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玮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山东 烟台 264670)
绿色农业主要针对某一农业区域,基于系统最佳容量以及最低生态位的指标,依托该区域中相关要素之间的有效协调,平衡物质与能量,最终实现绿色化产出的目标,这种具备相对更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新模式即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进入21世纪之后,集约化与规模化农业得以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农业机械设备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率不高的情况,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农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也让农业生态问题逐渐凸显。生态环境污染导致了很多伴生性问题,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环境和农业产品污染的影响,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受到了更多的重视,现代人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强,也更愿意选择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实现环境保护目标、为大众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1]。
对于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而言,其基础在于绿色生态的生产环境,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实施手段,最终结果是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其目标是为了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增加生产效率和质量,最终实现农业产业持续稳健发展。
首先,深化现阶段国内农村沼肥产业的发展,解决好部分地区有机肥短缺的情况,另外需要大力普及宣传化肥平衡施用技术,处理好部分化肥用量超标的问题。其次,应当对化学农药予以进一步规范,在农业生产中禁止采用残留度高的化学农药,同时地方相关管理机构必须真正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责,避免违规违禁化肥农药进入市场,基层农业站工作人员要主动宣传推广生物防治技术,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最后,应当让更多基层群众增强绿色农业生产意识,普及利用可降解薄膜,落实农膜回收处理作业,避免农膜对土壤造成污染。借助于上述手段促进绿色农业向着产业化与集约化的方向迈进,从而最终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
首先应当提升政府支持力度,例如,提高政府财政对绿色农业发展的补贴和优惠,推进绿色农业科研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加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的补贴,把绿色农业当成是科研重点来抓,不断增强绿色农业生产力。同时对绿色农业设施建设等相关项目应当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和优惠,让生产者投入成本进一步减少,提高绿色农产品竞争力与效益,拉动其持续发展。其次要推进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例如,尽快推进落实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带来电子商务、农村金融等能够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多元化服务,促进农产品流通渠道构建,探索更多的绿色农产品运销渠道,增加绿色农产品的销量。最后应当真正做到农业产业绿色化、特色化,借助于品牌塑造的方式来提高其竞争力,提升绿色农产品价值与效益,让绿色农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2]。
一方面,应当积极吸收更多现代化科研成果,依靠借鉴和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要注重对有机农业以及生态农业先进技术的研发与吸收,借鉴和吸取世界农业标准化经验,从目前国内绿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着手,逐渐找到一条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绿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健全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完善绿色农业产业相关标准,如生产环境标准、技术标准以及加工技术标准等,建立更加规范化、完善化的绿色农业生产机制。另一方面,对绿色农业技术规程予以进一步规范,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予以全面深入的监管,保证各流程都能够真正做到环保无害,大力宣传并应用各种现代化的无公害肥料和无污染的病虫害防控手段,落实好现代化新型肥料和农药的研究工作,推广使用环保无害的农药与肥料,降低农药残留,在避免环境污染的基础上生产绿色健康的农产品。
市场建设与发展属于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基于长远的眼光来说,该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要依靠各方共同配合。推进符合整体国情的绿色农业技术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在于实现绿色农业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完善宏观调控机制,推进基础设施构建,进一步建立健全竞争体系,对组织结构予以优化更新,确保市场秩序能够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真正打造一个更加开放和统一的绿色农业技术市场。针对制约该市场建设的相关因素,必须要提前做好调查研究,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真正发挥出市场对于绿色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关键作用,对于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意义重大。
一方面,应当推进现代化新型农民培训示范基地的建设,绿色农业产业模式的普及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农民群众的专业技能水平也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当充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推进落实农民群众专业培训阳光工程,促进农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化的现代农民。同时要提升培训的针对性,针对拥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养殖大户或者合作社带头人实施深化教育,以培育具备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农业人才为目的,重视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应当加快现代化农业技术基地的建设工作,引领周边农民群众发展,深入研究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借助于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班的方式来促进基层农民群众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引领他们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3]。另外,培训基地应要求专业能力强、技术掌握熟练、责任心强的农业工作者深入到田间地头,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民群众进行手把手教育指导,促进农业培训教育效果的提升。
相关政府部门要尤其注重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合理调控地方政府财政投资比例,始终坚持科学分析、严格监管的要求,在财政预算抽取专门资金用于其发展,促进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成果的转化。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单纯凭借财政与农民资金投入是不够的,不单单要在财政预算之内抽取专用资金,还需要通过更加多元化的策略来筹措资金,例如利用权益投融资、技术支撑、公共服务以及税制改革等方式,让更多社会资金能够参与其中。基于财政支持层面来说,地方政府财政需要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资金帮扶,通过贴息优惠等办法提供更多的绿色农业发展贷款,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拉动更多社会资金。在金融市场和绿色农业产业之间构建金融联通纽带,相互之间构建合作关系,让更少的贴息资金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总而言之,推进绿色农业建设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表现出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突出特征,重视并落实绿色农业产业模式的推广普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来说,在发展绿色农业的过程中依旧还有很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始终从实际情况着手,充分发挥出自身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制定有针对性的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方案,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生产更多绿色农副产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