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耀 段文灵
战斗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思想政治教育、执行任务锤炼、军营文化熏陶、军事政策激励等多种手段进行。然而,调研发现,一些人对战斗精神培育认识较为片面单一,谈到战斗精神培育就是开展形势战备教育、组织战前教育动员,缺乏对内在机理的深入了解和对培育方式的全面把握。因此,运用辩证思维正确看待问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各种复杂关系,是新时代培育官兵战斗精神的重要课题。
习主席指出,培养战斗精神要从思想上入手。《新时代培育战斗精神实施纲要》也把“思想教育奠基”放在培育战斗精神措施方法的首要位置。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战斗精神作为军人的内在精神力量,首先生成于官兵的头脑思想中,再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官兵只有把信仰看得高于生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举过头顶、把崇高理想作为毕生追求,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战斗的决心和意志,做到前仆后继、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然而,这些思想并不会自发地从官兵的头脑中产生,必须通过外界进行灌输,才能被官兵认识和了解;但“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当官兵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检验,这些思想才会更加深入地被他们接受和掌握,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
因此,培育战斗精神,必须把握好“知”与“行”的辩证统一。既要围绕“归谁领导、听谁指挥”,讲清党的领导是我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力量根源之所在,坚定官兵听党指挥的政治信仰;也要让官兵在工作中深刻感受到党委(支部)的正确领导和坚强有力,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和依靠。既要围绕“为谁扛枪、为谁打仗”,讲清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激发官兵保家卫国的理想信念;也要让官兵在训练中真切体会到理想信念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巨大努力甚至牺牲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既要围绕“当兵干什么、练兵为什么”,讲清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是军人的主责主业,强化官兵备战打仗的职责使命;也要让官兵看清网上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直观认识到“没有硝烟的战争”早已经打响,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今年3月9日,习主席在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以战领建,加强战建统筹”。军队平时搞建设,战时谋打仗,不论是“平”还是“战”,都是着眼于打赢未来战争,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特别是现代战争已经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交战双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决出胜负,根本来不及在开战之后再做准备。因此,军队平时的各项建设直接关系到军队能不能随时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必须把战斗力作为唯一标准,一切工作向战时聚焦、向打仗靠拢,在平时的建设中为战争做好准备。
战斗精神作为我军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其生成培育必须始终贯穿到平时的建设之中,始终坚持战斗力标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符合战时所需。习主席指出,“在缺乏实战检验的情况下,锻造战斗精神主要靠训练”。训练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对官兵起到强化技能、深化体验、内化自觉、固化行为的作用。只有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摔打锤炼部队,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把培育战斗精神和锻造克敌制胜本领、锤炼战斗作风结合起来,才能使官兵在紧张激烈、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仍然保持旺盛的战斗意志、充分发挥作战能力。例如,注重在正规战备秩序中强化战斗精神,提高官兵随时能战的能力,培养闻令而动、苦练实备、安不忘危的过硬作风;注重在实战化训练中磨砺战斗精神,提高官兵能打胜仗的本领,锻造攻坚克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同时,还应把经常性管理工作与培育战斗精神结合起来,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做到以管促训、以训抓管,杜绝疲软松散和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不做空转虚耗、没有效益的表面文章,不断强化官兵日常养成,培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
文化是精神的血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回想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就是通过战斗报刊、战斗诗篇、战斗歌曲、战斗戏剧等文化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无产阶级先进思想,以此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又在一次次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用生命与鲜血为军事文化注入忠诚坚定、英勇无畏、敢打必胜、不怕牺牲等精神元素,不断激励感染官兵,使我军能以“小米加步枪”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能在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发生深刻变化,习主席指出:“要结合各部队传统和任务特点,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培养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因此,必须以强军文化培育官兵战斗精神,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打造强军文化,要把握好“史”与“今”的辩证统一。我军在90多年的光辉历程中形成的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上甘岭精神等为代表的革命精神,根植于我军的红色血脉之中,是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凝结,是我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一切军队的根本所在,必须把它们“一茬茬、一代代传下去”。然而,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怎么传承”的问题愈发凸显。当前,信息时代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观念纷繁复杂,“独生一代”“富养一代”“网生一代”官兵逐渐成为部队主体,更要紧跟时代脉搏、适应官兵新需求新特点做好创新发展。例如,运用网络社交、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讲好强军故事、传播强军声音、展现强军风貌,提高强军文化的时代感、科技感、吸引力与感召力;广泛调动官兵积极性、突出官兵主体地位、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官兵自觉成为强军文化的参与者、营造者和建设者。
习主席曾拿我军和国民党军队进行对比,指出:“革命战争年代,我军和国民党军队很大的不同,就在于我们的干部带兵打仗都冲在前面,喊‘跟我上’,而国民党军官则往往是让士兵‘给我上’。”深刻道出了领导干部带头冲锋、身先士卒,是我军所向披靡的关键所在。基层官兵距离战争最近、直接面对生死,是战斗精神培育的主体,但战斗精神的培育并不只限于基层官兵。各级领导干部是部队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在部队建设、战斗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的立场态度和精神意志,通过指挥决策体现在命令指示当中,落实在每名基层官兵身上,极大影响了一支部队的战斗精神塑造。
因此,培育战斗精神,要把握好“上”与“下”的辩证统一,既要注重基层官兵,更要抓好领导干部。由于任职岗位、任务所需不同,各级官兵的战斗精神培育不能只拿一把尺子衡量;但打赢未来战争的目标,要求战斗精神的培育必须以胜战为导向。一方面,要把握好共性,不论年龄大小、不论职务高低,都要夯实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塑造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端正牺牲奉献的价值追求、树立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等。另一方面,也要区分好个性,如对于领导干部,侧重大局观念,面对强敌对手和复杂战场能够沉着冷静、机断决策、敢于担当;对于参谋人员,能够忙而不乱、机敏严谨、准确领会、善于谋划;对于基层官兵,能够听从指挥、英勇顽强、敢打必胜、不怕牺牲。同时,领导干部更要注重发挥好榜样的示范效应,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到训练指挥走在前、危急关头冲在前,是培育广大官兵战斗精神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实现党的事业、广大农民的利益与红军官兵个人利益三者的有机统一,使红军官兵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更感到自己是在为党而战、为人民而战,即便付出巨大牺牲,心里依旧很甜,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军队练兵备战任务繁重、官兵身心压力增大,而官兵本身也面临着赡养父母、抚育儿女等现实问题,自然会在军地之间、职业之间、同龄人之间进行利益比较。为此,习主席指出,“激发军人战斗精神,既要强调牺牲奉献,又要注重发挥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增强军事职业吸引力和军人使命感、荣誉感”。
因此,培育战斗精神,既要注重物质之“表”,又要注重精神之“里”。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官兵的正当需求,正确看待、妥善处理,必然会降低官兵对军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官兵战斗精神培育。对官兵的物质激励应当始终着眼于解决官兵现实问题,激发和调动官兵的积极性,而非简单用物质利益去衡量一切、代替一切。只有做到精神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相互支持、良性互动,才能使战斗精神不断得到强化。当前,军队功勋荣誉表彰体系、军人福利待遇政策等制度措施正在逐步优化完善,国家组织的一系列仪式庆典影响深远,挂“光荣之家”荣誉牌、送立功喜报回家、办军人集体婚礼等活动广泛开展,让军人成为受尊崇职业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由于客观条件,一些制度政策还未真正落地,更要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作用,引导官兵看长远、看全局,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为战斗精神培育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