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宇:谋变者恒强

2021-11-26 07:14刘文生
中国医院院长 2021年18期
关键词:微创手术临床

文/本刊记者 刘文生

他以外科医生的冷静,理性剖析医院发展定位,谋定后动,精准发力。

世上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

这句话对于现阶段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二院”)而言,是最真实和贴切的写照。

1958年建院,1969年南迁遵义,1987年回迁复建,1991年独立办院……60余年发展历程中,大医二院的命运始终与“变”紧密相连。只是这次,站在时代变革的关口,“变”不再是命运的跌宕起伏,而是历经多年积淀之后,在内部激荡起的一股喷薄之力。

作为大医二院新生代的佼佼者和履新不久的医院院长,刘志宇是医院内部变革的坚定领导者与推动者。采访中,他谈的最多的是创新与变革。上至发展战略,下至后勤保障,求新图变已然成为医院发展主线。

“医院正在建立一种更好地贴近患者、服务临床、主动靠前的文化。”刘志宇说,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文化支撑,而文化背后的一系列改革举措,正从根本上改变着医院的发展面貌和内生动力。

靠前文化

2021年6月,刘志宇被任命为大医二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上任后,这位“70后”院长并没有凭一腔热血推进大刀阔斧的变革,而是以外科医生的冷静,理性剖析时代发展对公立医院的要求和医院自身定位问题,谋定后动,精准发力。

为此,刘志宇在院周会上提出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思想。在他看来,只有弄清楚“三个谁”,才能找准医院发展定位,明确发展立足点和目标。

对大医二院来说,回答“我是谁”,就是明确立足于辽南区域医疗中心的发展定位,坚持疑难危重疾病诊疗、医学人才培养和以临床问题为核心的科学研究的发展主线。对医院各级管理者和一线医务人员而言,“我是谁”意味着要明确自身身份和定位,履行好岗位赋予的职责。

找准定位后,还要明确“为了谁、依靠谁”。刘志宇多次在会上强调,“医院就是员工、员工就是医院”,医院发展是为了解除患者病痛,保障人民健康,要依靠全体员工的积极作为,主动靠前、进而有为,富有同情心地善待每一位患者和家属,共同推动医院发展得更好。

回答好“三个谁”,需要从根本上解放医务人员的思想,改变其理念和行为。

刘志宇介绍,大医二院以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抓手,聚焦关键指标,提升医院和科室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医院结合绩效“国考”体系,动态调整年度考核指标,并综合运用相关评估工具将指标层层分解,设置不同权重,形成各科室综合目标管理责任状。

医院积极开展新技术、高难度病种的收治业务,引导临床以提高医院病例组合指数(CMI)为目标,以大数据为支撑,优化科室病种结构,构建基于DRGs临床路径标准化体系,量化治疗标准、药品标准和耗材标准等,对成本产出进行监测评价。

推进临床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关职能科室的支持和配合。刘志宇强调,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临床科室,还包括行政服务科室。职能部门要主动作为、靠前服务,不断优化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在该理念指引下,医院打造以患者需求为先的特色文化,强调“家文化”“您文化”。“您哪里不舒服吗?”“您需要我帮忙吗?”“您不要着急,我来帮助您解决问题。”刘志宇希望每一名职工,无论是管理人员、医务人员还是安保人员、保洁人员,都可以树立贴近患者的主动靠前文化。

践行主动靠前,医院门诊开展以疾病为中心的门诊布局,力争让患者在一层楼解决就医问题;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和预约中心,多渠道预约就诊,提升患者满意度;成立入院准备中心,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切实有效地解决患者入院“等候、排队、奔波”的难题。

临床一线靠前,职能部门靠前,医院亦需要主动靠前。眼下,医院正对标国内一流医疗机构,增强看齐意识,精准补齐短板,全方位提升发展能级。

新时期将重点提升科主任传帮带和培养接班人的能力及动力,使青年人才有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

顶天立地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大医二院面对的患者大多为基层医疗机构无法解决的疑难危重疾病患者,这就要求医院具备一流的学科能力和过硬的医疗质量。对此,刘志宇看得清楚。他认为,当前医院必须要建立“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所谓“顶天”,就是打造一批切实解决患者问题的高精尖学科和技术;所谓“立地”,则是要落实做好医疗质量、人才培养等,夯实医院发展基础。

