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欢,鲍中义
(遵义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据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高达99.1%[1]5。可见,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手机已经成为上网主流设备,我国已发展为拥有8亿多网民的网络大国。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提出“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思想。网络群众路线是“充分尊重广大网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坚持‘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运用互联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现和保持党同网民群众的密切联系”[2]。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3]68可见,“移动互联网+”模式给党践行群众路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党践行群众路线带来了新的理念冲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但是,网络群众路线在带来新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党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带来了理念困境、动力困境、技术困境,要贯彻落实好网络群众路线,就要深入认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主体,并剖析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可行的践行路径选择。
贯彻落实网络群众路线离不开践行主体,目前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是网络群众路线的践行主体是党和政府,这种错误认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级领导干部发挥示范主体的作用,也不利于广大普通党员发挥重要主体的作用。
党和政府是倡导和推行网络群众路线的主导力量。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和互联网管理的主体,在深刻把握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已有一半以上的人民群众通过移动互联网开展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一切为了网民群众,一切依靠网民群众,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的网络群众路线,实现了互联网与群众路线的有效联结。党和政府通过顶层设计,从网民群众出发,统筹规划出适应于开展网络群众路线的各项可实施、可操作的政策,对党内大力倡导网络群众路线并自上而下进行推行,对党外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力图通过移动互联网在党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网络群众路线是党密切联系群众、依靠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需要,党和政府只有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大力倡导和推行网络群众路线,才能始终保持与网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各级领导干部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示范主体。网络群众路线顺应了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特点,社会历史实践活动迅速从现实世界的“单一状态”,发展过渡到现实虚拟交互并存的“复合状态”[4]。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互动性实现了各级领导干部与网民群众的双向互动,各级领导干部可通过强化网络群众路线思维,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了解网络民意,善于针对不同阶层、不同需求、不同情境的网民群众积极开展网络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到哪里各级领导干部就要跟到哪里作为领导干部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总之,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仰,拥有“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意识,用自身实际行动对广大普通党员产生示范效应,将党的网络群众路线高度发扬。
广大普通党员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重要主体。网络群众路线只有获得广大普通党员的价值认同,并外化为实践自觉,才能实现网络群众路线的影响力和价值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党员自觉自愿地支持和践行,从移动政务平台供给端的政策解读、理论宣传、谣言辟谣,传播端的资源共享、舆论引导、舆情应对,到服务端的双向互动交流、意见反馈、监督投诉、在线咨询、答疑解惑,都需要广大党员融入各个环节当中,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优势,从虚拟空间中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更好地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广大党员是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主力军,要发挥党员聚合优势,明确党员职责,提高其综合服务能力,为网民群众提供更多便利性、实效性服务。
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打破了党与人民群众互动的时空限制,为实现全互动、全天候、全参与、全方位的立体化服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带来了新的压力与困境。目前,“移动互联网+群众路线”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理念困境、动力困境和技术困境。
长期以来,党的群众路线工作重心是在现实生活领域,主要依靠各级领导干部自上而下的逆向性运行模式展开工作,并且需要其深入基层、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群众路线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群众工作观念,同时,这种传统的群众工作观念使党践行网络群众路线所面临的理念困境日益严峻。首先,存在旧思维与新理念之间的矛盾。旧思维是领导干部和党员不主动改变、不乐于创新、不寻求突破,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势和群众工作观念。新理念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具有拥抱移动互联网的精神,提升学网懂网用网的意识,坚定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决心。然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员对网络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实践意义把握不深刻,较少立足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群众路线工作,难以摆脱旧有的思维方式,并在思想认识上接受新的理念。有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甚至还存在网络懒政思维和“网络无用论”的偏见,对网络群众工作漠不关心,针对网民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惯用套话进行敷衍。其次,存在“应然”理念与“实然”状态之间的矛盾。网络群众路线思维的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不同,体现在践行主体本应具有学网、知网、懂网、用网理念与践行主体不敢触网、不善用网实际状况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党员从意识形态上忽略网络群众路线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导致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从而使网络群众路线的“应然”理念与“实然”状态脱节。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践行群众路线面临的动力困境,缘于内生性动力不足。