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玲 仝瑶瑶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党的十九大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以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为依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这一战略的铸魂工程,成为新时代的一个重大课题。
乡村本土文化,也就是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乡村文化振兴与乡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树立乡土文化自信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与乡土文化自信贯通起来,以乡土文化自信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集市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同样应该被引起重视。
市,即市场、集市之称。它指的是商品交换的场所,由此衍生出“市井”“市肆”“市廛”等称谓。上周时期,正式的市场已经存在,并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春秋时期,国家经济带动了集市的发展;战国至先秦时期,许多著名的大都市已形成;汉代继承秦朝制度,市得以继续发展;明代以后,随着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对于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大,集市大量兴起。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市场模式及格局基本在明朝就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集市贸易快速发展,乡村集市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发展。集市既是村民采购商品、交换农副产品、出售剩余农副产品的场所,又是当地民众进行娱乐以及文化社交互动的重要活动场所,具有娱乐、休闲的文化多重功能。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等的飞速发展,传统集市受到冲击,数量快速减少,甚至面临被取缔的风险;另外,农村集市贸易在现实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处于困境之中。
乡村社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充满强大凝聚力的共同体。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一切对农村地区生活的颂扬总是指出,那里人们之间的共同体要强大得多,更为生机勃勃。共同体是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和表面的共同生活。”除了家庭、宗族及村庄之外,在乡村中集市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认同的重要场所。集市满足了农民的情感需要,为农民进行人际交流提供了场所,使得农民可以通过社会交流获得情感满足,也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
另外,集市中的规范和准则也有利于集体认同感的形成。集市中的人们按照相同的民俗、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进行社会活动,比如集市会固定开市时间和开市地点,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状况不同,集市的多少也不一样。在我的老家是每逢农历每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每隔十天赶一次集,赶集的地点会一直固定在交通便利的大街上,从街头至街尾摆了满满一排摊位。长期观察下来,发现集市中的摊贩以及摊位都是固定的,两家卖日用品的摊位,一家会摆在街头,而另一家永远在街尾;卖菜的往往是老人,带着自家种的蔬菜集中在街头;卖衣服和鞋子的大多数会是年轻人,集中在街尾;小吃摊位零散的分布在整个集市中,甚至还有卖自己编织的手工制品。集市中的人们遵守着固定的集市规范和习俗,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一种认同感,而有认同感的集体,人们的同质性较强,疏远概念较弱,所以乡村社会比较稳定。因此,乡村集市可以通过实现人们的情感交流和规则教化促使农民形成一种社区集体认同感,强化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乡村集市是农村的文化娱乐、信仰及社会关系的载体,是过去人们贸易、集会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乡村集市不仅可以促进民间风俗文化的传承,还具有文化娱乐的功能。
乡村集市可以促进农村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在集市交易中,沿袭了许多民间的传统交易习俗,比如讨价还价、非“标准”的民间计量工具杆秤和运用方言、充满地方特色的叫卖声和特定类别商品及服务标志性的敲打声等,这些民俗文化必须依赖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才能得以传承。由于集市的文化传播性和信息交流性,集市不仅产生并强化了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沟通了血缘与非血缘、远近地缘之间的文化民俗,有利地促进传统风俗文化的传承。
乡村集市具有娱乐和休闲的文化功能。乡村集市对于单调枯燥的乡村生活来说,是单调农村生活的调味剂,也是乡村社会重要的娱乐场所。集市的文化娱乐功能主要依托于乡村的民间文化活动,节日中的集市、庙会或开市期间的贸易集市都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杂耍艺人、说书、杂技魔术等等,这些民间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感官愉悦和心理、生理的放松,满足了农民娱乐休闲的需要。
乡村集市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它不仅局限于各个村落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包括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因此乡村集市有利于先进思想的传播。
对于广大农民来说,平时由于要进行农业劳动,较少外出,一般都生活在自己的村庄里,因此信息上比较闭塞,信息来源缺乏。而在定期的乡村集市中,不同村的村民经由认识的亲属或朋友相互聚在一起,大家相互通过语言交流获取一些信息,扩宽自己的信息来源。同时集市也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交接处的商人,这些商人来往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既熟悉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又在城市中掌握了大量的信息,通过集市这一场所,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农民。集市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这些信息资源能极大地扩展农民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接触到一些先进的思想和文化,达到开化农民思想观念的作用。
乡村集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集市不仅具有商业性质,同时也是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农民不仅在集市销售农产品,同时也借此从事社会交往和宗教等文化活动。因此政府部门可以对农民的集市活动加以引导和管理,利用集市优势,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文娱体育等,从而把它变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阵地,提高农民的素质,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
乡村集市中的民间表演、民俗表演等活动丰富了农村的娱乐文化生活,对于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村休闲娱乐文化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要突出对集市娱乐休闲功能的挖掘,利用集市开展有益的、健康的娱乐活动;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创造性开发。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监督管理,杜绝一些不利于农村娱乐文化健康发展的活动。要开展一些农民参与的、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活动,例如送戏下乡、公益文艺表演等,从而建设既具有新时期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新型农村娱乐文化,促进农村娱乐休闲文化的健康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农村适应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地实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集市文化不仅拥有历史遗留下的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也有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现代社会中的乡村集市已经成为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聚的场所,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可以发挥乡村集市的文化传播作用,推动传统民间文化的传承,吸收现代文化的精华,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做到既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动力作用,又发挥现代文化的物质推动力,从而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融合。
另外,还要加强对乡村集市的文化引导。乡村集市文化作为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与现代文化相矛盾,乡村集市文化是一种情感文化、本土文化资源,它有利于集体团结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可以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精神动力。而现代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它注重科学技术、理性规划,可以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物质技术的推动力。因此对于乡村集市要加强引导,使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
集市是民间自发聚集交换行为,集市的形成与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从建国后,伴随国家政策的实施和调查集市发展的脉络,可以得到深刻的教训,违背集市的发展规律,强行的宏观调控将会对乡村文化建设造成不利。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大张旗鼓地成立集市,结果一片热闹的锣鼓声中,没多久,这个集市就名存实亡,剩下了围墙。维护集市的是民间力量,是时代传承于村民内心深处的记忆,如果没有这种遗传记忆,靠外在条件或形式所形成的集市将不会变成为村民的生活而存在。还有一些地方以影响交通和环境为由取缔了集市,殊不知这不仅阻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的正常发展,而且不利于乡村文化建设。由此观之,集市文化的形成和延续有其自身规律,如果不加尊重和了解,而滥加干预,最终会承担严重的后果。
历史证明,国家或社会的单向输入都不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长久之道,而应从外力输入走向自我整合,着重盘活乡村本土文化资源,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集市文化作为农村本土文化资源,具有情感交流性和文化传播性。但一些集市体制不清,缺乏正确合理的引导,逐渐从地域、血缘交织而成的社会交往、情感交流、休闲场所退化为基层低端消费市场。而且,部分地方政府以乡村集市经济功能衰竭、产生交通安全问题与破坏社会秩序为由以行政手段强制关闭集市,利用外部手段强制干预乡村集市的内部发展,严重违背了集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不利于保护乡村本土文化资源,不利于乡村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真正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文化的发展应从农村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出发,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定位政府的引导、监督角色,而不能角色错位。如今,农民对集市有迫切的需求,但各地农村集市也面临体制不顺、发展落后等种种问题,因此,扬长避短的办法是合理设定各方权利义务,形成良性允许机制,激活民间力量,吸纳各种社会资源,而不是关闭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