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晶
杏坛镇位于佛山市顺德区西南部,据相关数据显示,全镇总面积122 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8 万人。镇内河网水系纵横交错,桑基鱼塘密集分布,体现了鲜明的岭南水乡的特色。同时,杏坛镇古风犹存,其独具风韵的民间艺术更是岭南文化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杏坛镇于2002 年被评为“广东省民俗文化艺术之乡”,2008 年评为“中国民俗文化之乡”;至今已拥有多达五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包括说唱龙舟、人龙舞、咏春拳、龙母诞以及锣鼓柜。“杏坛素有顺德‘锣鼓柜之乡’的美名,其中以高赞村、麦村、南华村的锣鼓柜活动最为活跃。”①尤其是高赞村,在佛山市内锣鼓柜巡游中获得较好的口碑。
“高赞村位于杏坛镇的东南方,与容桂隔海相望,距镇中心区5 公里,面积10 平方公里”②。在2019年的暑假期间,笔者来到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古朴村落——高赞村,越往古巷深处走,越惊喜地发现自己犹如处身于一个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一般。在千年水乡杏坛,祠堂数量最多的村便是高赞村,共30 多个祠堂,其中梁氏大祠堂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祠堂,也有许多庙处于高赞村中,如土地庙、天后庙、北帝庙、观音庙等;而在一个香火旺盛的观音庙旁,环境优雅的高赞小学正对面便是这个村的重要文艺团体——高赞曲艺社。在本次田野调查中,笔者有幸拜访了高赞曲艺社社长以及国家级非遗项目八音锣鼓传承人——梁健德老师。
梁健德出生于1958 年11 月,2003 年起任职高赞曲艺社社长,是八音锣鼓的第四代传承人,现任国家级非遗项目八音锣鼓传承人。
据梁老师介绍,他从十几岁起就开始学习曲艺,兼具曲艺功底和八音锣鼓技艺。1971年拜艺人梁启明为师,学习曲艺唱腔;在其师傅梁启明去世后,梁健德老师再拜八音锣鼓传人、省级非遗传承人梁兆帝为师,继续学习八音锣鼓掌板、打钹、击乐等技艺,在学习阶段已较为全面掌握八音锣鼓曲艺。梁健德老师精通掌板、打锣、打钹等技艺,其掌板鼓点流畅、清脆;而其打大钹的技艺较一般人更清澈响亮,极有特色,可以说梁老师在继承老艺人梁兆帝打钹风格的同时保留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此外,梁健德老师也擅长表演大笛二王、二流等曲调。
作为高赞曲艺社社长,梁老师在高赞曲艺社负责组织常规训练,曾带领高赞曲艺社社员参加顺德粤曲私伙局擂台赛,并成功入围十佳私伙局;作为八音锣鼓的传承人,他积极组织八音锣鼓班训练,曾于2007-2009 年带领杏坛八音锣鼓队伍到北京、香港、澳门表演,受到当地民众高度赞扬和好评。近年来八音锣鼓队伍阵容不断壮大,常应邀参加省、市、区、镇各种民间艺术表演活动。
在曲艺传承方面,梁老师协助师傅梁兆帝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八音锣鼓。据梁老师介绍,在1999 年收梁标荣、梁裕成两名学生为徒弟,向他们二人传授锣鼓柜技艺。梁标荣继而于2006 年先后将八音锣鼓、打锣钹等技艺传予梁顺添、梁乃群等徒弟,梁顺添又将技艺传予梁快添等徒弟,就是这样,八音锣鼓的队伍不断壮大起来。此外,自2014 年八音锣鼓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后,八音锣鼓进驻杏坛高赞小学以及梁銶琚中学,培训学员上百人。由此可见,梁健德老师在杏坛八音锣鼓传承活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八音锣鼓作为一种为杏坛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吹打乐,极富地方艺术特色。自幼学习曲艺的梁老师称,八音锣鼓与粤剧粤曲关系十分密切。据《顺德民俗解码》一书中介绍到:“早期粤曲班又称为八音班,其包括了三种表演方式:第一种是作为仪仗乐队演奏喜丧乐;第二种即锣鼓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锣鼓柜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一个装饰华丽、形状为长方形、顶部无盖用于放置打击乐器的木柜,其二是指唢呐模仿生旦唱腔演奏全套粤剧的表演形式。第三种为唱八音,即戏曲清唱形式,演出的艺人需要一边演奏乐器一边演唱成套粤剧”③。在当时,八音班是以锣鼓柜为基础,可以说绝大部分演奏锣鼓柜的艺人都会演奏八音,因此也造成一些外行人容易把锣鼓柜和八音班两者混为一谈。“民国以后,锣鼓柜和八音班都以粤剧音乐为演唱的内容,但八音班在拉、打、敲乐器的同时还要在‘清唱粤剧’中唱生、旦、净、丑等角色。锣鼓柜则纯粹以乐器吹奏粤剧曲牌为主,其演出成员也多数为业余爱好者。后来八音班和锣鼓柜逐渐融为一体,故有‘八音锣鼓柜’的称谓”。
