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晗
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课程经过新课程的改革,使国家对学生的音乐教学标准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的音乐审美、树立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音乐中的一些节奏、旋律,能够让学生通过听力,或者阅读歌词等方式,使不同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音乐艺术熏陶。音乐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在于丰富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多样性,以此满足学生群体对音乐鉴赏、音乐课程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与其他文化课程设立的目的不同,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还侧重调节学生自身存在的生理缺陷,通过多种音乐学习方式,如音乐鉴赏学习与简单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在音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体会音乐艺术所具有的美感,从而获取心灵上的慰藉,并逐步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等。
在现代特殊教育理论的研究工作中,音乐课程的内容既包含学生的情感、思维、精神以及艺术审美等方面的教育,也鼓励学生在当前音乐课程学习中树立起积极的学习态度。可总结为内在素质教育、音乐课程基础理论教育以及部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面对多项特质的特殊音乐教育工作,需要在理论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案进行渗透,使学生能够从理论内容的学习中,获得较好的艺术赏析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建立,由此获得较好的素养提升。
从教学模式的角度上看,特殊学校的音乐课程学习对于学生的素养要求,还较为注重学生心理层面、思维层面上的教育,综合性较强,涉及的能力素养内容较多。音乐课程在培养学生内在素养、学习观念与音乐审美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特殊教育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观念与心态等方面可以在音乐课程的理论学习中树立正确导向。
在以往的特殊音乐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歌曲内容的学习。该过程对于学生的主动性调动效果较差、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没有使学生通过相关实践活动进行音乐唱法、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学习。从原因上看,较大一部分原因源自于教学观念的影响,受到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音乐学科在特殊教育工作中被认定为副课,部分特殊学校在学生的教学工作安排与教学目标制定上较为模糊,同时,一部分教师没有重视音乐课程教学所起到的内在素养教育作用,音乐课的教学工作主要采取鉴赏的形式进行,学生受到的有效指导较为有限。
课堂教学是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音乐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通过该环节对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基础性音乐理论指导,以及歌唱技巧方面的教学。
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该环节较为依赖氛围的营造,通过活跃、具有趣味性的氛围引导,能够更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部分教师在该环节的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由于方法应用不当、缺乏学生兴趣爱好了解以及忽视教学氛围引导的重要性,使得课堂教学的工作展开较为死板、缺乏活跃的氛围,学生对教学工作的配合性较差。“兴趣”作为教育领域强调且重视的内在因素,通过该方面的培养,能够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与相关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音乐教学需要学生之间形成一定默契或者向心力,同时在掌握一定唱法技巧上,才能较大程度上顺利完成一场演出。整个过程需要学生较高的参与性与相互配合,部分教师在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通过灌输“任务”“工作”等观念,使学生认为音乐活动仅仅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作业,从而难以引起学习与参与活动上的兴趣和主动性。
从目前特殊教育音乐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点是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在教授学生相关音乐知识时,他们往往把重点放在音乐理论知识上,让自己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而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会使学生对音乐学科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感,无法提高 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第二点是,音乐教师过于尊重学生的思想。他们在音乐教学中经常播放一些流行歌曲,使学生无法获得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而他们接触到的音乐又非常有限,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乐感,进而不能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因此,特殊教育的音乐教师需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上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帮助学生丰富音乐理论知识。
音乐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巩固自己的音乐知识基础,让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课后还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每个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然后录音。在音乐课上,结合学生对音乐的反馈,为学生拓展更多的音乐知识,让学生接触丰富的音乐类型,感受每种音乐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感受不同音乐中要表达的情感。在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中,通过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态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课堂教学环境打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距离感的拉近与学生学习心理的开导,使学生在当前的音乐课程学习上,能够具备较好的心理状态和参与积极性。音乐课程的开展本就是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以适当的方式与其进行沟通、互动,鼓励学生参与当前音乐课程的学习活动中。
教学方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课程教学的基本质量,从课程教学指导的方法上看,单一、刻板、缺乏灵活性与趣味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引导学生深入课程理论的学习之中。灵活性作为特殊教育工作中始终强调的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主动性与学习积极性具有较好的调动效果。音乐课程的综合培养工作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教学模式与方法运用等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确保学生在进行课程理论内容的学习上,能够跟随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理论内容的学习与实践中。当人体某方面的感觉缺失时,其在其他方面的感官知觉较为灵敏。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而言,在面向视力具有缺陷的学生时,需要注重对其听觉方面的感官训练,使其在学习音乐课程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较好的听觉引导辨识音乐理论内容中的艺术性。例如,音乐教师在向学生介绍打击鼓时,可以先向学生示范,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内容模拟学习。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音乐教师有必要耐心地教授学生,帮助他们掌握音乐技能。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围绕钢琴教学这一环节,鼓励一部分学生通过曲谱对比、听音识别等方式,训练自身对音乐元素的敏感性。另外,教师在正式开展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之前,需要基于当前的教学需求与生源情况,对教学资料、课件展示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使该部分学生可以紧跟教师展示的音乐资料内容,进行听觉方面的训练,以此为后续音乐课程的展开奠定较好基础。
音乐触觉教学的形式,主要通过触觉方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加强音乐节奏性方面的理解。比如,在指导盲人学生弹琴的过程中,使其关注指关节、手臂与手腕鞥部位的动作特点与力度控制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在当前的触觉训练中逐渐加深对音乐演示力度与节奏性的理解。在不同节奏型的训练指导上,如在缓慢进行的乐曲弹奏中,教师可适当强调学生高抬触键的距离,使学生通过接触面积与力度反馈等方面找到音乐强弱的表现技巧。
综上,音乐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还能够让学生在思维方面得到创新。音乐课程的教学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音乐中的一些节奏、旋律,能够让学生对其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并让学生能够在音乐中感受到其魅力。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而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音乐教师进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