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静
民国时期,半殖民地城市上海集中代表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特征,这与传统中国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与张力有关。在上海,人们衣着的变化展示了新状态下社会的变化以及新时代下个人对现代性的体验。①参见包铭新、吴娟等编著《中国旗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年。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旗袍成为中国现代女性的典范礼服。旗袍的服饰特点包括高领、合身的腰围和侧开等,旗袍的流行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象征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本文着眼于20 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满族旗袍文化,将结合案例分析旗袍文化的艺术价值,并借此讨论时尚与现代性之间的联系。
从20 世纪10年代到30年代,中国的女性服装经历了重大且持续的变化,尤其是在上海这个20 世纪中国极具典范的现代化城市体现得更为明显。总体而言,上海女装的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相对应:清末民初(1910—1919),五四运动以后(1920年以后,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改革运动)和国民党政府统治上海的时期(1927—1937)。在20世纪10年代,上海女性穿着高领剪裁合身的服装(包括一件完整的外套、一条百褶裙和一条裤子);在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女性的着装特征是所谓的新服饰,这种服饰在款式上接近于现代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旗袍成为社会主流的女性礼服,中国女性普遍喜欢穿旗袍这样的单件礼服。
传统中国妇女服饰的复杂性,特别体现在色彩、细节和吉祥图案等方面,这一现象首先归因于文人的品位与偏爱。清末至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和外来威胁,导致了主流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重返了军事文化。在这种气氛中,即使是平民服饰也可能或多或少受到军事文化的影响:军装中的立领自1905年逐渐在中国盛行,这与军事学校流行的时期相对应,男性的军队制服成为当时社会文化中最新的服饰流行文化。这时,女士外套通常带有高领,称为“元宝领”,这可能会引起身着高领军服的男性的共鸣。
民国成立初期,改革派已经以着装不同为特征。男性改革者从穿着西服的外国人那里吸收了西装文化;女性改革者,例如秋瑾(1875—1907),更喜欢穿男装,秋瑾以穿着男式西服或穿长外套的长袍著称。在上海,关于女性是否应该像男性一样穿长袍的争论也引起了争议,当时的杂志总结出了穿长袍的女性的优点:认为如果一个女人把头发剪短并开始穿长袍,那么她看起来就像男人,这样的女性可能会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女性着装与国家形象紧密相连。自清末以来,妇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妇女的解放象征着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同样,女性时尚的变化也隐约透露了时代文化变迁的秘密:女性主义思潮进入中国后,女性意识发生觉醒,旗袍的翻新和改革就在同一时期开始。清末民初,妇女开始在街上穿新式的时装;民国初年,穿着新式旗袍的时尚女性出现在媒体和杂志上。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以时尚的象征身份进入社会,成为女性日常生活的内容。
民国时期,张爱玲(1920—1995)是中国社会极具代表性的现代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对衣服的着迷著称。在她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注意描述女性角色的衣服,其细节揭示了穿着者的身份或心理。在其小说作品中,张爱玲提到,与欧洲服饰的情况类似,笨重而宽松的中国传统服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趋于“紧身”“轻便”和“柔软”以适应女性的运动。在动荡的政治和社会时代中,人们的身体处于危险状态。①李燕、刘文:《由张爱玲的〈更衣记〉见民国时期的旗袍款式演化》,《山东纺织经济》2018年第2期。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20年代早期旗袍的外观没有任何女性化特征,早期旗袍的男性气质使得穿着这些旗袍的女性外表像男人一样。这种设计的意图可能与五四运动中妇女的有限解放有关。在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流行似乎更多是出于审美偏好,而不是出于实用性和简洁性。当时流行的长旗袍(通常搭配高跟鞋穿着)往往会阻碍运动,在这一时期,旗袍的款式多样,体现了不同的审美价值和品位。
旗袍等新型女性服装的出现同时受到破除旧习俗的影响:一方面,由于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旗袍的流行趋势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另一方面,创新的服装风格也带来了变化。面对晚清政府对“奇装异服”的限制,男性服装的穿着实际上很难实现自由,而在上海的本地的解决方案中,女性无须遵循严格的着装规定,而获得了穿着和行动的自由。在现代化和革命运动的氛围下,女性追求新颖和时尚,这一文化现象无疑获得了男性和女性的赞同。剪裁合身的女性服装改变了穿着者的动作和手势,她们的新衣服向身体注入了活力和新的文化元素,改制的旗袍变得越来越合身:腰线变狭窄,裙子变短,衣服裁剪变得更加时尚。这种由女性主导的时尚立即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这场发生于女性衣着的时尚运动被认为是社会文化变化的预兆,旗袍成了一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文化元素。
