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声乐套曲《玛格洛娜浪漫曲》及《四首严肃的歌》艺术特征简析(一)

2021-11-26 13:29
黄河之声 2021年7期
关键词:套曲玛格勃拉姆斯

王 玥

约翰尼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创作体裁广泛,除歌剧以外盛行于巴洛克、古典及当时浪漫时期的各种音乐体裁都有涉及。勃拉姆斯创作的艺术歌曲价值极高,是继舒伯特、舒曼之后德奥艺术歌曲的集大成者,将德奥艺术歌曲推到了新的高度。艺术歌曲的创作伴随了他的一生,其中独唱歌曲有三百余首,声乐套曲两首,以及多首民间歌曲。声乐套曲《玛格洛娜浪漫曲》(Romanzen Aus Magelone)是勃拉姆斯艺术歌曲的成名之作,《四首严肃的歌》(Vier ernest Gesange)是勃拉姆斯晚年转入室内乐、小品状态后创作的最后一套声乐套曲。勃拉姆斯所具备的强烈个人风格,对于古典主义音乐的理想、形式以及浪漫主义音乐精神的结合使得他在浪漫主义时期独树一帜。本文从艺术特征的三个方面: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切入,以创作背景、调性、主题旋律及和声织体(钢琴伴奏)这几个方面对两首声乐套曲进行分析,简述勃拉姆斯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

一、形象性

18世纪末期开始,德国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繁盛时期。舒伯特、舒曼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歌》《诗人之恋》等作品的问世,把“Lied”这一富有特殊含义的德奥歌曲艺术形式推向和歌剧、器乐创作等艺术形式一样的成熟程度,得到当时中产阶级人们的喜爱。《玛格洛娜浪漫曲》是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透露出他积极向上,对自然喜爱、追寻人生意义的乐观精神。

(一)背景

曲目的歌词和剧情取材于德国浪漫主义早期诗人蒂克的作品《玛格洛娜》,原作品有17首诗歌,勃拉姆斯选取了其中的15首谱成了这套作品。从艺术形象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来看,这部作品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当时的德奥作曲家们以诗人的诗词谱曲,反映社会现状、描述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情感。这套作品中,男主人公彼得的梦想:外出游历,冒险生活同样也是早年勃拉姆斯的内心写照。虽然幼年时生活拮据,但是在14岁时和父亲挚友的女儿莱申一起学习、玩耍的经历让勃拉姆斯对生活、未来都充满希望。“为了纪念这段美好时光及抒发自己的骑士情结,勃拉姆斯从1861至1868年经历8年时间创作了这套声乐套曲《玛格洛娜浪漫曲》”[1]。

(二)内容与形式

这部十五首歌曲的作品分为五个部分:两人的相遇、相爱、基于现实的私奔、途中的离散及最后的团圆,每三首歌曲为一个故事的分段。歌曲的形式基本以分节歌为主,在此基础加以变化,普通分节歌(第七首)、多节分节歌(第四、第十五等)、分节歌与通谱体混合(第一首、第九首)等三种基本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种形式在总体结构偏重叙事的同时,分节歌部分反复的旋律又在渲染剧情,给予听众更强的画面感。勃拉姆斯沿袭了舒伯特、舒曼等德奥作曲家根植于民间音乐,发扬民间音乐的传统,塑造音乐形象时并不像舒伯特在《美丽的磨坊女》中用旋律代表、拟人化角色;也不像舒曼用斑驳炫彩的音乐旋律、和声衬托氛围,而是通过节奏变化、和声变化以及穿插的音乐动机来刻画主人公的内心的变化,这样“克制”的创作手法也是和勃拉姆斯本人的性格密不可分。

二、主体性

诗歌所讲述的内容并不复杂,普罗旺斯伯爵的儿子彼得,在骑士比武大赛获胜之后听从游吟诗人的建议,去寻找理想以及生活的意义。在游历的过程遇到那不勒斯公主玛格洛娜,两人相遇、相爱,决定私奔却意外离散,后历经艰难最终团聚的故事。勃拉姆斯通过调性转换、特色和声变化、节奏变化来描绘剧情、刻画人物形象。