10年前,大医二院提出“强外固内、差异发展、横向整合、纵向深入”的学科建设思路,推动专科在横向上集群发展,纵向上做精做细。近年来,医院先后建成肿瘤学科群、移植学科群、微创学科群、急诊急救和重症学科群、中西医结合学科群、护理学科群等六大优势特色学科群,通过学科群的建设放大资源优势,发挥集群效应,打出组合拳,提高医院整体的竞争优势。

如在肿瘤学科群建设上,医院整合肿瘤相关手术科室、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肿瘤介入治疗科等科室,并集合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研究部门,共同打造出国内一流的肿瘤学科群。

移植技术代表了现代医学的顶尖技术,医院着力打造移植学科群,是大连市唯一以及辽宁省两家之一同时拥有肝脏、肾脏、心脏、肺脏四项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也是辽宁省造血干细胞移植医学中心。医院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成人间活体肝脏移植,成功完成大连市首例劈离式肝脏移植,完成多例成人间亲体肾移植、低体重儿肾移植、胰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心脏移植和肺脏移植,以及6个月患儿单倍体异基因骨髓移植,填补了大连市、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医学空白。

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医疗平台的支撑。当前,医院通过建立医疗资源的联合、开放及共用的科学治理机制,发挥集成效应,形成强大的医疗、科研及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如先后建成内镜中心平台、介入中心平台、PETCT/MR中心平台等,为全院所有临床科室提供医疗服务。

合理的人才梯队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和潜在的竞争力。10年前,医院在亚专科分科和学科横向整合之初,针对部分学科专科人才梯队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引进为先、培养为主、合作为辅”的工作思路,重点引进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领军拔尖人物。一批高端人才的加入,使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时期,医院提出“引育并举”的人才思路,同时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成长环境。刘志宇表示,新时期将重点提升科主任传帮带和培养接班人的能力及动力,使青年人才有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

人才培养,医院更加注重其“立地”的基础能力。如强化轮转制,晋升副高前不定科,夯实临床基本功。通过有目标、有意识地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医院正形成高端人才领衔把关、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协助配合、应用型人才保障临床基础工作的模式。

人才建设中,刘志宇最看重的是创新能力。“医务人员要大胆拥抱和接受新事物、新理念,在思想和技术上不断创新。”为此,他上任后千方百计营造人才创新的环境。

他告诉记者,目前医院拟实施为期3年的临床专科能力提升“1+X”计划,通过制定鼓励政策,设立专项基金,集中资源支持各科室立足专科建设,以临床为导向,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和高水平临床研究,力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技术国内领先、创新能力突出、人才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临床专科。

“1+X”计划中“1”是指“高峰建设项目”,“X”是指围绕医院临床专科建设能力提升而开展的“临床技术水平提升项目”“MDT引领项目”“临床研究孵化项目”“交叉学科创新项目”“大型队列研究项目”项目等,随计划实施推进将继续增加具有发展前景和培育价值的子项目。

技术维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无论是作为临床医生,还是医院管理者,未曾丝毫改变的,是刘志宇对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坚定拥抱。从早年的经皮肾镜碎石手术、腹腔镜下高难手术,到近期的复杂机器人手术,他从来都是率先垂范者。他希望通过身体力行,带动更多医生攀登创新高峰。

采访当天,刘志宇做了4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手术间隙,他穿着手术衣和记者聊起了微创。微创手术已是外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达芬奇机器人代表着顶级的医疗装备设计水准和更加精准、更加稳定安全的腔镜微创手术系统,外科医生怎能无动于衷?

1 2020年4月13日,大医二院三批共183名援鄂医疗队队员凯旋。

2 2020年9月,大医二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500例。

事实上,作为区域龙头单位和同时拥有肝、肾、心、肺4项器官移植资质的大型医疗机构,大医二院从不故步自封,始终行走在新理念、新技术前列。多年来,医院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结构完善的微创学科群,微创水平在东北三省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院微创手术比例近30%,其中胸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等手术科室肿瘤腔镜微创手术的比例已经超过90%。

2019年,大医二院引进辽南地区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启微创医疗新的篇章。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应用于胃肠外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胸外科、心脏外科、妇科、甲状腺外科等领域,带领大连地区的微创外科技术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填补了市内乃至省内多项空白。截至目前,医院已完成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千余例,推进速度居于国内前列。2020年单机数量居辽宁省首位,胃肠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单月手术量多次进入国内各大医院排行榜前列,其中胃肠外科2020年单科完成例数位居东北三省第一,至今无一例围手术期意外并发症发生。

刘志宇表示,从人工操作微创手术到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微创外科迅猛发展,不仅依靠高端设备的引进和高新技术的普及,更得益于思想理念的转变。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为医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质量提升等多方面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契机,也进一步推动了医院微创优势学科群的发展。

