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刘 静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丰富的音乐作品,比如:中外民歌、管弦乐曲、舞曲等,其中歌唱课的比重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歌唱教学内容,由于音乐欣赏方面网上质量高的资源较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研究作品背景、音乐要素,分析曲式等,因此许多教师在遇到欣赏内容时往往避重就轻点到即止,以至于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有限,而在欣赏教材中中国民族音乐、戏曲文化题材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我们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戏曲艺术的传承人,应该将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继承和发扬,我在此以《京调》一课为例,说一说如何更好地进行民族音乐作品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首先要知道音乐的产生,因为音乐旋律的背后隐藏着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想要传递的内容,音乐旋律有作曲家直接创作的,也有作曲家借鉴音乐的元素演变而来的,了解音乐的产生,可以让学生对音乐有求知欲,对于学习作品有很大的好处,对于学生养成好的鉴赏习惯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苏少版五年级下册《京调》一课为例,这部作品是顾冠仁先生1960年根据京剧西皮原板和西皮流水音调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首先我们要了解,这是一首模仿京剧唱腔的旋律改变而成的乐曲,乐曲采用清脆明亮的竹笛领奏,模拟人们熟悉的京剧唱腔,配以轻快流畅的伴奏音型,构思别具一格,表现了一种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除此之外,还要了解西皮原板和西皮流水的区别,西皮原板是一板一眼,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强一弱,而西皮流水是有板无眼,只有强拍,没有弱拍,这也是作品的特点:两个主题分别模仿京剧的两个不同唱腔,体现出作曲家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以及对传承戏曲文化的热衷。
经研究,这部作品西皮流水的部分是由《苏三起解》的唱段演变而来,不难发现,他们的旋律是非常相似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学习《苏三起解》来了解和对比《京调》当中的旋律片段,找出音乐的原型,挖掘作曲家创作的来源,追本溯源,让音乐学习更有理有据。教师可以通过哼唱《苏三起解》的旋律和模仿身段动作,了解京剧的基本功以及西皮流水有板无眼的唱腔,通过对比发现苏三起解的速度比较平稳,带有诉说的感觉,而《京调》的速度稍快,竹笛作为主奏乐器演奏出轻快明亮的曲调,节奏更加紧凑,让人耳目一新。
音乐教育是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学生可以借助倾听来感知音乐的美,欣赏音乐作品,要养成好的聆听习惯,我们要习惯性地聆听音乐的演奏乐器、表现情绪、速度、节拍、曲式结构、主题音乐、旋律的关系等,这样才能听懂音乐。
了解音乐的产生之后,教学重点就是聆听音乐、分析作品了。这首作品是2/4拍,速度是中速稍快,作品的由模仿京剧的唱腔改编而来,主奏乐器是竹笛,竹笛与乐队的合作演奏将整首作品营造出欢快、愉悦、热烈的气氛,A+B+A+B+A的曲式,前面有引子,后面有尾声。引子部分模仿京剧中典型的西皮原板过门,各个主题之间由一句过门衔接起来,A段旋律宛如京剧旦角的演唱,来自京剧《玉春堂》选段《苏三起解》,B段旋律是西皮原板唱腔,像是京剧中旦角儿甩出的水袖一样优美,最后A部分的配器发生变化,加入了打击乐器的演奏,速度加快,情绪更热烈、欢畅,将音乐推向高潮。音乐的最后一句也就是乐曲的尾声,韵味浓郁,突然放慢速度,由笛子吹出模仿散板的京剧唱腔结束全曲。整部作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将京剧元素以笛子与乐队的形式演奏,创新发扬了京剧艺术的魅力,让当代人也能被京剧的魅力所感染。
音乐篇幅较长的作品往往有几个乐段或主题构成,不同的乐段中有不同的主题音乐,《京调》这个作品由A、B两个主题组成,A和B主题分别是西皮流水和西皮原板唱腔,也就是说两个主题的强弱规律是不同的,所表现的情绪也不同,如果用图形去表现的话,主题A是点状,主题B是线条状,在听觉上主题A是突出竹笛的演奏,而主题B是复调织体,由竹笛与乐队两条旋律交织而成,是该作品的抒情对比段。音乐作品整体是采用轻快流畅的伴奏音型,构思别具一格,两个主题交替出现,最后将音乐推向了高潮,表现了一种欢快喜悦、生动活泼的情趣。
分析音乐的框架,掌握作品的脉络,这是养成聆听习惯的重要内容,也许对于一些篇幅比较长的或者旋律比较复杂的作品,还不能立刻听出段落框架,但是多尝试多聆听,欣赏作品的能力就越来越强。
音乐的主题一般是一个完整的乐句,往往表现为一条清晰明显的旋律。在音乐课堂上,记住音乐的主题,并用适当的手段表现音乐,是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京调》这首作品的两个主题表现了不同的音乐情绪,模仿了西皮流水和西皮原板的曲调,在篇幅冗长的音乐作品中找出主题旋律,是欣赏这部作品的重点内容。
比如A主题的旋律是(见图1):
图1
这段旋律由三个乐句组成,一、二乐句相对较短,第三乐句较长,并且用了很多十六分音符,节奏紧凑,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气氛,音乐中板的声音比较清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打板的动作去记忆音乐主题的节奏特点和音乐感觉。除此之外,创编歌词是学生个人思维与集体思维碰撞的过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又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段音乐歌唱性强,我们还可以加入歌词去记忆它,歌词中伴有京剧的元素特点:
生旦净丑角色全,
唱念做打不简单,
无色的油彩脸上画,
锣鼓一响它就开演,就开演。
这个主题一共出现了3次,最后一次速度更快,打击乐器的使用更为密集,把我们带入更加热闹、热烈的氛围中,我们可以模仿钹的节奏0 X0 X去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紧密、热闹的气氛。
主题B旋律和主题A产生鲜明的对比,这段旋律共有四个乐句,它舒展、飘逸,与第一段活泼的情绪截然不同,竹笛演奏的旋律声部和乐队演奏的声部相互交织,让音乐具有流动的线条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该主题旋律可以用怎样的图谱来表现,并尝试用线条表现主旋律:
通过图谱,我们发现四句旋律中第三句最长,这些线条让你联想到什么呢?像是丝带一样连贯飘逸,又像是京剧中飞舞的水袖,我们可以模仿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甩一甩水袖,感受这个主题音乐连贯的特点。这个主题除了竹笛演奏出飘逸的主旋律,还有乐队演奏的声部与之呼应,像是复调,表现的时候用不同幅度的水袖或是扇子、丝带等表现旋律的交织形态,借助不同的道具表现竹笛与乐队的出现顺序,用表演的方式记录并呈现B主题。
中国戏曲艺术是民族音乐的精髓,地方音乐文化的缩影,作为当代民族音乐的传承人,我们应该走近民族音乐,了解戏曲艺术。作曲家用不同的旋律诠释艺术,不同的主题表现音乐,我们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特点,分析音乐的脉络,体验音乐的情感,掌握主题的旋律,让中国戏曲艺术在小学生音乐课堂中生根发芽,让戏曲艺术在他们音乐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