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基本特征在钢琴演奏中的体现
——以贝多芬《第九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不同演奏版本为例

2021-11-26 20:02陈晓燕福建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钢琴演奏音色小节

□陈晓燕 福建师范大学

美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就音乐而言,音乐创作离不开人的审美和意识活动,音乐表演亦是如此,人作用于音乐之美,音乐之美也反作用于人的精神意识。本文就音乐中的钢琴演奏部分,分析美的基本特征在其中的体现。

一、社会客观性

自然存在的物质材料因人类的实践活动而获得了社会属性,音高、声调因音乐家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美。贝多芬奏鸣曲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社会性,而演奏家对其的二度创作更是让音乐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1]。

本次选取的三位钢琴演奏家都擅长演奏贝多芬的作品,他们的录音版本也都是诠释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比较权威的版本。巴克豪斯态度严谨,十分讲究音乐中的建筑性和逻辑性。肯普夫在演奏中十分注重所追求的自然美感,并具有德国人的严谨特点,其牢牢把握作品的精神和乐思。对听众而言,肯普夫的演奏极为接近贝多芬本人的演奏。阿劳的演奏严谨、内敛,带有浓厚的德奥古典风格,没有破坏原作的完整性。就贝多芬《第九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而言,他们三位的演奏和诠释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忠于原作,不随意对待乐谱中的任意一个符号,即使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也绝不脱离曲谱中客观存在的先人的创作[2]。

古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音乐之美,亘古至今恒有之,但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存在于自然的音,才能够形成符合人的审美的乐,才能给予人以美的体验。钢琴演奏带给听众的音乐之美也一定是不能脱离社会性和客观物质性的。

二、自由创造性、多样丰富性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首先在于人是自由的创造主体,其特性就是自由的意识活动。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使得人掌握越来越多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物质[3]。钢琴演奏就是对乐曲的二度创作,钢琴家们根据已有的曲谱,通过意识活动自由地对乐曲进行诠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演奏者身处不同的时代、环境,对美的喜好也不同。同时,个人的性格及演奏风格,对乐曲的诠释也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贝多芬《第九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三个不同的演奏版本的详细对比,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美的自由创造性及多样丰富性。

整体上看,巴克豪斯在速度上有一些个人的弹性变化,主部主题的进入稍稍比后面的部分慢一些,而后音乐充满动力性地进行发展,整体速度比肯普夫和阿劳版本快。阿劳和肯普夫演奏版本的速度差不多。下面将该乐曲不同演奏版本划分成几个结构段落进行比较。

(一)呈示部

巴克豪斯硬质的演奏音色,使得音乐具有男性的性格特点。连接部的后半部分(第16~22 小节),只对E 调属音及B 调重属导音部分进行了强处理,乐节之间没有特别强烈的力度对比。副部第二主题(第39~45 小节),高声部旋律进行不够流动,较之肯普夫和阿劳的版本更为活泼,富有生气[4]。

肯普夫的音色变化丰富、圆润、柔和,音质清晰,其演奏严格遵循原谱。连接部的后半部分(第16~22 小节)强弱对比突出,在音色和音量上都有很明显的变化,踏板干净。副部第二主题(第39~45 小节),高音旋律线条突出,情感表达细腻,富有抒情性。

阿劳的速度比其他两位钢琴家慢一点。主部主题的旋律进入十分柔和。连接部的后半部分(第16~22 小节),在音色上有强弱的对比变化,但不如肯普夫的对比变化强烈,踏板使用得比较多。副部第二主题(第39~45 小节),可以清晰地听见内声部,演奏风格清新、自然。

(二)展开部

巴克豪斯演奏的低声部的琶音表现并不突出,柔和、圆润、延绵,中规中矩,像潜藏在深处的一股暗劲,衬托着高声部旋律的发展进行[5]。再现之前的属准备部分,旋律线条非常清晰,音和音之间关系紧密,处理方式较为保守,在音色和力度上都与柱式和弦伴奏部分有很大的区别。

肯普夫将低声部琶音做弱化处理,音色与力度随着高声部八度旋律的发展而起伏变化,与高音声部一起渐次推动音乐的情绪发展与变化。肯普夫对音色和力度的控制非常完美,比巴克豪斯的处理更为细腻。高音声部旋律线条清晰,情感由弱推向高点,结构性与抒情性兼备。再现之前的属准备部分,旋律线清晰、结构性强,在触键和力度上与柱式和弦伴奏部分有很大区别。

