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翠清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在当下健康自律的生活方式将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化和不可缺少的必备因素,也是预防疾病,提升居民自身健康素养的关键。同时,积极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路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包括健康知识的获得,在个人的生活中形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作息行为,具有能够预防疾病的知识能力储备和技能,并最终将这些相关的健康知识体系转化为健康行为,贯穿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最有效的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策略。因此,培育正确的生活方式既是健康战略实施的基础,也是健康战略实施的终极目标,只有让居民养成自助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并让这种生活方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才可以高效持续的提升居民的健康素养并有效的维持在一定水平,健康中国的大战略才可以真正实现。
伴随着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升,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一些诸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非传染类疾病发病率不断增高。
践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和缓解慢性病的发展症状,并且可以有效减少患传染病的风险率,进而减少政府医疗费用的投入和城乡居民治病费用的投入,是最经济的健康策略。
相对而言,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将健康的意识深深根植于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从而形成有助于自身的健康生活观和生活方式,这样即有益于维护身心健康,也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可以说,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与健康中国的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推动。
调研组在兰州、白银、天水、定西、武威、临夏等地选择了12 个样本区,走访调查民众1000 多余次,共发放问卷1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109 份,回收问卷有效率占92.41%。在调查民众中男性有624 人,女性485 人,男女比例为:1.28:1,城市居民560 人,农村居民549 人,城乡居民比为1:1。平均年龄41.23 岁,年龄集中分布在25-60 岁之间,约占总样本的85.8%。文化程度集中在高中-大学本科阶段,占总样本的70%,被调查的民众涵盖了我省各行各业和各类文化程度的城乡居民。
1.居民对养成健康生活的愿望还是有一定迫切的需要
经调查,有78.96%的居民对健康促进相关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城市居民对健康政策的了解程度达到了82%,农村居民为74%。但是对健康甘肃建设相关政策有深入了解的比例却不是很高,总体达到了53.8%,但是农村居民对健康甘肃政策的深入了解程度远远低于城市居民。
2.居民不良饮食习惯有所改善
经调查,受访民众中有65.34%的民众表示自己从不吸烟,有23.85%的民众表示自己偶尔会吸烟,有10.81%的民众表示自己经常吸烟;有63.15%的民众表示自己有偶尔喝酒的习惯,但是不会醉酒,有15.42%的民众表示自己一周会喝2-3 次酒,并且有醉酒的现象,有21.43%的民众表示自己基本不喝酒。在饮食结构方面,有22.65%的民众比较注意饮食搭配,有18.69%的民众日常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通过对城乡居民BMI 的调查发现,有78.6%的民众知晓什么是BMI,还有42.4%的民众不知道什么是BMI,BMI小于18 的占13.4%,18
3.城乡居民生活习惯有所改善
据调查,在被访民众中,近半年能够进行保持一周有3 次以上高强度锻炼,且每次时间保持在30 分钟以上的人数只占18.9%,且多数为城市居民;每周能够锻炼1-2 次的占比为30.1%,近半年平均每周锻炼次数少于1 次民众占比为21.8%,从不锻炼的人数占比为23.6%。近半年每天睡眠时间能够保证在7-8 个小时的人数占比为67.8%,睡眠时间少于5 小时占7.9%,睡眠时间在5-6 个小时的占18.4%,睡眠时间在9 小时以上的占5.9%。
4.城乡居民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普遍
据调查,被访人员中有30.9%的被访民众表示在近一年的时间中接受过2 次以上类似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讲座,有54.5%的被访民众在一年的时间中可以得到1 次类似的健康教育的心理辅导讲座,还有14.6%的被访民众没有收到过类似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讲座。但是,在被询问到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是否会出现焦虑,烦躁,睡眠不足等情况时,有90%以上的被访民众表示自己会出现这些烦躁的心理症状,九成以上的居民选择让其自然消化,而不是选择咨询心理医生。同时,在面对治疗慢性病和医院选择倾向时,有五成以上的居民会选择去正规医院就医,有34.9%的被访民众在面对小感冒和慢性病时选择去小诊所买药和抗一抗就过去了的心态,在万不得已时才会选择去看医生。
不同的性别、年龄阶段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其健康素养水平也不尽相同。根据本次调查显示,甘肃省男性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均高于女性居民,从年龄分布来看,25-34 岁年龄组居民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最高,65-69 岁居民素养水平最低,这主要是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对健康知识获取的能力欠缺,由此整体素养水平低于其他年龄段居民,但考虑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知识的教育与普及,以及自身由于衰老身体机能下降而对健康的关注程度较高,这部分人群对生活方式的关注和践行程度也提升较快。
