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平姬
(武夷山市新丰街道三农服务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要进行机械化技术创新,全面落实机械化发展目标,在实践研究过程中,要结合丘陵地区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更加完善的机械化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
在丘陵地带种植的作物品种更为多样化,综合使用套作或者间作等种植方式完成耕种操作,其工艺技术较为繁琐,且种植的规模范围更小,也不够集中,因此所使用的机械设备和技术种类更多,这对于机具的研究和推广使用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碍,成为多数研发部门难以有效解决的难题。农业生产所需的多数重要机具难以实现有效使用,同时有些地方的特色产业所需要的特殊性机具,由于技术不够稳定,且标准相对落后,也难以通过质量鉴定,无法获得农机购置的政策补贴。
从供给角度分析,丘陵区域的农机种类需求较大,但市场生产规模较低,且售后方面的投入成本较高,这些成为了农机研发的关键性阻碍因素,也导致农机的生产企业的生产动力不足。从需求角度分析,丘陵地区的农户大多采取小规模种植形式,农机在小范围的农田作业中难以发挥较为明显的高效性,且对资源的耗损较为严重。同时农机作业实施的专业化水平也受限,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作业量,利用率较低,因此导致成本投入更高,难以获取与之相匹配的收益,使农业生产获得投资收益的周期明显延长。通过调查结果可知,丘陵山区获得农机投资收益的周期较平原地区延迟一倍以上,这阻碍了农户和生产企业在农机购买和农机化生产方面的积极性[1]。
当前除了国家财政对农机的购置设置了相应的补贴政策外,各地方政府在支持丘陵山区的农机发展方面出台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如将丘陵山区的农田进行“宜机化”革新,便需大量的财政支持,但地方政府难以提供有效的扶持。此外在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和培训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投入量也难以达到标准水平,多数乡镇的农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极度匮乏,在职人员所具备的岗位技能和知识储备也难以适应当前的农机发展形势,多数地区的农机维修点数量不足,导致丘陵地区的农机推广工作效率与效果不佳。
如果农业没有机械化的参与,便无法助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如果在丘陵地区无法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便难以保证全国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实现。从具体的调研数据分析,丘陵地区的机械化水平已经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同时也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因此当前已经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成熟时期。我国针对丘陵地区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文件,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地方各级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加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工作,并以此作为长期坚持机械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应充分促进农业机械和农艺的全面融合,同时坚持机械与信息和服务模式相融合的理念,提升农业规模经营范围,从建设新型的经营主体方面入手,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和农田的改造,建立经营主体和全程机械化服务中心、经营主体和社会化作业、经营主体及规模化产业等体系化的发展模式,从而带动丘陵地区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应在已完成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技术、机制及政策等方面的创新工作,促进农机、农艺和经营方式的协同发展,为丘陵地区的机械化推进提供新的动能,从而促进机械化发展的顺利实施。
首先,应针对山区的农业特色产品和机械化技术及设备需求进行调研,为科研和生产企业提供方向性的建议,使其能够全面适应地方生产和技术需求,研发出满足需求的农机设备。其次,应大力争取政府方面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全面推动产学研的同步实施,以此提升地方农机研发的推进速度。再次,调动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的组织功能,深入开展扶贫亟需机具的攻关,同时细化相应的标准,推进技术及产业的创新。最后,应加大力度推进丘陵地区的农机鉴定工作,提升新产品实验和补贴的落实效率,使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实践中发挥出理想的效果[2]。
首先,应大力发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工作方式和手段等方面实现优化创新,同时获取财政、科技等部门的协同支持,形成合力促进机械化的推广落实。其次,应在农业部门内部,加强农机化与农业技术等方面的协同配合,促进农机与农艺的融合,在农田建设、作物栽培、管理、收获和加工等方面实现“宜机化”,促进实现良种、良地、良机配套使用。再次,应形成公益性和经营性同步发展的经营机制,在公益性的服务方面探索更多的落实方式,通过政府订购、招投标、财政补贴等引进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工艺性的技术推广活动中,从而提升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效果。最后,应构建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体系,国家应在智能化机械的研发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更多的投入,积极建立农机设备创新组织,此外还需从供给等方面促进农机的推广。结合丘陵地区的特殊性研发更具适用性的机械产品,将机械设备与农艺相结合使用,加大示范项目的资金投入,同时在机械性能及应用等方面严格检测,从多角度促进农机技术的研发,将更多的创新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全面提升机械使用的标准化水平。
首先,丘陵山区对于农田“宜机化”改造政策应进行适当的创新,积极拓展更多的资金来源,以试点引导更多的区域参与“宜机化”改造工程。其次,应针对农机购置补贴的落实方式加大创新力度,首先要满足县市级的资金需求,加大力度拓宽丘陵地区使用农机的补贴范围,研究探索促进补贴政策落实的有效途径,大力支持一体化安装的农机设备使用先建后补的方式,在购置补贴、贷款、融资租赁补贴等方面建立更为完善的机制。其次,应大力推动探索扶贫资金运用于推进机械化发展的途径,建立适合农机补助、服务组织建设及技术示范的项目,鼓励农机服务组织开展订单作业、生产托管等多样化的经营方式,从而全面提升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最后应加强农机推广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持续针对农机化干部实施培训,筛选出具有更高适应性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通过项目支持等方式促进提升生产企业与合作社对操作及维修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效果,鼓励更多的家庭农场和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的经营主体参与到农机作业服务中,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建立农机服务组织,选取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专业人才,为加速推动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提供人才支持[3]。
针对丘陵地区的地理特征来说,在短期内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全面普及显然难度较大。对此技术人员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方式实施改造,先易后难进行逐步提升,从而实现最终的突破。具体来讲,可先从坡度差别不大的区域或比较容易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地区着手实施。此外还可从重点的作物种植区域入手,将生产规模较小的区域仍保持手工方式实施种植,而对重点作物的生产则使用机械化手段进行作业。最后针对重点的环节和内容,可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对生产的关键部分利用机械实施,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开展推广工作。
总之,在分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政策创新,要全面落实机械化改革方案,工作人员要加强机械化应用与推广能力,进一步提高丘陵地区机械化推广工作效率,为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