相比于肯普夫、巴克豪斯,阿劳处理的低音声部的琶音较为粗犷豪放、动力感非常强,高音旋律处理具有英雄气质,音乐线条较为刚毅。再现之前的属准备部分,旋律线条的处理和肯普夫较为相似,但不够突出,旋律声部与柱式和弦伴奏部分的对比不如巴克豪斯和肯普夫版本的强烈[6]。

(三)再现部和尾声

巴克豪斯版本的再现部的主部主题部分较其呈示部的该部分更为柔和、抒情。连接部的后半部分(第107~112 小节)的力度对比也比其呈示部的对应部分强烈。副部第二主题(第130~136 小节)的处理比其呈示部的对应部分更为精致、细腻。结束部的处理力度变化较为缓和,没有强烈的对比。尾声部分的情绪表达也较保守,中规中矩。

肯普夫的演奏富有抒情性,旋律线条流畅、清晰、柔和。副部第二主题(第130~136 小节)旋律相比于呈示部的对应部分更加清晰、纯净。再现部的结束部及尾声的力度变化大,对比强烈,富有感染力。尾声部分整体速度比之前慢一些,最后两个小节还做了渐慢的处理。

阿劳的再现部的主部主题以强力度进入,强调主题的回归,相比于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的进入更具动力性和激情。连接部开头的处理非常细腻,力度上与再现部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后半部分(第107~112 小节)的力度对比也比呈示部的对应部分更清晰、明显。副部第二主题(第130~136 小节)的处理充满遐想,比呈示部的对应部分更为细腻、甜美。尾声部分的旋律线条比巴克豪斯、肯普夫版本更清晰,处理得更加自然、细腻,并从第159 小节开始做了渐慢的处理。

综上可知,巴克豪斯、肯普夫和阿劳的演奏都忠于原谱,但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各有千秋。巴克豪斯的演奏专注真挚、技巧高超、遒劲有力、气势宏大,对音的时值处理很扎实,使动机与旋律产生独特的澄明、硬质的细腻音色。而肯普夫和阿劳都更具抒情性,其中,肯普夫的演奏更加细腻,旋律线条清晰,力度对比强烈,音色天然纯净;而阿劳具有超常的控制节奏的能力,对乐曲的组织布局贴近作品的发展逻辑,使音乐不刻板,更为洒脱。

三、具体形象化、感染愉悦性

自然形象、生活形象、艺术形象都是人们的审美对象,是人们审美感受产生的源泉。没有形象,就不可能有审美感受。美是有迹可循的,在作曲家的组织下,原本孤立的音符在进行了独特的排列组合之后,产生了具体的音乐形象,而演奏者的演奏更能够让它的美为大众所感知。三位钢琴家在演奏贝多芬《第九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过程中,都用高超的演奏技巧将原本记录在乐谱上的音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感受到了不同乐句、乐段之间的情绪对比和音色的不同。美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但这并不代表一切形象都是美的,丑的东西也有形象。只有那些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的形象才是美的。美也具有感染性,看到亮丽的风景、读一本好书、看一场好电影、学习他人的善举等,都会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在贝多芬《第九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中,钢琴家的演奏赋予了音乐形象二次生命,让它们在听众的脑海里“活”了起来。通过他们的演奏,听众可以想象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也可以想象一段甜蜜的恋情等。钢琴家通过音乐牵引着听者的情绪,最后给予听者精神上的满足感。由上述内容可知,钢琴演奏本身就是使音乐形象具体化的实践活动,并且能够感染人,带给审美主体以愉悦感。

结语

音乐活动能够产生美,给人以美的体验,钢琴演奏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在方方面面显示出美的一些基本特性。美不是孤立的,它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和实践活动。认识到钢琴演奏中所体现的美的基本特性之后,我们应该学习和思考如何利用这些美的基本特征来更好地在钢琴演奏中表达音乐。

猜你喜欢
钢琴演奏音色小节
女声合唱作品《母亲的微笑》的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疗法
——钢琴演奏的魔力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快把我哥带走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节节草的秘密
演奏西贝柳斯《d小调协奏曲·作品47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