一个地区,区域文化的差异,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居民平时的生活习惯和方式的养成都有很大的影响。据本次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在健康生活方式的自我培养意识上和行为上都明显好于农村居民。在运动设施的提供方面,城乡居民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居住在农村地区的被访对象中,有65%以上的被访对象认为自己生活地区缺乏便捷的体育器材进行体育锻炼,居住在乡镇地区的被访对象中,有50%以上的被访对象也认为自己生活所在地不能提供便捷的体育设施和场所进行平时的锻炼。而认为自己生活地区所配备的体育器材和活动场所比较便捷的被访对象中,有八成以上是生活在城市或城郊地区。
居民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居民对健康的认识程度。在选择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的被访对象中,有60%以上的是从事管理阶层或者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人员,从学历层次上看,在调查人群中,有75%以上的具有研究生学历和60%以上的具有本科学历的被访对象是会选择去正规大医院进行看病,而只有20%的具有小学学历的被访对象会选择去正规医院看病。说明学历越高,或者是在收入比较宽松稳定的情况下,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会越重视。
据本次调查显示:有83.67%的被访对象认为存在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有四成以上的被访对象认为当地生活地区基本不能使用到体育设施来进行平时的体育锻炼,有74.56%的民众表示自己生活周边的体育氛围不高,有83.41%的民众表示目前生活压力太大,无暇顾及锻炼,病因此会造成睡眠质量不高,焦虑等问题的出现。
下一步,建议应进行深入宣传,将健康教育进行的更加精细化。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应以社区为单位,因地制宜,逐个排查,深入了解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知识水平,从而在摸清个人生活状况、身体状况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分组,并分别制定因地制宜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计划,进行精细化的突破。
据调查,在农村居民致贫返贫的原因中,疾病占据了很大的方面,这就显得在农村地区开展健康扶贫的重要性。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促进乡村振兴,是建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制度基础,只有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村居民健康意识,助力健康扶贫,从根本上培养农村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
需要在学校和家庭两方面进行着手,一方面在学校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的时间引导学生接受健康信息,有意识地让自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构建合理的饮食搭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适时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营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健康家庭氛围。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家庭可以引入家庭医生计划,定期进行寻访和知道,时刻提醒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
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培养居民良好的身心健康,而良好的身心健康是培养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目前,社会以及居民自身都是将健康生活方式培育的关注点放在了身体健康层面,对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道德健康的认识欠缺。甚至有些居民在谈到“心理”相关问题时不是刻意回避就是什么也不知道。因此要加强在单位、学校、医院和基层的心理健康科普活动和注重居民接受的程度,引导居民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
要培育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有大量的医疗专业的人才提供健康宣讲、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健康引导、治病救人、疾病防控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人力资源保障,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因此,要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严格卫生技术人员岗位准入制度。推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转化,加强村医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层次,着重培养一批本土型、扎根型大专以上基层医学人才。加强以全科医师为重点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临床培训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
加大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卫生学校升级为卫生职业学院。鼓励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公共卫生及计生机构工作,提高人员学历水平。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卫生监督人员培养体系,推进卫生监督员职位分级管理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