(一)调性转换

套曲里有十二首曲目基本调性都是大调式,只有在表现彼得和玛格洛娜离散的第四部分(第十首、十一首、十二首)基本调性为小调式,以表达两人天各一方,又对彼此生死未卜的担心、思念及痛苦之情。在十二首大调式的歌曲中,第九首和第十五首是整套曲目篇幅最长的两首,歌曲中大调小调的频繁转换也是最多的。第九首《睡吧,亲爱的》(Ruhe, Sussliebcken)的第三节诗“小鸟在歌唱”就有五次离调(f-降G-升A-降G-降E),每一句歌词都带来调性明暗色彩的转换。把彼得担心小鸟的歌唱会吵到自己爱人的休息,让小鸟不要歌唱的场景描绘的栩栩如生。第十五首《忠诚的爱情天长地久》(Treue Liebe dauert lange)的第四节诗“只有爱情”中,中途的短暂离调(降E-f-降E-降f-降E)为后面旋律的再现做了色彩铺垫。多次的大调式离调,也表达了彼得对于两人经历万难终于能厮守终生的幸福之情。其中第二首、第四首、第七首的是整首套曲里没有前奏的三首歌曲,在调性的安排上也并不复杂,伴奏及人声同时开始。勃拉姆斯几乎没有使用太复杂的调性变化,以同主音大小调短暂离调后,直接回到下属和弦或歌曲原调性;第十三首更是没有转调,以E大调贯穿全曲。套曲调性的处理,也体现了勃拉姆斯对于古典音乐风格理念的坚持。

(二)和声编配

1、降Ⅵ级和弦的使用。“单纯引进降Ⅵ级音,亦即主音上的小七度音,是这种和声手法中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在巴赫的作品中常可见到,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亦有这种处理。”[2]第九首歌曲钢琴的结尾部分,就是降Ⅵ级音的这种基本用法。结尾部分由9小节的钢琴独奏组成,在其中倒数第六个小节中,左手本来应该是原升F调里的升E音,在这里勃拉姆斯把升E降低半音,变成还原E。且这个还原E延留到下一个小节。这样的处理,产生朦胧的音响效果,到歌曲结束、声音消失。

2、大量减七和弦的使用。减七和弦除了以附属导七和弦的方式出现外,还在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里以经过和弦连接的方式,造成半音进行的效果。第六首歌曲《我该多么欣慰,感到其乐融融的》(Wie Soll ich die Freude)后半部分,就出现了这种VII/V,V,Ⅰ级和弦连接,产生迷人柔和的和声色彩。钢琴部分出现的变音和弦升A升CEG,到B升D升F,再回到Ⅰ级的EGB。

3、一级和弦上构成的降七音附属和弦用法。这种用法改变了原调Ⅰ级和弦的性质,Ⅴ/Ⅳ作为Ⅰ级和弦的替代和弦,解决到下属音,造成了和原调性截然不同的音乐色彩,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感觉。第七首作品《为了你我激动的嘴唇发抖》(War es dir?dem diese Leppen bebten)中段转入降E大调,该段第十三小节的和弦本应为一级的降EG降BD,此处却为降FG降B降D。

(三)节奏变化

1、赫米奥拉比例节奏手法的使用。“赫米奥拉比例节奏(hemiola)它来源于希腊文hemiolios,其字意可理解为one and a half……音乐的拍子由三分变成二分,或者由二分变成三分,所造成的节奏现象,成为Hemiola节奏。”[3]简单来说,就是“三对二”的交错节奏。套曲的第五首《我是否有幸得到你的怜悯》(So Willst du des Armen)、第六首等都出现了“三对二”的节奏;第五首歌曲的旋律部分多由八分音符进行,钢琴部分以大量的重复三连音动力型进奏伴奏;第六首的钢琴伴奏三连音是由原位和弦、转位和弦及带辅助音的和弦构成。“勃拉姆斯常常在作品中使用三连音和三对二的赫米奥拉手法进行创作,这种交错的节奏对于勃拉姆斯来说似乎更能表现出他音乐中的忧郁情绪。”[4]直至勃拉姆斯晚年,依然可以在他的各种作品里见到赫米奥拉节奏。

