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崖畔上酸枣红艳艳》表演唱浅析

2021-11-26 13:29:13阳一晨
黄河之声 2021年7期
关键词:表演唱红艳艳润腔

阳一晨

引 言

我国的民族声乐是在继承戏曲、曲艺和民歌等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演唱中,形体和表演与歌唱是密不可分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统一的表演体系。这种表演、形体与演唱紧密配合、相得益彰,已被广大欣赏者所接受。试想如果一个歌者在舞台上歌唱表演时毫无表情动作,则会显得呆板无趣,缺乏吸引观众的魅力。

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提出过:民族声乐“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为民族声乐人才的选拔、培养及民族声乐比赛的评判标准。其中“表”主要是指在演唱歌曲是的表演及其形体动作,在声乐学习中,除了要训练演唱基本功外,还应着力提高表演水平,使作品的风格特点和艺术内涵得以完美体现。在演唱中每字每句应配用什么样的表情与动作都是有讲究的,用对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歌曲增光添彩。反之则会画蛇添足,让歌曲效果大打折扣。要让观众得到“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审美享受,并非易事,需演唱者全方位的学习。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中,歌者要从眼神、手势、形体台风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神形兼备”的表演训练和研究。

本文要分析的《崖畔上酸枣红艳艳》是由刘成章先生作词、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编创。这是一首具有浓郁陕北风情的代表歌曲。曲调欢快热情,语言生动有趣,带有叙事性。歌曲情节描写具体富于意境,女性心理刻画直白而生动,曲调欢快明朗,节奏活泼跳荡。通过崖畔上红艳艳、酸甜可口的酸枣的味觉感知引发出了青年男女青涩的情感体验。演绎该作品应该用纯净甜美的音色、婉转细腻的声腔、灵巧生动的演唱,淋漓尽致的展现情窦初开的少女与拉羊哥哥之间真挚纯朴的爱情。笔者通过对作品在舞台上的表演唱实践,从歌曲的声情运用、润腔运用、眼神运用、手势运用几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

一、表演唱中的声情运用

“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一直是歌唱艺术中最高的要求,也是大众评判歌手演绎作品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声”是“情”的物质媒介和载体,“情”是“声”的最终目的和灵魂,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只有将两者进行完美融合,表演才能激发出观众的认可和共鸣。

该曲第一个字的音在小字二组的d,属于中声区偏高的音域,唱之前先兴奋的吸气,眉眼微提,注意力集中在眉心,伴随清晰的咬字,声音干净的从高位置穿透出来。第二句“崖畔上的酸枣红艳艳”的“崖(ya)”字唱作当地方言,发ai,使得歌曲具地方色彩,引人入胜。第三句“拉羊的哥哥打下它”音域在中声区,可以用说着唱的感觉,口咽腔的动作要小,声音在口咽腔的着力点略靠前,音色更为明亮,情感也更细腻。演唱第四句“哎哟哟哟”这句称词,语气要夸张,情绪推起来与前一句要形成强弱对比,表现出主人公对情哥哥的崇拜和喜爱之情。唱到后半段“我悄悄的走过去,把酸枣放嘴边”要挂着高位置,用较弱的声音力度,略带调皮的语气,配合相应的形态动作,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了舞台表演唱的艺术感染力。接着唱到“哎哟酸不溜溜甜,甜不丝丝酸”情绪要热烈活泼,声音灵巧富有弹性,语言器官要充分调动起来,准确的咬字吐字。歌曲最后一句“把我的心儿搅乱”中的“搅乱”二字音区提高,声音的力度也随之加强,软口盖积极自然地向上抬起,感情饱满的结束全曲。

二、表演唱中的润腔运用

润腔,是声乐演唱中的一种独特技法,在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演唱时对唱腔加以美化、装饰、润色,使得作品丰富多彩。它是以情感为线索,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运用多种细腻的演唱技巧对唱腔进行润饰,使唱腔别具韵味。润腔既是感性的,又有一定的理性因素,它不独立存在,与曲调相辅相成,对歌曲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主要的润腔方法有:音色变化性润腔,通常采用提音、况音、擎音、鼻音等方法来润色歌曲,以获得特殊的音色来使音乐丰富,层次鲜明。断音润腔,在通畅的歌唱进行中,通过对于歌唱气息的不断改变和对声带发声状态的控制,采用了顿、挫、断等润腔方法,使音乐的线条变得更有棱角、更有弹性,产生连绵又跳跃的效果。装饰音润腔,是音乐表现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装饰音润腔使字更为准确、生动,从而使音乐情绪的表达更加深刻。装饰音润腔法形式多样,经捜集可归纳出:滑音、倚音、颤音、波音、喉音、打花舌装饰以及音色变化润腔法等等,这些都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崖畔上酸枣红艳艳》这首作品主要用到的润腔技法有:装饰音润腔法、断音润腔、节奏润腔法等。

