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档案编研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1-11-26 12:15杭州市档案馆
浙江档案 2021年1期
关键词:编研杭州文化

留 晞/杭州市档案馆

档案编研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社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并明确要求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浙江省档案局制定实施《关于深入推进新时代浙江档案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聚焦中心大局、推进档案文化建设、加大高质量档案文化供给,构建档案文化共建共享机制。杭州市档案局在全市档案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聚焦文化自信,提升档案工作影响力,系统谋划档案文化建设。

新发展阶段,必须加强档案编研工作,作为贯彻档案工作“三个走向”根本遵循的重要抓手。要以开放创新为导向,落实档案工作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时代要求,深化档案编研工作,探索“馆内+馆外”全方位编研模式,深挖档案信息价值,加大档案信息资源开放力度,提高档案开发利用水平,打造编研精品,使档案、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中心、服务民生。还要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路径,丰富编研成果展陈形式,拓宽档案编研成果有效传播渠道,扩大档案文化影响力。本文以杭州市档案馆为例,分析近年来编研工作成效,探讨未来工作发展方向。

1 档案编研工作实践分析

1.1 围绕中心大局开展编研

为扩大杭州影响力,宣传杭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杭州市档案馆利用馆藏图片档案的优势,出版《杭州记忆》《西湖风情画》。其中,《杭州记忆》以杭州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线索,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杭州的先秦文明,如八千年前的跨湖桥文化、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介绍了五代吴越国、南宋时期的杭州文化;还介绍了元、明、清至民国期间杭州的历史文化发展情况。书中展示了数百幅新老照片,按照时间脉络排列,如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照片、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照片、吴越国的佛塔照片、南宋《皇城图》照片、明朝杭州城门照片、清光绪年间西泠印社照片等,文化价值较高。该书被列为浙江省百项档案编研精品。《西湖风情画》收录了南宋以来有关杭州西湖的绘画作品近300幅(套),重点收录了晚清、民国时期丝绸、茶叶、名酒等行业商家作为销售赠品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具有比较高艺术价值,是杭州的“最美档案”,弥足珍贵。如,书中收录的《杭州西湖全景图》大约作于1760年的,是一幅西湖手绘全景图,图中已经清楚地绘出了“三潭印月”和“湖心平眺”,还绘出了清波门、钱塘门以及当时的满营(清代旗营)。两书对于保存杭州珍贵史料、印证杭州历史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服务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编研出版《杭州历史上的外国人》《钱塘古韵——老杭州题材钢笔画作品选》《杭城忆昔——档案里的杭州故事》等,突出展示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全面记录和展现杭州经济社会发展轨迹,延续杭州记忆、繁荣城市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历史上的外国人》颇具特色,它通过历史上来杭外国人的视角,展示杭州千年文化发展。千余年来,200多位外国人在杭州留下了足迹,他们为杭州带来了异域的风物、文化、宗教、习俗、技术等,也将杭州文化和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播到海外。1600多年前,天竺高僧慧理在杭州山麓结庐建刹,拉开了外国人来杭序幕,但当时由于交通条件受限、政局动荡等原因,来杭外国人数量很少;宋代,随着乱世结束和经济发展,来杭外国人数量陡增;元代,杭州对外交流走向高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从丝绸之路而来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形容杭州是世界最富丽名贵的天城,这个时期杭州的影响力非常大;明清时期,由于稳固政权的需要,外国人来杭受到一定限制,此时来杭的主要是日本僧人和西方传教士;鸦片战争后,杭州成为通商口岸,吸引了大量外国人的到来,这一时期来杭更多的是外国商人、医生、外交官、旅行家等。此外,该书还呈现了杭州对外关系的发展,为当下杭州加强对外开放工作提供借鉴。

1.2 围绕社会热点开展编研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完成《历史的见证——杭州抗日战争档案史料辑录》《抗战时期杭州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汇编》两件作品。其中,《历史的见证——杭州抗日战争档案史料辑录》以中日档案史料及英文档案文献为主,再现了1937年至1945年杭州人民被日伪统治的痛苦记忆与杭州人民英勇抵抗的真实历史。中方档案有周恩来的抗战讲话、国民政府的文件等,日方档案有日军攻占杭州的战报、美化日军侵略浙江的日军画报等,还有记录日军占领杭州及日军暴行的英文档案文献。此外,本书选登了大量照片档案,增强了历史厚重感。《抗战时期杭州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档案汇编》系从馆藏近7万件有关民国档案中,挑选出的有代表性的65件档案,涵盖了1945年至1948年杭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人口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档案来源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发文公告,主要是政府部门为调查抗战损失而下发的文件公告等,共7件;第二类为清单报表,主要是各机关团体或企事业单位及基层汇总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资料,共28份;第三类为反映个人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档案,多为个人向市政府报告战争损失情况的资料,共30份。这两本书是研究杭州沦陷历史和杭州战时损失的重要一手资料。在2017—2018年度浙江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评选中,《历史的见证——杭州抗日战争档案史料辑录》编研项目在全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同时在第32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评选中获二等奖。

