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早先 严淑家 图_刘昌海
1 这是一座山,一座并不挺拔、巍峨的山。
位于鄂州市临空经济区沙窝乡境内麻羊垴,原名天平山,高不过200余米,广不过方圆10余公里。传说上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泽国,忽一日,一山自水中出,形似天平,故名天平山。后传说宋代地理学家沈括慕名前来考证,遇一麻羊和白羊,携之入山头,忽不见二羊,寻之,在南山发现白羊,不断朝天平山哀鸣,故知麻羊已遁入天平山修仙,故将天平山改名为麻羊垴。
虽有传说流传千古,但山真不高,无怪石嶙峋,无奇花异草,无虬枝峥嵘,只有青松、杂树、茅草。这是一座很普通平凡的山,但也是一座令人敬仰的山!它地处要塞,北望长江,南瞰花湖,东连西塞山,西通白雉山,进可攻,退可守,山深林密,云遮雾罩。抗日战争时期,麻羊垴是鄂大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心区域,中共鄂南中心县委、鄂南指挥部、中共鄂大工委、鄂大政务委员会的领导机构都曾设在这里。
山上的每一颗青松、杂树,每一根茅草都有着传承的记忆。它们的根无需追踪探寻,因为鲜红的血液曾经烫痛过它们的心,染红了高高飘扬的旗帜;它们的每一片叶都在阳光下轻颤,因为那山头坟茔上的茅草在讲述壮烈的故事。每一座坟都在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山,有的坟上甚至没有名字,他们不知是哪里人,不知是谁的儿女,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四军。
2 为了追寻革命的足迹,缅怀先烈,在风清景明的四月,我虔诚地和作协的老师们前往麻羊垴。
世人总用“崎岖”来形容山路,然而脚下的山路并不崎岖,这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能容两车并驾齐驱,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路因倚山势修建而独具味道,弯弯曲曲,折折叠叠,宛如盘龙,游向看不见的远方。
四月的麻羊垴很热闹,一路红、黄、白、紫等各色花儿时不时从路边、从山坳里、从林间、从地头冷不丁跃入我的眼中。
“看,有人在拍抖音。”一位老师突然说。一个圈着小洋楼的大院子里,几个衣着艳丽的女人,正在音乐中摆着优美的姿势,一位女子举着手机边指挥边拍摄。放眼望去,院中随风摇曳的红花黄花绿树,娇艳的女人,映衬着白色的小洋楼,和着屋后的青山格外和谐。“真美啊。”不知谁突然感叹出声。“张体学司令员要是现在能重回麻羊垴,能认出来么?”“他应该做梦也没想到原先九曲十八弯、贫穷落后出行艰难的深山老林里,会覆盖4G,能拍抖音吧?”不知谁的声音里充满了骄傲。
我的眼投向山峦,山峦如海,树浪如涛,仿佛在倾诉着曾经的烽火岁月……
3 1941年6月,毛主席、朱总司令复电新四军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通知五师师长李先念,要求五师坚守原地,向南发展。1942年5月初,新四军五师令十四旅挺进鄂南,麻羊垴随之成为鄂豫边区根据地的“鄂南抗日桥头堡”,鄂南地区的革命中心,管辖鄂城、武昌、大冶、蒲圻、咸宁等10个县市。
1942年8月,鄂皖湘赣指挥部党委书记杨学城指示鄂南工委书记鲁明健:鄂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军开辟江南、往返大江南北的滩头阵地,并命其与四十一团副团长张海彪带一个营进驻麻羊垴,帮助鄂大工委发展地方武装。鲁明健进驻鄂大后迅速打开抗日斗争局面,鄂大地方武装配合新四军十四旅狠狠打击日伪,拔除了陈盛、文塘日伪据点,使日军不敢深入麻羊垴;配合“江南水上尖兵”的池湖交通站,在日伪的眼皮子底下安全接送新四军、八路军2万余人次,无一闪失。
由于麻羊垴地处要塞,日伪顽军长期与我军争夺,尤其是顽军廖义华、马钦武不思抗日,多次疯狂进犯,企图侵占麻羊垴,控制鄂大地区,从而堵死新四军进入鄂南要道。1943年夏,廖义华率部800余众进犯麻羊垴,新四军分区司令员熊作芳率领2个营,在鄂大总队配合下,一举将敌军击溃,毙伤数十人,俘30余人。
鄂大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3个区、12个党组织和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抗日十人团”等抗日群众组织,建立了粮库、医务所、被服厂、修械厂等为部队服务的设施和机构。群众战时上火线送水送饭,救护伤员;闲时种田种地。鄂大地方武装不断壮大,经常伏击下乡掳掠的敌人,袭击敌人的军需车、船,断公路、割电线、破坏敌人交通,多次袭击铁山、碧石渡等日军据点,攻克雷山碉堡,有效打击了敌人,使我主力部队往来于大江南北畅通无阻。
4 这是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麻羊垴留下了光辉的历史篇章和动人美丽的壮歌!
青松伴着“鄂南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纪念碑”静静屹立在麻羊垴山巅,挺拔的青松、坚劲的茅草在四月的阳光下发出蹿枝拔节的声响,这是不屈的生命的声音,如歌如泣,荡气回肠!
青山会铭记!
车行进在林间,绿追逐着一路前行,山花在前路绽放,前路似锦,繁华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