众所周知,达芬奇机器人的操控灵活性和手术精准性进一步提高了复杂手术的安全性,但同时也极大地考验着外科手术团队、护理团队、麻醉团队、后勤保障团队等多部门的相互协作能力。为保证手术质量,杜绝医疗安全隐患,大医二院所有上机操作的医生前期均经过专业培训并培训合格后上岗。

实际上,刘志宇一向鼓励医生在各方面条件允许和严格把控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外科医生必须认识到,机器人是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其便捷性和安全性让我医生变得更强大,眼睛更明亮,应对突发情况更从容。”

刘志宇率先垂范,显然是在树立一个榜样,传递一个信号——医院将大力拥抱新技术,开拓创新发展新境界。不仅如此,医院还辅以绩效政策,引导医务人员大胆开展新技术。

此外,大医二院还通过临床研究孵化和交叉学科创新等,持续推动临床新思路、新技术的延伸和转化,促进基础医学和临床医疗的有力结合,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诊疗水平。如医院将高精尖技术划分为重点技术、优势技术和改造技术,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与大连理工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医工结合,帮助年轻医生孵化项目,促进新技术在临床落地。

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等与新技术的融合亦是刘志宇大力推动的战略方向。前不久,大医二院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签署医工结合合作协议,通过与后者在数字医疗专项、大数据分析等多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为医院技术创新插上数字科技的翅膀。

刘志宇

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青年名医,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及宾夕法尼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院长,机器人手术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全国委员、数字及人工智能学组副组长、中国健促会泌尿外科分会常委、辽宁省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及泌尿外科学组组长等学术职务。

◇临床一线靠前,职能部门靠前,医院亦需要主动靠前。

◇所谓“顶天”,就是打造一批切实解决患者问题的高精尖学科和技术;所谓“立地”,则是要落实做好医疗质量、人才培养。

◇无论是作为临床医生,还是医院管理者,对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都要坚定拥抱。

智慧医院

如何让一家拥有3000张床位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地运行,是院长刘志宇着力思考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给他太多困扰,在他的视野中,AI、大数据、5G技术、互联网医院、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是理所应当的答案。

他以“AI智能护理系统”为例,分享了信息技术对医院带来的改变。2018年11月,医院开始全面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移动计算技术的“AI智能护理系统”,通过智能硬件加软件的方式,为护士提供一个智能终端工具,使其摆脱不同应用系统的限制,摆脱使用地点的限制,使用简单的语音指令,就可以完成日常80%的工作。

“AI智能护理系统”让大医二院成为国内首家将语音识别技术和自然语言分析技术真正应用到护理临床的医院。这一创新实践打破了传统住院护理工作模式的局限,真正实现了护理工作的智能化、移动化、简单化,将护士从繁重的记录、查询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优质护理服务时间回归于患者。

与此同时,医院强化大型数据库对科研产出、科研临床转化、提高医疗质量等的促进作用,建立了医疗大数据智能平台+两个病种(肝癌、肺癌)专病数据库系统,将医院内积累的全量数据利用海量数据存储和计算框架汇聚到大数据平台,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深度学习等技术,创建出更多的患者数据维度,进而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通过专病模型建设,分析诊疗路径,优化指南,形成更加科学的诊疗知识库;通过疾病和诊疗知识图谱的建立,逐步构建患者全生命周期真实世界专病数据库,提供科研灵感探索、人群挖掘、统计分析、模型预测、辅助诊疗等全流程人工智能医学科研工具,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2019年12月,大医二院成为大连市首批获得互联网医疗服务资质并建设开通的医院。患者通过微信“大医二院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完成账号注册及信息维护后,即可享有包含健康咨询、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在线缴费、在线复诊、报告查询、便捷购药等在内的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服务内容。

疫情期间,线上问诊、线上医保支付、药品直邮到家等“不见面”模式,可及时满足慢性病、复诊患者的就医连贯性需求。截至目前,医院累计服务患者20余万人次,药品处方14万余单,预约检查检验10万余次。

因为热爱临床,刘志宇坚持主动靠近临床,在一线触摸医院发展脉搏;因为热爱管理,他时刻不忘把新的发展理念注入医院发展血液。未来,大医二院将在他的带领下,积极建设区域肿瘤中心,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体系。而这一切,都有赖于眼下正在深入实施的创新与变革。创变之旅启幕,刘志宇和医院都已在路上。

猜你喜欢
微创手术临床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临床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