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瑶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骨关节科 江苏 太仓 215400)
下肢骨关节损伤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的一种骨科病,且该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目前,外科手术治疗在当前为主要治疗途径[2]。常规康复护理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各患者在手术后会主动开展各项康复训练措施,能减少下肢功能障碍。但患者在术后极易出现疼痛、肿胀等异常情况,从而对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因此,为了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临床上给予护理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多维度干预下,让患者正确认识骨关节康复重要性,并能保持平和情绪,可配合各项康复训练措施,提高下肢关节活动度。鉴于此,本文探讨了下肢骨关节损伤康复中综合护理的作用,并选取了2020 年1 月—12 月收治入组的80 例下肢骨关节损伤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0 年1 月—12 月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就诊的80 例下肢骨关节损伤康复者,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各40 例。普通组男性20 例,女性20 例,年龄28 ~49 岁,平均年龄(38.52±2.57)岁;试验组男性22 例,女性18 例,年龄29 ~51 岁,平均年龄(40.02±2.8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确诊为下肢骨关节损伤;②知晓同意研究;③凝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①依从性较差者;②沟通障碍者。
普通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方式为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用药,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护理,最后嘱咐患者在手术后卧床休息3 d 后,可以根据自身的病情情况以及恢复状态进行下床活动以及运动。试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其主要内容为:(1)心理护理:绝大多数的患者在下肢骨关节发生损伤后,日常行动都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地与之交谈,促进自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同时对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进而消除患者心理的负面情绪,最后可为患者及家属讲解临床上成功案例,告知家属多鼓励患者,从而提高患者的自信心,保持高度配合,提升依从性。(2)认知护理:护理前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程度、理解能力等做到熟悉的了解,然后再根据患者及家属能理解的程度为其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以此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度,同时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以此促进患者及家属能够主动积极地配合接受康复训练相关项目,最终提高康复效果。(3)康复功能训练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手术后第3 天,掌握关节康复情况后,指导其下床活动,比如对膝关节以及髋关节做伸展的康复训练活动,待到患者在手术后第7 天,可指导患者做上肢肌肉训练,并通过利用坐位体位、半卧位体位等进行髋关节外展以及伸屈等相关训练活动,同时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患者康复训练的难度逐渐增加,最后,当患者在进行康复运动训练时,护理人员可告知家属对患者进行鼓励以及支持,从而提高依从性。
(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膝关节伸展以及髋关节伸展活动度;(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平衡功能,采用FMA 量表评价,满分为20 分,分值越高说明平衡功能越好;(3)统计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以及总满意率,总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护理后膝关节伸展以及髋关节伸展活动度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关节活动度对比( ± 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关节活动度对比( ± s,°)
组别 例数 膝关节伸展 髋关节伸展试验组 40 57.64±10.28 58.94±10.69普通组 40 48.67±8.24 43.67±8.29 t 4.3060 7.1390 P 0.0000 0.0000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后平衡功能评分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平衡功能评分对比( ± 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平衡功能评分对比( ± s,分)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试验组 40 7.89±1.58 13.64±0.24普通组 40 7.84±1.46 9.21±1.16 t 0.1469 23.6523 P 0.8835 0.0000
试验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7.50%高于普通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例)
下肢骨关节损伤在现阶段时有发生,致病原因与交通事故、摔伤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患者发生下肢骨关节损伤后,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3-4]。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式就是外科手术,比如髓内钉固定,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使患者康复,在患者术后会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使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未发生损伤之前的状态[5],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极易出现肿胀、疼痛等异常症状,并且有些患者的疼痛耐受性较差,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以往临床上对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治疗后常采用常规护理,其主要以卧床休养为主,但有研究证实,该护理方式不利于患者的下肢骨关节恢复[6]。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升,从而有很多的临床研究结果表示,下肢骨关节损伤患者采用综合护理临床效果显著[7]。它主要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前,对患者及家属的教育程度等进行了解,然后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缓解其心理负面情绪;同时告知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为患者指导训练中所产生的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积极配合接受各项康复训练项目[8]。在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经护理后,膝关节及髋关节伸展活动度显著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平衡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护理后其平衡功能评分高于普通组,同时,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决了护患纠纷,提高临床效果[9]。
综上所述,下肢骨关节损伤存在一定康复难度,经过综合护理干预后,有效改善了关节活动度,提高了下肢骨关节肢体平衡,也保持了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