该曲是四二拍子的单拍子作品,由弱起小节开始,第一句“清早”二字长达10拍,为了方便演唱用打大拍的方式打五拍,这种长时值如果一直保持同一音量音色演唱的话就会显得呆板而缺乏美感,因此在唱“早”字上可以做一个由弱渐强的处理,内口腔慢慢开大,贴着后咽壁往里吸着唱,口咽腔的共鸣逐渐增强,把听众带入佳境,此演唱方式属于节奏润腔中的强弱变化润腔法。

五拍结束后在唱“摘瓜过前湾儿”之前由于节奏紧凑,在此需要运用断音润腔中的“偷气”润腔技法,迅速吸气来弥补气息的不足,又保证行腔不断。到第二句“崖畔上的酸枣红艳艳”的“畔”字用叹着唱的方式,从而增加了从上往下的滑音装饰,第四句“哎哟哟哟”的第一个哎字上也做相同的处理,增加了歌曲的语气感和俏皮感,使音乐更具色彩。

歌曲的后半部分一开始唱到“我悄悄的走过去,把酸枣放嘴边”的情绪与前半段形成鲜明对比,音乐速度也慢一倍。直到“哎哟酸不溜溜甜,甜不丝丝酸”这一句就回到原速,与前面相呼应。这种演唱处理在很多声乐作品中都常出现,属于节奏润腔中的变化节奏速度的润腔方法,经过这样的一个处理,使得歌曲层次分明,趣味倍增,把女主人公五味杂陈的心理活动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结束句“把我的心儿搅乱”充分运用了装饰音润腔,装饰音是音乐表现手法中最常用的,使音乐旋律产生线条变化,充满灵动性和流动感。其中心儿的“儿”字采用了上波音的装饰音来进行润腔,本来唱“mi”的音高,加上波音后唱作“mifami”,增加了演唱时的内敛羞涩情绪。“乱”字的声调是第四声,现在唱原本“la”的音高前,加上高四度的“re”作前倚音,使字的发声和旋律的音调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如果没有通过润腔地修饰来完成演唱,是没有灵魂、毫无吸引力的演唱,不能感动自己也无法打动观众,并不是我们所推崇的。音乐之美,正是美在其浓郁的情怀与动人之处。当然,润腔的特殊技法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运用自如,需要演唱多种不同类型的作品来打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三、表演唱中的眼神运用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艺术家们也常说:“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眼神的变化很丰富,能够表达出多种情感,在声乐表演中,要特别发挥眼神的作用来展示作品的内在情绪。声乐表演中所运用的眼神和生活中所运用的眼神是不同的,一般意义上的声乐表演基本都是在舞台上进行的,相对规范。据统计,民族声乐表演中常用的眼神有以下十五种:提神、瞪眼、撇眼、羞眼、转眼、媚眼、愤怒眼、骄傲眼、愣眼、吃惊眼、欢笑眼、惊喜眼、喜爱眼、哀盼眼、远眺眼。

该曲欢快的引子给整首歌曲做了很好的铺垫和情境设置,此时的眼神应该使用“瞪眼”则最为合适,其状态是收腹,气息下沉,挺胸,立腰,眉毛和上眼皮肌肉尽量往上抬,眼睛打开全神贯注地往前看,心里则默默地跟着音乐走。开口第一句的“清早”时,除了在润腔上做变化,在眼神上也要有所调整,此时可用到“撇眼”,将眼神散开从前排撇向后排,这样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跟表演者有了交流和情感的共鸣,使观众觉得亲切入情境。第二句“崖畔上的酸枣红艳艳”用“欢笑眼”较为合适,眼神定在观众席的中间排位置,眉毛、笑肌和嘴角微微向上提起,眼睛往远看,仿佛身临其境,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第二段的第二句“寻上了我的柳条篮篮”眼睛应该由近及远看出去,落在“远眺眼”上面,这种眼神在我国西北民歌的演唱中运用较多,这主要是由当地的地形地貌决定的,西北黄土高坡,人烟稀少,地貌广阔,要尽力把声音往远处送,以便远方的人能够听到,长期便形成了远眺眼的习惯。其状态为微微点脚,抬起头,挺起胸,目光尽可能地看远,仿佛真的在焦急寻找篮子一样。接下来的“拉羊的哥哥打下它……一铺滩”这几句均要真情流露,可以用“喜爱眼”来诠释主人公对情哥哥发自内心的喜爱和赞美。应表现为脸带微笑,嘴角后拉,稍眯缝着双眼,含情脉脉的歌唱状态。歌曲后半段情绪有所转变,唱到“害的我丢了柳条篮篮”和第二段的“他把我的心儿搅乱”及结束句的“把我的心儿搅乱”很显然根据歌词的意思应该使用“羞眼”的眼神,尽量表现出人物的甜蜜、羞涩与腼腆情绪,状态为头稍低,不正视观众,眼看下方。

