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城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的调研

2021-11-26 19:48:35彭春娥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1年1期
关键词:政策农民培训

彭春娥

(常德市鼎城区农业农村局,湖南 常德 415000)

0 引言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关系“三农”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长久性工程。为及时总结我省“十三五”期间农民培育工作的成效与经验,研究制定“十四五”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及措施,全面了解我区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落实情况和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需求情况,2020年7月区农业农村局科管站组织区农广校、区农机校就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进行分析。

1 鼎城区历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实施情况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原名阳光工程培训,自2009年在鼎城区实施以来,为我区培养了大批种田能手和农业生产主力军,得到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和一致好评,被国家农业部多次评为“全市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2 调研基本情况

2.1 调查对象类型及产业类型

100名调查对象中,专业大户占38%,农民专业合作社44%,家庭农场12%,其他6%。

100名调查对象中,综合型(种养结合)产业占8%,经作16%,粮油占76%。

2.2 已享受扶持政策情况

100名调查对象中,享受过土地流转扶持政策的占2%,享受过金融贷款支持的占2%,享受过项目支持的占50%,享受过农田建设支持的占70%,享受过农机补贴支持的占40%,享受过生产保险的占1%,享受过社会保险的占1%。

2.3 对扶持激励政策需求情况

100名调查对象中,需要土地流转扶持政策扶持的占90%,需要金融贷款支持的占60%,需要项目支持的占100%,需要技术支持的占80%,需要生产保险、社会保险的占100%。

3 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3.1 提高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水平

通过聘请专家教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授课,使受训的学员迅速掌握了水稻、油菜、油茶等作物种植的技术要点,掌握了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农机现场操作让学员快速掌握了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方法,有效提高了操作技术水平。斗姆湖镇临沅村向昌富自2016年参加培训以来,认真学习科学种田技术,不断提高水稻生产水平。2019年3.8 hm2一季“兆优5455”优质稻生产,平均单产湿谷达12 000 kg·hm-2。刷新了低产区水稻高产记录,改变了周围群众优质稻难高产的观念。

3.2 使学员了解生产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

技术培训使学员了解了各类作物的生产发展形势、市场需求情况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提高了学员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增强学员创业致富的决心。扶持政策跟进,使学员感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为“三农”服务的温暖,促使学员加大投入,提高生产经营效益。镇德桥镇刘家桥村刘大松经营的鸭稻农机化服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政府项目和专家的扶持下,他将稻鸭共作技术应用在优质稻生产上,通过米质的提升,使稻米的色、香、味、形更符合高端消费市场对稻米品质的要求,创制出了独具特色的稻米品牌,不仅盈利200多万元,还带动周边农民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3.3 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跟踪服务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了技术培训和长期的跟踪服务。技术培训是由老师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跟踪服务则要农业管理和技术部门在国家政策和技术措施的落实上齐抓共管。近几年,我们将培训课作为学习知识和技能、建立师生联系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建立微信群,进行教学互动,发挥长期技术指导、经验交流的作用,收到了积极的效果[1]。自2016年以来在全区建立了35个微信群,入群大户达到1500多人次,指导和影响水稻生产面积超过2万hm2。在水稻生产季节,栽培和植保专家不定期在群里发出实时技术指导意见,在专家的指导下,有效地减少了生产失误,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了整体的种植水平。

3.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平台

培训课堂和课后的交流,增加了整个群体对新品种、新技术的了解,促进了生产经验的交流应用,启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思维。通过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培训一个,致富一家,带动一方,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贾先勇研究员在近几年的授课中,通过分析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强调把发展优质稻作为我区稻米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2]。

3.5 灵活的培训方式促进了教学相长

培训课教会学员正确操作智能手机,利用智能手机进行上网学习(登录湘农科教云平台),学员与教师长期相互交流。还根据农民教育培训特点,强化实训实践,组织农民学员到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实操演练、观摩交流,在实战环境中提升能力水平。区农广校分别在谢家铺镇全丰水稻合作社、牛鼻滩镇华茂诚信蔬菜合作社、花岩溪森源野生蔬菜合作社三个农民田间学校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四期,培训学员200名,培训接地气,在田间地头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激发了农民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6 丰富的培训内容打造各型人才

