元素主要体现在试卷上。由于考试科目的异同,一些教师认为有的科目很容易在期末试卷中融入思政元素点,但是有的却不易。其实不然。一个具备思政元素素质的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把思政元素手到擒来,没有任何例外。融入的思政元素点也不会影响试卷内容的专业特性。例如,在编制《高级英语1》试卷时,根据预先筛选出的各个单元的思政元素点,编制与“灾难救助”“维护和平”“文化继承”等主题内容有关的作文题,要求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体现出正能量价值观。必须指出的是,在专业课程考试试卷中,不要刻意多处融入思政元素点,因为专业课是“课程思政”而不是“思政课程”,否则会影响专业课内容的考试,导致“政治挂帅”这种非科学化的考核理念的再次出现。

四、结语

从2014 年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到现在课程理念的践行,也仅仅探索了八个年头,不成熟的地方肯定存在。尽管如此,课程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必须高度重视。专业课程教学全方位无死角融入思政元素并不意味着不讲专业只讲思政,而应该要把握住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的时机,做到在思想上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把握专业课这艘知识之船不迷失航行方向,最终达成立德树人之彼岸。因此,探索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一个大事件,具有“把握航标”“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素质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