不管采用哪种眼神,演唱者在舞台上表演前都应该先深入剖析作品,研究歌曲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体现。除了去理解作品外,基本功训练也必不可少,眼神训练在我国戏曲表演中已有完整的体系,现在也成为了声乐表演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眼神的虚实变化、远近变化等一系列练习,从而有效的刻画人物形象,增强表演的感染力,为作品演绎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表演唱中的手势运用

手势是人类的一种“无声的语言”,也是表达声乐作品的“无声的语言”。民族声乐演员站在舞台上演唱,自然离不开手势表演,演唱者在歌唱中适度的手势表演,不仅能帮助情感表达,而且能够为演员形体造型,达到渲染作品气势的作用,使演员站在舞台上表达作品更生动形象。手势动作是千姿百态的,不尽相同的,但是不能为了做动作而加入手势,应该根据歌曲的内容需要,灵活自如地做一些表演来辅导歌唱,所以歌者的手势要协调自然,适合作品,对音乐整体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声乐演唱中的手势大致归纳为“引”“定”“开”“合”“托”“错”等几种。

《崖畔上酸枣红艳艳》欢快的前奏一出来,就奠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调,这时就要让自己全情投入其中,第一句先不做手势,仅在声音和眼神上下功夫,把气息稳定下来。到第二句“崖畔上的酸枣红艳艳”可以做一个“引”的手势,右手向前抬高,食指前伸,掌心朝下,随着眼神的方向从右到左做指引状,仿佛实景就在眼前。第一段前半部分的最后一句“落下了一铺滩”,做“开”的手势,双臂张开,上半身微微前倾,与歌词相呼应。后半部分由快起渐慢的间奏引入,“我悄悄的走过去,把酸枣放嘴边”唱这句时,双脚先向前走一小步,然后右手兰花指式做捡酸枣状态,再轻轻的放到嘴旁,动作幅度要小,但一定要俏饱含韵味,方能表现出人物可爱的形态,第二段第三句也有类似的手势,“拉羊的哥哥捡起它”右手兰花指式做捡篮子的状态,身体稍稍向右倾斜,配合手的动作。唱到第二段后半部分第一句“我心里直喊酸,那羊儿叫咩咩”时,先把右手轻轻放到胸前,再随着眼神的方向伸出去,做兰花指式,食指前伸,眼前好像看到羊儿一样。歌曲最后一句“把我的心儿搅乱”,“搅”字自由延长,而且往上跨了九度,这时候随着演唱情绪的高涨张开双臂,做“开”的手势,同时也有助于发声技能的施展,能帮助胸腔的扩开,气息的下沉。最后唱“乱”字回到“合”的手势,双臂收拢,放于胸前,头微低,配合娇羞的表情,把人物此刻内心抑制不住的喜悦与羞涩展示出来。

自然的手势动作,于声乐表演而言亦是非常关键的,僵硬的手势会降低表演的舞台效果,很难表达出形体艺术之美。一方面,手势动作要满足声乐作品的风格要求,特别是民族声乐作品,手势动作就要具有民族性,与音乐作品特点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手势动作要与音乐旋律节奏的发展协调统一,使整个表演更加的生动形象。

结 语

声乐表演这一方面是本人在声乐学习中最有感悟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在舞台上的战战兢兢、眼神闪躲,到充满信心面对观众,大方从容的在舞台上表现自如,最终整体上达到质的飞越。声乐表演唱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平时多揣摩多练习,不断去打磨表演基本功。达到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歌唱技能,有效地控制歌唱气息,配合不同声区的共鸣腔体,调节最优化的音色来服务歌曲,最后在舞台上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结合不同的曲风在演唱时一招一式和举手投足间展现出一个歌唱演员的基本素质,同时最大限度的表现出声乐作品的魅力,呈现出更好的舞台效果。■

猜你喜欢
表演唱红艳艳润腔
夏日阳春红艳艳
源流(2022年8期)2022-10-01 03:54:02
“润腔”释义
中国音乐学(2021年2期)2021-10-14 08:08:00
浅析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的润腔特色
心声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6
润腔文献综述
蜀葵花开红艳艳
基层中医药(2020年6期)2020-09-11 06:35:38
军旅歌曲《绣情绣爱绣芳心》的艺术特征
当代音乐(2019年10期)2019-10-16 02:25:22
红艳艳的中国年
歌海(2019年1期)2019-06-11 07:02:15
浅谈声乐演唱中的语言艺术
读天下(2019年9期)2019-04-03 05:39:30
论《重唱与表演唱》的艺术特征
艺术评鉴(2019年1期)2019-03-11 13:21:16
满山葡萄红艳艳
歌海(2018年5期)2018-06-11 0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