1.3 立足馆藏开展编研

依托本馆精品馆藏,编纂杭州地图系列图书《杭州古旧地图集》《杭州都图地图集》《民国浙江地形图》《清代杭城地形图》等。其中,《杭州古旧地图集》收录地图222幅,时间跨度为南宋至20世纪70年代,以明、清民国府县地图和近代杭州城区地图最为丰富。地图所体现的地域范围主要为现行杭州行政区划及历史上属杭州的疆域,包括南宋临安府、严州府,明清杭州府、严州府、绍兴府与萧山县,民国杭州现域道县;种类包括疆境政区图、城区街道图、水道盐务图、西湖湖山图等。《杭州都图地图集》收录了1931年至1934年由浙江省民政厅测丈队制印的杭州市和杭县行政区划内以都(区)、图(乡、镇、村、里)为区域单位的地图,共184幅。这些地图基本涵盖了当时杭州市和杭县的行政区域,即清代杭州府城郭及钱塘县、仁和县地域,也就是今天杭州市城区除萧山区、余杭区余杭镇外的所有区域,反映了区域范围内乡镇和里弄的界限及其道路、河流、村庄、桥梁等基本情况。在杭州历史研究中,地图研究也是重要组成部分。杭州地图系列图书收录的地图,基本完整、详尽、准确,对于了解杭州历史、研究杭州的行政区划和地理地名情况,以及研究杭州市各地域乡土风情、人口变迁、土地利用情况,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图书的出版发行,对于保护杭州古旧地图这一重要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更好地规划城市未来发展等,具有深远意义。

2 进一步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若干举措

2.1 围绕中心,持续发挥档案编研的服务作用

第一,聚焦城市记忆工程,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以服务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为抓手,将反映杭州历史文化的档案进行整合加工,发挥档案编研的服务作用。一是将反映基层社会风土人情的档案如名人族谱、口述史料、家庭档案等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此为素材开展档案编研,推出史志乡情丛书、开展村级档案精品展,为乡村史志编修、地域文化研究、文旅融合发展等提供服务,助力打造基层文化名片。二是配合非遗濒危项目资源抢救性记录工程的实施,从档案角度,深层次记录杭州城中村改造历程,绘就杭州城市“美丽蝶变”图景,展示杭州城市的发展轨迹,保留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记忆,提升城市辨识度和影响力,发挥档案编研在存史、资政中的作用。三是加强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传承杭州近现代工业文明服务。探索工业遗产档案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相关路径,深挖杭州老工业档案,重点研究以华丰造纸厂档案和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档案为代表的杭州工业遗产档案,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档案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和深度的开发利用。

第二,聚焦重大活动,超前谋划编研工作。应当围绕年度重大活动、重要事件、重要时间节点等,超前谋划档案编研工作。如,围绕2021年建党百年、2022年亚运会、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活动、重要时间节点,提前筹划专项编研工作。以服务建党百年为例,可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编研:一是以中国第一居民委员会上羊市街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档案为素材进行编研,编研成果要突出“全国第一”“基层民主”“社会治理”等关键词。二是以毛主席在杭州相关活动为主题进行编研,展示杭州作为毛主席第二故乡的相关档案资料。三是围绕钱塘江大桥修建、重建、钱江两岸变迁、解放军守桥部队事迹及钱江两岸交通变迁等主题,组织相关档案史料开展编研。四是以浙江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成立概况为主线,深挖馆藏红色档案资源,用档案见证党的历史,扩大档案编研工作影响力,打造档案文化品牌。