据梁老师介绍,在高赞村一共保存着清代流传下来的四个装饰华丽的锣鼓柜,分别是“饰喜华装”、“云门小榭”、“鸣盛桐台”以及“和乐琼楼”。本次田野调查笔者有幸在高赞曲艺社看到四个锣鼓柜其中之一的“和乐琼楼”锣鼓柜。“和乐琼楼”已有200 多年历史,文革时期,为了避免“和乐琼楼”锣鼓柜遭到破坏,艺人前辈们将其进行拆开分解,每人手持当中的一部分收藏,才得以保存下来,至今只进行了轻微的修复。“和乐琼楼”锣鼓柜以镂花木板组嵌而成,可抬动,因此其能在移动的舞台上完成最具代表性的表演形式。在形制方面,“和乐琼楼”锣鼓柜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其顶盖雕刻着形态各异的亭台楼阁和历史人物,各自述说着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柱子、周边均雕刻着各种花草虫鱼,栩栩如生,雕工精细,装饰性强。在锣鼓柜中间有一个立着的铁架,而上端横折则用于悬挂打击乐器,外观整体上看犹如传统中式婚礼使用的喜轿。此外,在锣鼓柜正面刻有“和声鸣盛世,乐曲过云霄”的铭文,想必这正是“和乐琼楼”名字的由来。
八音锣鼓是以吹管乐唢呐和打击乐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活跃于节日庆典、婚嫁等喜庆的民俗文化中。“在高赞村,每年的年初一到正月十九是锣鼓柜表演的高潮期”④。锣鼓柜演奏方式分为行奏和坐奏两种,其中又以行奏巡游最具特色。锣鼓柜巡演时,帅旗在前,罗伞及小彩旗在后。锣鼓柜一般由4 名壮汉抬着行进,持大钹者在左,大锣演奏者在右,掌板者跟在柜后,同时伴随2 至4 人演奏唢呐。
八音锣鼓音调高亢、节拍规整、各种乐器组合起来使得色彩十分鲜明,富有感染力。在八音锣鼓表演中,由掌板的乐手充当着乐队指挥一角,要求准确、熟练掌握着演奏曲目的整体的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因素,使包括唢呐在内的所有乐器的演奏达到统一协调的效果。“在掌板的指挥下,其他打击乐器如锣、鼓、镲、单头这类乐器密切配合着掌板的乐手敲击锣鼓经中各自的节拍和节奏”⑤大小唢呐为主奏乐器,演奏一些粤曲曲牌、西秦等戏曲曲目,时而锣鼓喧天,时而鼓乐齐鸣,场面非常热闹。
近年来,八音锣鼓的传承得到各级领导部门及杏坛文化站的支持,在政府的大型活动中都有八音锣鼓的身影,而且文化站也对传承基地高赞曲艺社投入了一定的资金用于购置乐器,大力推动了八音锣鼓的传承工作。
在暑假期间,八音锣鼓得到团委的资金扶持,梁老师受邀在高赞曲艺社为高赞村的儿童开展“敲响锣鼓,荣响高赞”——八音锣鼓培训班,效果显著。儿童从学习乐谱开始,在熟背乐谱之后,再学习鼓、锣、钹、单头等打击乐器,从中体验学习八音锣鼓的乐趣。此外,杏坛文化站和村委会也不断向村民宣传八音锣鼓,鼓励他们参与体验每逢周三在高赞曲艺社开展的锣鼓柜公益课程。
一直以来,杏坛对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充满危机感,提出了从娃娃抓起的想法。借助“国家非遗”的契机,杏坛文化站选取部分学校,通过与校共建合作模式,让锣鼓柜走进校园。高赞小学和杏坛梁銶琚中学便是近年新增加的八音锣鼓培训基地,同时在升学考试中,学生学过八音锣鼓会成为被梁銶琚中学优先录取考虑的因素之一。梁老师介绍,他每周必须抽出两天到这两个学校授课,虽然比较辛苦,但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八音锣鼓,他仍感到十分值得且乐在其中。
高赞小学的锣鼓班大约有30 人,其中10 人基本掌握各种打击乐的技艺,并于2019 年8 月18 日参加了高赞小学暑期班的展演活动。展演前笔者对部分小学员进行了谈话式的采访,了解到大部分学员都是本着对八音锣鼓有着浓烈的兴趣才报了学校的锣鼓班进行学习,虽然他们只是学了一个学期,大概10 节课的内容,除了掌握各种打击乐的技艺,也学会了看锣鼓经。在现场观看暑期班展演的家长也表示十分支持孩子学习锣鼓柜,对他们取得的成绩感到非常欣慰。
