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艺术中民族化特征研究

2021-11-26 10:57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艺术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小号民族化艺术作品

□年 昊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小号在西方音乐及相关乐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首先被应用于军乐队的演奏中,在长时间的使用和拓展过程中逐渐具备了与我国民族文化息息相关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当代中国小号音乐的创作过程中经常会用于表达一种阳刚性的音乐力量[1]。本文将针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探讨,同时对小号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对当代小号艺术在发展进程中表露出的民族化特征进行总结。

一、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

民族文化的形成受到当前民族的历史发展、民俗文化、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深入影响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容纳、发展的文化类型[2]。也正因如此,当代民族文化的特征相较于历史其他阶段民族文化的特征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深入分析后,我们也能发现双方存在深入和紧密的联系。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中国民族文化的民族性特征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中逐渐形成一定的规则,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文化思潮等多个阶段的变化以后,民族文化特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3]。笔者认为,当前阶段,我国民族文化特征更强调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充分发展社会经济,同时在此基础上积极吸收以往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民族文化特征,最简单的文化特征,如尊老爱幼、保家爱国、报效国家等,这些都是潜藏在中国民族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特征[4]。

二、小号的发展历史与文化特征

小号经由西方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诸多适合小号演奏的音乐作品,对推动小号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由于一百年前中国处于特殊的历史阶段,在小号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相关创作者、演奏者受到特殊历史条件的影响,不由自主地赋予了小号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历史特征[5]。虽然,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条件与100 年前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但在小号本身特点的基础上,小号在流入中国的最初阶段被赋予的历史文化特征被发扬光大,开始广泛应用于我国音乐潮流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对小号的民族化特征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也正因如此,当前阶段,我国范围内的小号作品仍是在西方音乐的调试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但中国音乐创作人在本身审美思想、文化思潮的引导下也逐渐赋予小号在创作和演奏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化特征。

三、小号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民族化特征

(一)小号艺术发展过程中创作的民族化特征

首先,对小号艺术发展过程中创作题材的民族化特征进行分析。题材既是小号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内容,又是赋予小号音乐艺术民族化特征的前提。在小号艺术发展过程中以创作题材角度赋予小号艺术民族化特征,其最初阶段是由创作人员将中国的经典民歌、民间乐曲等题材转换为小号艺术作品的形式[6]。例如,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小号演奏家朱启东先生,在小号艺术创作过程中,根据新疆民歌编制了小号独奏曲《阿拉木汗》,根据陕北民歌编制了小号作品《秋收》,根据民间乐曲中的笛子独奏曲编制了小号作品《喜相逢》,这种直接从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产品中获取题材并进行小号再创作的行为,对赋予小号艺术民族化特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在小号艺术的后续发展中,也有创作者使用中国音乐元素编制小号乐曲,在小号艺术创作中融入中国特有的民族韵味。例如,我国著名的小号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许林先生,他曾经创作的小号独奏曲《秧歌》《花灯》《溜冰》《两个小伙伴》等均是在小号艺术创作过程中融入中国民族文化内容,从而有效凸显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又如,我国著名的小号演奏家罗平先生曾经创作了《牧羊姑娘》《帕米尔的春天》等歌曲,这两首歌曲都是根据我国内蒙古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对丰富小号艺术作品的形式内容、文化特征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黄日照先生创作的《山歌》《嘎达梅林》,以及陶嘉舟先生创作的《赶车》、李诞生先生创作的《帕米尔在欢唱》等都是从我国诸多民族文化中提取的创作题材,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有效丰富了小号艺术作品的民族化特征。

其次,对小号艺术发展过程中创作风格的民族化特征进行分析。艺术风格是体现艺术作品特色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反映当前艺术已经发展至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小号艺术的民族化创作想要充分表现其已经具备的民族化特征,就要结合我国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等多项因素,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与美学追求,鲜明反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力量[7]。以许林先生创作的《降B 大调小号协奏曲刘三姐》为例,该作品充分汲取了广西地方戏曲《刘三姐》与广西民间歌舞《刘三姐》等题材的内容,同时将上述内容与宜山民歌中的“柳柳罗”、柳州山歌中的“棒冬棒”有效结合,在充分发挥小号作为铜管乐器演奏特点与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将作品的演奏形式与上述题材内容的音乐语言、审美需求有效结合。在具体的调式调性层面上,虽然该作品为降B 大调,但不拘泥于降B 大调,以乐曲内容中的情节表现、民族风格为基础,大量使用了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中的商、徵、角、羽调式,对小号艺术的民族化特征容纳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也正因如此,小号艺术作品本身的演奏个性与演奏技巧,虽然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作品的演奏形式、文化审美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只要不断磨合、不断创新、不断改编,也能达到两者兼顾的创作目的,从而真正在小号艺术创作过程中实现小号艺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密联合。

(二)小号艺术发展过程中演奏的民族化特征

需要明确的是,任何一种乐器在实际演奏过程中所具备的演奏技术技巧、音乐表现能力均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在小号艺术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其演奏技巧的民族化,演奏者必须充分熟悉小号本身的性能特点、音色音区、运指规律、华彩技巧等,要充分贴合小号作为乐器所具备的个性魅力与演奏规律,才能将小号的演奏艺术与我国的民族文化情感、民族音乐影响、意境技术技巧等有效结合,逐步探索出适合表现我国民族音乐频率的技巧系统[8]。以朱起东先生创作的《喜相逢》为例,该作品的创作题材源于内蒙古、山西区域的民间笛子小曲。演奏者在乐曲开始阶段要尽量模仿笛子的“滑音”演奏技巧,充分表现离别时的伤感情绪;在第一变奏时要运用小号的“短吐音”演奏技巧,表达久别重逢的迫切心情;在第二变奏时要运用小号的“连续音程大跳”演奏技巧,凸显喜相逢的主题情绪;在乐曲结尾时则要运用小号的“滚奏”技巧,再次模仿笛子演奏时的花舌技巧并以此凸显相聚的喜悦情绪。总体来说,小号在演奏过程中想要与中国民族文化特征紧密融合,演奏者必须在充分保留和发挥当前小号艺术演奏性能特点、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对传统小号艺术演奏技巧进行拓展、改编、容纳,达到凸显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民族风格的目的。

结 语

综上所述,小号作为一种西方传统乐器类型,虽然其演奏方法与演奏技巧均以西方音乐内容为基础,但小号在艺术作品创作及当前阶段的演奏过程中仍然能够与我国民族文化有效结合。小号艺术作品与民族传统音乐、审美品位、文化特征的有效结合,是探索小号艺术作品民族化特征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丰富我国文化内涵的重要措施。在小号艺术作品的后续发展中,小号民族化的推进也必须以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念为基础,在作品创作与艺术表演的过程中既要体现民族风格的审美特征,又要展现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

猜你喜欢
小号民族化艺术作品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Hobbies
简析小号的演奏风格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练个小号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