2.2 多措并举,进一步提高档案编研工作水平

第一,聚焦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开拓编研工作新思路。以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契机,探索以信息化推动档案编研工作转型升级。一是拓展编研工作思路。在信息资源收集环节,主要通过网络收集资料,进而从各个门类、各个载体形式的资源当中提取有效信息,拓宽了资料收集途径、大幅增加了有效信息的数量,改变传统线下收集的方式;在编写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收集、检索到的信息核对之后,直接进行编辑、录入、修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互动环节,将编研计划、编研成果等及时发布至线上,使选题立项、合作交流、信息反馈等更加便捷,通过网络,读者可向编者提出建议或指出错漏,既保证了选题的精准性,又可有效避免材料存在错漏,实现服务的双向性。二是呈现方式数字化。档案编研在继续推出精品力作的同时,也要根据现代社会公众快速阅读、碎片化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特点,结合实际工作,加快档案编研工作进度,尝试制作一些短小精悍的编研成果,比如插画集、小视频、小短文、有声书、立体书等,增强档案编研成果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三是开发形式多样化。在出版方式上,突破传统的纸媒出版模式,实行数字化的出版方式,综合运用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口述资料等,使编研成果集文、图、声、像于一体;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工档案文献,编制高质量编研成果,将立体化的编研成果呈现给读者。四是推广形式数字化,除了传统的活动、地推等形式,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传播性,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APP等平台推广编研产品,让更多公众第一时间看到编研成果。

第二,深度挖掘馆藏档案,丰富编研素材。丰富的编研素材是做好档案编研工作的重要前提,档案编研工作在围绕现有馆藏资源展开的同时,还要拓宽范围,丰富编研素材。一是在编研素材的选择上,除了紧紧围绕中心,更要贴近民生,使更多民众通过编研材料进一步了解档案。如,近年来随着国学热不断升温,电视台开设了《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档案》等栏目。档案部门可以此为切入点,挖掘相关档案资料,以档案资料为素材,开发系列编研材料,提升档案文化价值。二是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档案资源体系,突破馆藏界限,在做好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部门相关档案资源的收集工作同时,与其他关系民生、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企业等主动联系,尤其要加强民生档案的收集和管理,积极征集散存在民间的档案史料,变被动收集为主动收集,使编研素材更加丰富,为后续的编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杭州市档案馆出版的编研成果《杭州百货老字号》,收录了老杭州的百货业、棉布业、服务业、鞋业等的大量档案史料,特别是让公众了解老杭州百货业老字号的兴衰史,揭示了杭州自南宋以来千年繁华的城市基因。该书获得全省档案部门优秀编研成果一等奖,与书内档案素材丰富密不可分。

第三,优化结构,提升档案编研质量。一是专题编研,提升社会影响力。要抓住大事要事、围绕中心工作、配合纪念活动等,推出专题档案编研,如档案部门可以结合党、国家的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重要事件,开展专题编研,以档案再现历史,充分发挥档案效果、提升编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二是通俗编研,突出可读性。档案编研要围绕社会公众文化需求,立足公众对的档案需求具有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等特点,提供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编研产品,使更多的民众有兴趣、有机会了解档案,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文化功能。如杭州市档案馆围绕杭州历史文化推出《杭州百货老字号》《杭州记忆》《杭城忆昔——档案里的杭州故事》等编研成果,以通俗的文字配合新老照片,展现了杭州的风貌、民俗、风情,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深受不同年龄段读者喜爱。三是品牌编研,突出创新性。要树立品牌意识,创新档案编研方式,精心策划,强力打造档案编研精品。如杭州市档案馆编纂出版的《杭州通鉴》,以条目的形式,按时间先后顺序,系统记录了10万年前到2005年杭州发生的重要事件,可谓是一部杭州历史的工具书,很好地配合了“精品战略”这一主题。四是特色编研,突出地域性特色。在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同时广开思路、抓住特色,反映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动向和区域发展特点,结合馆藏,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发展。如以名人档案、地域特色档案、口述资料等作为题材,开展档案编研;又如《杭州历史上的外国人》,通过梳理杭州历史上来访的外国人,展现现杭州对外关系史。

第四,优势互补,汇聚力量联合编研。一是开展馆际间合作。即与各级各类档案馆合作开展档案编研。馆际合作的双方或多方均为档案系统工作人员,对档案编研的业务流程相对熟悉,对编研主题形成共识也相对容易,编研效率和效果能够得到保证。二是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图书馆、博物馆、地方史志部门、新闻出版单位、高校等,都是开展档案编研的重要合作对象。这些单位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素材、专业的工作人员,能为档案编研工作提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如杭州市档案馆即将出版的编研成果《杭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与杭州师范大学的合作编研项目。三是开展国际合作。跨国开展档案编研是提升档案编研水平、传播档案文化的有效途径;并能将编研成果推向国际,使档案文化走出国门。此外查找和利用对国外档案资源,还能弥补国内档案史料的不足,以多方档案史料作为佐证,使档案编研工作更显严谨。

猜你喜欢
编研杭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对传统档案编研与数字档案编研融合的思考
科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认识
谁远谁近?
信息时代档案编研工作开展思考
杭州院子
杭州旧影
深化企业档案编研工作,提高档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