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1986年4月,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得到了系统阐述。在1987年10月召开的十三大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被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写入大会报告,并要求“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一系列方针、政策、文件的提出和颁发,为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以及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和政治基础。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颁发了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广交党外朋友、选拔党外干部等重要文件;2000年12月颁发的《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更加有力地推进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综上所述,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推进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运转成为了这一过程中的强劲动力,实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的快速推进。
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强调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性,要“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2007年11月,《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公开发表,这一重要文件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内涵进行了准确概括,对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创造性地回答,从而进一步巩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建设。
《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5.06)、《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2015.12)、《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2017.03)等规范性文件印发,这些文件分别明确了政协协商民主的相关机制和制度问题,提出了政党协商的内容、方式和机制保障,规定了政协监督的主要内容、主要形式以及程序机制,从而逐渐构建起了制度化的完整体系,对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进程进行了全面开拓。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进程,可以发现其阶段的划分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任务,都深深地打上了每个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烙印。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而为制度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新型政党制度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实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制度化建设得以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指导统一战线全面构建社会主义五大关系和谐,有力指导了新型政党制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实现制度化的新进程。
生长于中国土壤中的新型政党制度自然体现了和谐、体谅、团结、包容的合作精神,同时,也体现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合作方针,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既亲密合作又互相监督的合作关系,更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合作模式。
进入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进程也要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战略,通过自身的制度化成果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新型政党制度开展制度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创新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