2、切分节奏。这部分探讨的切分节奏指的是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延留音及跨小节切分音的使用。第九首歌曲中,除了中段一小部分的正拍进行,绝大部分都是以切分节奏延留音的手法写成。大量延留音的使用,更多的给予听众模糊节拍的效果,投入到歌曲背景——彼得安抚玛格洛娜安睡的场景中,更为调性和声变化做了稳固的支持,这种手法“不仅能够做到模糊小节线的作用同时还使动机在作品中能够具有动力性的持续发展。”[5]这些变换节奏的创作手法使用,贯穿在勃拉姆斯一生的创作里,最终形成了“勃拉姆斯式”的标志,也就是后来的“叹息式乐句。”

三、审美性

勃拉姆斯的作品中透露出的内省、节制及对古典时期音乐的风格的坚持和同时代的李斯特、瓦格纳相比,在那个时代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一)民族性

在他的作品中,取材于民歌的艺术歌曲有很多,《民间儿童歌曲十四首》《德意志民歌》等等。《玛格洛娜浪漫曲》这套曲目中虽然没有直接选取民歌歌谣作为歌曲的主旋律,但是仍然在部分歌曲中可以看到民歌的元素。第十一首《眼前的光芒很快就要消失》(Wie Schnell Verschwindet)的钢琴伴奏部分的切分节奏具有民谣的风格;第十三首《亲爱的,为什么举棋不定》(Geliebster wo Zaudert dein irrender Fuss)是苏丹国王女儿诱惑彼得时唱的歌,充满着异国情调。

(二)对于古典主义的坚持

在歌曲的发展、再现中依然坚持了古典主义的对称性,特别是第十首曲目,更体现了勃拉姆斯对于结构曲式再现的原则。在调性上,之前的部分分析了其使用同主音大小调、关系大小调等传统转调方式进行创作;对于中世纪调性的使用也是勃拉姆斯“复古”的艺术审美性,在第四首《爱情来自遥远的地方》(Liebe Kam aus ferner Landen)中有弗里几亚调性的使用,第十二首《被迫分离,天各一方》(Muss es eine Trennung geben)中使用的了艾奥里亚调性。

(三)浪漫主义的融合

在坚持传统的基础,勃拉姆斯对于浪漫主义的音乐手法使用也是游刃有余。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半音化”进行,在每一首歌曲都有体现,这种小二度进行不和谐的和声色彩也增加了音乐的紧张度;器乐化思维的初步确立,厚重的和弦伴奏织体,挖掘钢琴的器乐化音效。如第三首歌曲《这是痛苦还是欢欣》(Sind es Schmerzen, Sind es Freuden)的钢琴织体使用的大量和弦,从音效上给人以“痛苦”、沉重的感觉,也和标题“痛苦”相对应。

(四)对“印象派”作曲家的“提示”

在德彪西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大二度、纯四度、纯五度等音程的使用。其中大二度和音的使用就在本套曲第九首《摇篮曲》的第一节中部出现过,降A大调多个持续重复和弦(C降BC),突然在后面出现了增五度音程(降AE),桑桐先生在其论文《勃拉姆斯喜用的一种和声手法》中指出“小七度音与增五度音尚形成变和弦,加强进向下属和弦的倾向,这种强调大二度音响的处理,似乎为德彪西的大二度和音作了预示。”[6]

《玛格洛娜浪漫曲》作为勃拉姆斯早期至中期过渡时期的声乐作品,他的个人风格还不算太成熟。套曲中洋溢着青年勃拉姆斯热情、积极,对于美好生活、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吸收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努力结合浪漫主义音乐的气质。和同时期的作曲家相比,勃拉姆斯更为“克制”,并且把这种“克制”的个人特质在作品中充分发挥。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的历练和思想的成熟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晚期的套曲《四首严肃的歌》更是声乐作品中的传世之作,将在下文中对于这套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简析。■

猜你喜欢
套曲玛格勃拉姆斯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网络迷踪》:你表达重要的方式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马丁?帕尔:玛格南的新主席与新动向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亲爱的克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