自2009年以来,全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人数达到6998人,培训内容包括病虫专业防治、肥料配方师、农机操作与维修、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质量监督员、机防手、插秧机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作物涵盖水稻、油菜、油茶、果树、葡萄、蔬菜等。鼎城区牛鼻滩镇是我区最早从事蔬菜种植的典型乡镇,当地老百姓迫切希望引进先进的蔬菜种植技术取代传统的模式,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我们就依托华茂诚信蔬菜园区,组织菜农开展培训,聘请市蔬菜研究所的专家张忠武所长和杨年勇老师、常德高职院乔乃妮教授授课,每年开设一个班,连续两年培训160人,促进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4 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的看法多,如:培训时间与方法欠灵活,结业证发放把关不严;对持证农户特别是大户政策方面的扶持和优惠力度不够大,惠农政策普及面不够广;培训班的类型不多,培训单位的硬件与软件落后,教课资料也欠系统性,除水稻外,其它作物培训后期跟进欠缺,市、部、省级等更高层次的培训机会基本为零;还有些培训流于形式,亟待加强;土地流转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不成片,规模小,不便于集中管理和机械化作业[3-5]。具体表现如下。

4.1 土地流转受制约

100名调查对象中,需要土地流转政策支持的占90%。由于我区目前还没出台具体的土地流转操作办法,土地流转手续不完善、不合法,配套政策不完善,农户思想不统一,土地流转价格不稳定,基层组织进退两难,造成新型职业农民生产发展受制约。

4.2 资金扶持门槛高

调查中发现,100名调查对象中有贷款需求的达60%。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住房等都不能被用作贷款的抵押物,仅有的一点贷款政策,门槛高,额度小,手续繁琐,审批时间长,周期短,难以满足生产经营贷款的正常需要,资金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4.3 项目支持难到位

100名调查对象中,获得项目支持的占50%,但100%的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主体都热切期盼政府的项目支持,希望更好地发挥优势互补、产学研融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4 技术支持需加强

100名调查对象中,有技术支持政策需求的占80%,已获得技术支持政策的占64%。近年来,国家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但是培训面小,培训类型不多,宣传不够广泛,条件严,三年不能重复培训等规定影响了他们继续学习提高的热情。

4.5 保险机制不健全

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迫切需要保险业保驾护航。在调查对象中,认为生产保障和社会保险不足的达到100%。投保和赔偿都不易,获赔数额也偏低。

5 几点建议

5.1 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体系

制定扶持激励政策,秉着“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保证扶持政策的有效性、及时性、合理性,让真正致力于农村发展的农民在项目支持、土地流转、信贷发放、税收减免、技术服务、生产、社会保障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先富带动后富”,充分发挥其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5.2 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目前,新型职业农民有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其中“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是全能型、典型的职业农民,“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是“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依靠力量,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骨干农民。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农民进行不同的培训服务。且培训时间、力度、地点、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采用集中授课、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现场演示会等多种模式,达到培训效果更加有效的目的。培训完成后还要经常进行跟踪服务和市场调查研究。

5.3 培训结业要定级发证

严格培训考核与发证制度,做到培训与不培训要有区别,培训程度和等级有区别。特别是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方面要有所区别,这样培训证书才有含金量,才能吸引更多高素质农民、年青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才能变“被动培训”为“我要培训”。

5.4 建设综合性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心

在全区同时设立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农机、种植实践实训基地。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有效促进“农机与农艺、理论与实践、集中与分散三结合”,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有效提升全区农民整体素质。

5.5 建立完善的生产保险制度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基本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化农业生产风险分散机制,更好地服务“三农”。建立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满足多样化农业保险需求。对农民特别是规模化生产的职业农民,要将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扶持政策,建议区财政对特色险种给予一定的保险费补贴支持。对补贴险种保险条款与费率、保险责任、保险金额等内容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发挥保险业强农惠农的积极作用。

5.6 搭建一个新型的网络销售平台

销售渠道不畅是阻碍农民种植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带货直播和搭建网络销售平台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扶助新型职业农民提高经营效益,扩大生产规模。

总而言之,新型职业农民将逐步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加强其素质教育和产业扶持,将对提高农业生产效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针对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才会使这一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得更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高,国家强盛的基石才更加稳固。

猜你喜欢
政策农民培训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产导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助企政策
政策
华人时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26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