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蒲劲梅 (绵阳市安州区人民医院)
糖尿病并发焦虑、抑郁病人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低落,几乎所有糖尿病并发焦虑、抑郁病人都会出现这一表现,且通常为早上严重,晚上相对较轻;二是思维迟缓,出现这种表现的病人约占86%左右,具体情况即为记忆力不断下降,大脑反应变慢等;三是睡眠障碍,约有80%左右的糖尿病并发焦虑、抑郁病人都会出现睡眠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不佳等典型特征;四是性欲减退,出现这种表现的病人所占比例在66%左右,对夫妻生活影响较大,病人心理负担也会随之增加;五是引起其他躯体症状,比如:疲乏、胸闷以及胃肠不适等,发生概率约为61%,会大大降低病人生活质量。
首先,糖尿病和焦虑、抑郁会产生相互作用,因糖尿病病程较长,需要终身坚持进行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给病人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同时,病人心理、精神也会承受较大痛苦,另外,伴随糖尿病进展,可引起重要器官组织并发症,这也会进一步增加病人的精神压力;其次,若病人长时间处于焦虑、抑郁状态,将会使人体交感神经活动出现增强,致使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最终造成脂类代谢紊乱,进而引起血糖、血脂的升高,加速并发症的发生,增加治疗难度,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再者,如果病人血糖水平控制不佳,病情处于持续加重过程,病人焦虑、抑郁状态也会更加严重,致使治疗依从性、配合度不佳,部分病人甚至会直接丧失治疗信心,出现自残、自杀等严重行为;最后,基于资源、经济角度出发,糖尿病病人在合并焦虑、抑郁后,将会增加医疗资源的使用,于病人而言,则会加重经济负担,为家庭带来不利影响,部分经济条件较差的病人甚至无法承担治疗产生的费用,选择不治疗,最终造成严重不可逆后果。
保持平静心态。部分糖尿病病人成天担心并发症问题,即便自己病情并不是非常严重,也会时时担心,长此以往便会发展为焦虑、抑郁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广大病人朋友能够保持平静心态,不要总是抱有悲观想法、情绪,进而规避焦虑、抑郁风险因素,减轻和改善焦虑、抑郁程度。树立治疗信心。由于糖尿病需要终身坚持进行治疗,部分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或者可观,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治疗信心,对治疗产生质疑,认为无论治疗还是不治疗效果都一样,在此可明确告知各位病人朋友,这种想法千万不能有,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不明显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一定要树立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相信病情一定能够得到良好控制。经常自我反省。大部分病人在医院治疗期间都能够将血糖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一旦回家休养,血糖水平就会出现异常波动,这是因为糖尿病属于一种习惯性疾病,与自身不健康的饮食、生活行为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病人在家恢复期间,一定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及时纠正错误、不健康行为,这对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焦虑和抑郁情况也具有积极作用。科学合理用药。血糖水平控制、焦虑和抑郁治疗都需要使用药物,当病情得以控制后,部分病人常会擅自停药或者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这种行为非常不可取,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病人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同时,加强用药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反馈至医护人员,便于尽早进行有效处理,防止造成其他不良后果。改善肠道菌群。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焦虑、抑郁和肠道菌群存在一定关系,所以,在预防和改善焦虑、抑郁过程中,应重视益生元、益生菌的补充,适当增加发酵食品、新鲜蔬菜的摄入,尽可能少吃油炸腌制食物,实现对症补充益生菌效果,如果肠道菌群益生元、益生菌缺乏比较严重,还可采取移植方式进行补充和改善。适当地进行运动锻炼。糖尿病进展和身体状况也较为密切,因此,在平时生活中,为防止过于肥胖,合理控制体重,需要坚持进行运动锻炼,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慢跑、游泳等,对于老年病人,可选择打太极等柔和运动方式,每天运动时间需保持在30min以上,可根据身体情况逐步调整运动强度、时间等,但是,一定要坚持。丰富业余生活。部分糖尿病并发焦虑、抑郁病人因为长期用药,常会出现自卑心理,不愿意参加各种聚会活动,经常一个人独处,长此以往,导致焦虑、抑郁情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建议各位病人朋友,应当主动参与室外活动,比如:爬山、跳广场舞等,尽可能丰富自身的业余生活,分散注意力,从而缓解和改善焦虑、抑郁情况。
糖尿病虽然暂时无法实现治愈效果,但是,通过规范治疗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因此,糖尿病病人一定不要放弃治疗希望,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一定能够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