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调查分析

2021-11-26 07:15李华杰
林业勘查设计 2021年6期
关键词:管护保护区野生动物

李华杰

(白山市林业勘察设计院,吉林 白山 134300)

2018年冬季白山市林业勘察设计院受吉林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委托,在保护区涉及的2个国营林场区域内进行了野生动物的调查工作,科学地评估了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及分布,从而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监测、保护恢复与管理项目的实施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 保护区概况

1.1 位置与范围

保护区位于吉林省白山市东南部,地处北纬41°36′43″~41°49′54″,东经126°29′50″~126°45′27″。保护区西与白山市三道沟国营林场、白山市大镜沟国营林场相邻,北面和东面为临江市苇沙河林场施业区,南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东西相距20km,南北相隔24.5km。保护区总面积为21995hm2,其中核心区765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4.79%,缓冲区面积为6449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32%,实验区面积为7893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89%。

1.2 自然环境

保护区地处长白山西南坡,鸭绿江北岸,长白山老岭山脉东段;境内山峰林立,绵亘起伏,沟谷交错,河流纵横。老岭山脉山体高大,海拔1000~1200m,相对高度500~800m。鸭绿江沿岸地形起伏较大,沟谷切割较深而且较为狭窄,地势比较险峻。保护区属明显的中温带大陆性东亚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3~5℃,无霜期:115-140d,年平均积温1900~2721℃;日照时数2232.6h,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保护区森林植被属于典型的长白山植物区系。根据1998年全国陆生脊椎动物资源调查关于该区域的调查资料与本次保护区生物资源综考调查,以及一些专项研究的结果统计,该区共有野生脊椎动物6纲33目86科355种。其中鱼类13科51种;两栖爬行类9科17种;鸟类46科246种;哺乳类(兽类)18科41种。此外还有昆虫14目118科340属424种[1]。

2 调查内容、对象及调查方法

2.1 调查内容、对象

对吉林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995hm2(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范围内的野生原麝种群[2],及其他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分布、活动规律、生存状况进行调查。其内容、对象包括:

(1)调查原麝及其他珍稀濒危物种的足迹、食痕、粪便、尿迹、卧迹。

(2)采集原麝及其他珍稀濒危物种的足迹、食痕、粪便、尿迹、卧迹GPS坐标。

(3)调查野生动物进出样地、样线的方向。

(4)采集野生动物粪便(自封袋及时冷冻储藏)。

(5)调查原麝及其他珍稀濒危物种的足迹、食痕、粪便、尿迹、卧迹周围生境状况(林分类型、郁闭度、下木、植被、坡度、坡向、坡位、海拔高度等)。

2.2 调查方法

调查工作于2018年12月5日开始至12月15日结束,历时10d,工作中采取常规样地、样线调查方法[3](又称多目标快速调查法、样线法),根据原麝生活习性,以及保护区地形地貌特点,分别在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新建野生动物监测样地8块;监测样线10条。监测样地布设基本原则:从沟底垂直等高线到岗脊均匀布设五条样带,每条样带下部以沟线相连,上部以岗脊相连。每条样带相距约400~500m,样带宽30m。样线尽量垂直等高线布设,样线宽30m。

3 调查结果

本次共调查了8块监测样地,10条监测样线,涉及林班19个、监测到物种11个、监测到野生动物实体13个、野生动物足迹200条、粪便2处、尿迹2处、卧迹1处、觅食地1处(表1)。

表1 野生动物监测情况Tab.1 Wildlife Monitoring Status Table

3.1 数据统计分析

3.1.1 截线抽样法

由于本次监测未发现原麝痕迹,无法分析,这里对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紫貂的数据进行分析:

n=3

L=79.6km

A=219.95km2

代入公式,得:

D^=0.17(只/km2)

Var(D^)=0.015

3.1.2 丰富度指数法:

野生动物的痕迹和实体分析:

经计算,见表2。

表2 各样线物种丰富度指数Tab.2 Species Richness Index Table of Each Line

则:IKS=21.763/18=1.2

4 监测结果

经计算,紫貂的分布密度为0.17只/km2,误差为1.5%;主要分布在海拔350~1050m之间,监测区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2。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发现,通过近几年的封山管护,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但此次调查没有发现野生原麝实体或活动痕迹,证明保护区野生原麝种群数量还较少。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在常规样线调查中,目标调查对象被发现的机率非常小,在调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当地群众反映见到目标调查对象,但调查人员在样线调查中却基本上见不到,另外,野外动物活动的痕迹也很难发现和辨认。这些都必然会给常规样带最终调查统计结果带来偏差。另外,保护区资金投入不足,管理设施、工具和现代化技术配备相对落后,监测数据的微机管理系统还有待研发,监测队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都是保护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5.2 建议

5.2.1 完善保护管理体系

保护区的管理部门应统筹保护区的自然保护和管理,并根据资源保护的需要建立保护管理站。建立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管理站—管护点,三级管护体制,即以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决策领导机构,保护管理站、管护点为基层管护单位,建立覆盖全保护区的资源保护网络系统,实施对资源的有效保护。为了取得更好的保护效果,要明确保护区界,完善功能区划,实行分片管理,加强巡护与监测。禁止无关人员、车辆随意出入保护区,因科研需要进入保护区的外来人员、车辆,应取得保护区管理局的同意后,方可进入保护区,应避免喧哗、禁止鸣笛。可针对资源的特点和分布状况,设置必要的监测站、瞭望塔等辅助设施,建立定期巡护监测制度。

5.2.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定,依法治理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国家和地方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吉林白山原麝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条例》,完善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

5.2.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管护能力和水平

1)在完善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同时,必须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或增加保护区管理设施、工具和现代化技术,配备数据分析设备:包括计算机、传真机、复印机等数据分析、存储、传输设备;

巡护设备:包括GPS、红外数码相机、望远镜、对讲机、游标卡尺等数据观测、记录夹等仪器设备;定位监测设备:包括远程监控视频系统和远红外触发自拍相机。

2)建立保护管理站,建立管护点,建设办公室、实验室、标本室,配备交通工具,配置通信、防火设备等,提高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水平。

5.2.4 加强队伍建设及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保护区工作人员的专业教育和业务培训,使管理人员能清楚地了解自然保护的重要意义以及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动植物种类、分布规律、生物多样性等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等。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引进管理和科研人才,积极开展国内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聘请有关专家到保护区指导,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和科研水平。

5.2.5 开展广泛的自然保护宣传教育

宣传自然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管理政策,明确保护的任务和保护对象。在工作中采取多种宣传形式。一是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赠送自然保护宣传材料;二是邀请周围单位领导座谈,共商保护大计;三是在交通要道、路口和人为活动频繁场所悬挂标语,建立永久性的标牌,张贴布告;四是通过多种渠道,利用幻灯、电视、广播电台、书报加强宣传;五是深入群众逐户宣传,通过宣传提高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在工作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5.2.6 开展社区共管,改善与地方居民的关系

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建设,调动社区群众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积极性。保护区内有居民458户,人口为921人,以村为单位建立联合保护组织,村干部牵头,参与自然资源保护,监督、制止捕猎活动和破坏植被现象;与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的事项,征求居民意见,在严格执行自然保护法律法规前提下,维护社区居民的基本利用自然资源的权益。

猜你喜欢
管护保护区野生动物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城市野生动物的生存之道(上)
野生动物的魅力与野性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谈如何做好海伦市天然商品林管护工作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