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局人教司副司长陈朝霞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民航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积极推进民航公共云服务、新一代空管基础设施、智慧机场、民航互联网+行动计划、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成果丰硕,为民航持续安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民航局以建设智慧政务、实践智慧监管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行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通过建设政务云平台、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数据分析平台、行政审批平台等形成民航行政机关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建立物理分散、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大数据,构建深度应用、上下联动、纵横协管的协同治理大系统,已基本形成符合国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要求的民航政务信息化体系,实现政务系统由分散建设向统筹建设模式的转换,政务资源由重复独立向集约共享方式的转变。“用数据决策、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已成为民航行政管理、行业监管的新常态。
二是推动信息服务便民惠民,提高旅客服务水平。通过科技创新对行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行业服务与旅客个体进行智能关联,构架起智能服务管道,让民航信息和服务随时在线,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充分释放行业整体服务能力,获得广大旅客的认可。
三是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夯实智慧民航发展基础。航空公司、机场、空管、服务保障等各类民航单位以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践行真情服务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信息化建设硕果累累。民航通信网基本实现对全国民航各级行政机构,空管台站,运输机场和航空公司总部的全面覆盖,包含传输网络节点292 个,IP 承载网节点757 个,tdm 承载网节点681 个,目前已经成为民航各类综合业务应用和数据传输共享的主要网络平台,满足民航信息化和安全生产对通信网络可靠,安全,高效的迫切要求。全国运输机场推广实施全流程“人证合一”解决方案,利用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提高机场的安全保障能力和旅客服务效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顺利投运,各类平台化、自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支撑机场高效安全运行,成为全球智慧机场建设的新标杆。
四是完善民航网络安全治理,安全态势总体平稳可控。民航局加强对全行业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监管,形成党组统筹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民航网络安全工作格局。着力于优化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网络安全监管力量和队伍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形成常态化网络安全保护机制。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推进定级备案、等级测评、安全建设等基础工作,有效落实网络安全保护“三化六防”措施,建立网络安全保护良好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