实际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氛围始于民国诞生之前的革命时期。武昌起义后(1911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广告内容已主要从兜售电灯等外国日用品转变为贩卖西式服装,这些广告原本是针对居住在中国的外国客户,但现在这些广告受到了本地上海居民的欢迎。在这个过渡时期,即1911年底,各类期望保持国内商人和制衣业在应对政治和社会变化时利益的组织建立起来,尽管这些“提倡国货”的运动的主要目的是说服同胞购买当地制造的服装和面料,但它在帮助保存传统中国风格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12年,这些运动最终影响了民国社会的文化氛围,当时的男性即使选择了西式西装作为男性的正装,长衫等传统服饰仍然是他们的非正式礼服。在1929年至1949年,国民党政府的规定中显示,长衫等成为男性公民的正式礼服,中山装则是官员服装的要求。就女士服装而言,旗袍成为融合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化元素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作为一本民国女性杂志,《玲珑》发刊于1931年至1937年,见证了旗袍文化的流行。这份以女性为主要读者的杂志于1931年发表了一篇文章,内容讨论了“为什么今天的女人看起来比过去几十年的女人好”,文章围绕着与女性服装变化有关的问题,认为在旗袍取代了大袖子和大腿裤等传统女性服装之后,中国女性服装不再显得僵硬或保守。过去,虽然随着季节的变化,旧服装的样式会做出有限的调整和改变;目前,新的服装样式会根据每个季节进行调整,数量在持续增加,女性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颜色的衣服。即使是单件连衣裙,旗袍也有丰富的变化,适合四个季节;在创意上,它的风格经历了许多变化,旗袍的翻新内容表现于裙袍的长度,因为旗袍可以包裹住整个身体,有助于凸显穿着者的身体曲线。此外,旗袍的流行可以在多种纺织品之间进行选择。①袁宣萍:《民国旗袍与海派文化》,《装饰》2016年第4期。例如,正如1936年《玲珑》杂志的一篇文章所建议的那样,苗条的女人可以穿着条纹棉质衣服,矮个子的女人可以穿带格子的衣服。虽然丝绸是最受欢迎的面料,但也需要其他合成或进口的新面料,这些进口的化学面料更便宜,因此更容易买到,并可提供现代图案之类的面料设计。
舶来的西方服装在20世纪10年代以后并没有成为中国“通用”服装,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被边缘化,即使这些西方服饰在中国风行一时。与其他美学实践相比,西方服装在革命者和其他海外留学生中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这些服装的含义有所了解。由于欧洲服装僵硬而紧身,因此到达中国之后,普遍被认为不太舒适。对于普通人来说,男式西服太贵了,无法为大众所用。同样,欧洲风格的女式服装也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服装。
直到恰到好处的旗袍的出现,才引起人们对传统民族服装的注意。在此之前,旗袍这样的传统服装可能看起来具有流线型的时尚感,但很平整。作家鲁迅(1881—1936)在其文章中指出西式服装文化在中国的衰落有其现实基础,人们只看到西式服装在现代男女身上的影响,而当人们不穿西式服装时,传统服装文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的确发挥了作用:旗袍用曲线的合身风格取代了西式服装的紧身,并在民国初年的民族运动影响后达到了顶峰。①刘涛:《民国时期旗袍的创新与传播》,《辽宁丝绸》2014年第3期。
尽管现代男性服装和现代女性服装都被视为现代服装,但与男性服装的稳定性和符号性不同,女性服装的“可变性”被认为与父权社会秩序相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当着装要求、时尚及其附带价值开始变化时,男女服装便会相互配合。如日常服装变化所示的文化变迁那样,“时尚”实际上将整个时期的现代经历描述为“模仿”,这意味着社会上有一种文化倾向将“西方”视为“理想”,而轻视本土的古典文化。同时,混合风格也体现在女士的时尚服装中。正如很多学者建议的那样,女性文化必须在既有的物质现实和可用的织物中发掘本土古典文化与外来优秀文化的魅力,并利用服饰展示出来。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女性在面对新老事物时既没有创造力,也没有发现力。尽管旗袍是这样一个两极分化的文化产物,但它可能是中西混合风格的最好例子:旗袍不仅是现代性的“表面”,还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国内文化与国外文化在冲突中获得了融合。
不断变化的旗袍在清末民初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旗袍文化随着城市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兴起,充当了视觉现代性代言,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容。民国时期,身着旗袍的女性充斥了广告、日历和海报,展示了消费者对中国现代性的想象。这些民国时期的新式媒体描绘了具有现代感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总是以最新的时尚和生活方式展现其独特的文化品位,为不断变化的旗袍赋予了新的特征。在这些图片广告中,旗袍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寓意着现代物质生活:它可以象征西方的现代性与民族的现代性。
本文考虑到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复杂性,认为旗袍的日常实践和民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紧密相连。这一时期,关于旗袍和女性身体的矛盾也很明显,这与关于女性现代性和民族现代性的论述有关:一方面,旗袍风格的变化赋予了现代女性不同的身份;另一方面,旗袍的流行也表明了对现代性的焦虑:现代性既可以带来积极的变化,也可以带来负面的影响。民国时期后,旗袍随着装习惯、礼节和行为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得以持续地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