八音锣鼓演奏的曲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过去都是以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传下来的,一旦传承人流逝,八音锣鼓必然会出现断层。在梁老师家中收藏着唯一一本师傅梁兆帝留下的民国时期八音锣鼓工尺谱。可见,完整保留下来的曲谱很少,这无疑给我们学习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甚至八音锣鼓这门传统文化将会面临失传的困境,所以需要音乐人及传承人的配合,对仅剩的八音锣鼓曲谱进行搜集,并谱写新的曲谱,方便后人学习和参考。
“传承”旨在传授和继承。目前,八音锣鼓面临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困境。据梁老师介绍,他这一辈基本上只剩下他一位老艺人在继续开展传承八音锣鼓工作。原有的八音锣鼓的艺人大部分年事已高,力不从心,另外随着时间流逝许多老艺人也相继去世。另外,虽然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学习八音锣鼓,但是新生力量还是比较薄弱。在采访中,梁老师表示相对老一辈的传统艺人而言,新一代的传承人受全球化背景的影响,对民族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关注度与兴趣,对学习八音锣鼓非遗项目缺少内生动力。就高赞小学来看,一个锣鼓班30 多人,但真正对锣鼓柜感兴趣,同时在上初中后能继续坚持学下去的只有寥寥几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承人断层这一突出的问题。针对这个困境,笔者认为八音锣鼓必须进一步关注创新,可以考虑对八音锣鼓在艺术形式或内容上进行创新,如在乐器上可适当增加一些创新手段,在曲谱中融入具有现代气息的元素,让八音锣鼓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如此一来,更易于吸引年轻人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且主动参与八音锣鼓的体验活动中。
八音锣鼓倾向于传统的传播手段,即口耳相传、口授心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播效果的广度和深度,很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发展。因此,除了参与积极参与大型展演活动外,还必须寻找新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
当今的社会离不开网络、移动媒体等新型传播方式,相信运用新媒体传播非遗,会取得一定的传播效果。比如制作成纪录片,是一种很好的传承与传播手段。纪录片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具有的逼真性、客观性和情境感,都为记录探究八音锣鼓提供了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八音锣鼓的当代价值。
国家非遗项目八音锣鼓是以一种历史悠久,以吹管乐和打击乐为主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八音锣鼓音调高亢、节拍规整、各种乐器组合起来使得色彩十分鲜明,极富感染力,在村民嫁娶、过年等喜庆日子,总能觅得其身影。八音锣鼓始终伴随着杏坛人的生活与思想感情而不断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传承和保护八音锣鼓的工作中,我们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借助当今新媒体技术的力量,进一步拓展非遗项目的宣传路径,让更多的群众和学者投入到八音锣鼓的学习和研究中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注释:
① 李健明.千年水乡话杏坛[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12):74.
② 简志雄.传承文化成就未来:杏坛乡土历史简易读本[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5.
③④ 叶春生,罗瑞强.顺德民俗解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⑤ 周邦春.梅山八音锣鼓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文艺生活,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