由于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动力不足,致使党的网络群众路线难以有效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践行主体主动性不强。领导干部和党员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大都是在政府主导和管理下,因工作安排的要求进行的,很少有基于自愿而自觉践行的。二是践行主体应用能力不足。干部及党员应用网络技术开展群众路线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尚未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方面的优势践行群众路线,他们在实践中用网的能力不强,对移动互联网了解不多、学之又少,缺乏网络操作技能,不善于运用网络媒体开展群众工作。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走好群众路线面临的动力困境还缘于外源性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功能建设创新动力不足。随着移动5G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群众借助移动互联网参政议政、合理表达诉求,走好网络群众路线需要搭建好宣传思想平台、互动对话平台、民主议事平台、志愿服务平台、创业发展平台、社会救助平台、监督举报平台等网络问政议政施政平台,然而,目前政府及党政机关对网络群众路线平台功能建设缺乏创新动力,有些网络党政平台不仅存在功能建设创新不够、功能不全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质量不优、使用不便的问题,不能满足网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二是长效机制建设动力不足。走好网络群众路线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建立起组织机制、管理机制、工作机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但是目前,网络群众路线还没有走上规范化、常态化、标准化、制度化、法治化的工作轨道。
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公民话语权得到提升,话语空间得到扩展,公民可以借由各种平台,实现监督、投诉、咨询、办事等一站式服务。然而,由于移动互联网在群众路线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网络群众路线作为群众路线的新模式、新形态,在践行过程中还受到了科学技术的制约,所带来的技术困境不断凸显,主要表现在运作技术、网络监控技术、管理技术等方面较为滞后。首先,在运作技术方面,没有形成线上线下对接机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因而出现了“线上无人看,线下无人办”等情形,严重影响了网络群众工作的联动。其次,在网络监控技术方面,我国缺少一批技术能力强的党员队伍,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及网络安全的监督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网络监控技术较为薄弱。因而,技术的滞后使得各级领导干部及党员难以掌握网民群众的思想动态,不能及时准确地对他们做出舆论引导。
网络群众路线在带来新的历史机遇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党践行网络群众路线带来了理念困境、动力困境、技术困境,要贯彻落实好网络群众路线,就要深入认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主体,进而选择可行的践行路径。
在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大背景下,利用移动互联网思维不仅能够为网络民意表达提供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还能够为党员与人民群众之间提供融合的机会和空间,打破官与民之间的壁垒,为网络群众路线新模式、新形态的创新提供新平台。
一方面,要提升学网懂网用网意识。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跨界融合思维、人本思维、共享思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在践行网络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网懂网用网意识。一是要学习了解移动互联网现状、基本特点、应用领域、影响力等因素,科学认识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网络舆论引导规律,注重培养网络调研与问政能力、交流互动能力、网络内容策划能力、网络执政能力、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等网络工作技能,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践行习近平网络群众路线思想所需具备的本领。二是要懂得运用党政微博、政府微信公众号、网上政务大厅等微政务平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效于民,落实“四问于民”制度。“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从理论上赋予了群众路线新的时代特色,既有了解网民群众所思所愿,又有关注与网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生态环境、工作需要、生活百态等民生问题,更有移动“互联网+”思维的融入,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学网懂网用网意识,通过微政务平台、网站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促进党员干部自信用网、自觉用网、有效用网。三是要巧用网言网语缩短与网民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改变官方化的政治话语模式。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党员干部要切忌讲官话、空话、套话,要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官话式语风,多使用接地气的平民化语言拉近与网民群众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要强化网络群众路线思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在虚拟实践中开展群众路线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要转变思维,积极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强化“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思维,始终践行“一切为了网民群众,一切依靠网民群众,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的网络群众路线。首先,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做到“一切为了网民群众,一切依靠网民群众”。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从2019年6月1日起,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特别强调“全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不能停留于思想、口头上,而是要遵循一定的实践逻辑,把握其时代要求。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要将初心与使命贯穿于网络虚拟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听网民心声、了解网民所需所求、关心网民生活疾苦、解决网民生活难题[5]。其次,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做到“从网民群众中来,到网民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这既要求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要从“网民群众中来”,要符合广大网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求干部及党员要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到网民群众中去,还要自身回到网民群众中去,关心网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面对网络群众路线践行主体责任缺位、践行主客体之间互动意识不强的现象,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建立健全网上群众工作话语双向互动模式,通过增强话语互动意识、提升话语表达能力,构建高信任度的网络互动平台、开展网络互动活动等方式实现践行主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6]。
网络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网络虚拟社会背景下的延伸,其践行主体是党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及广大普通党员,客体是网民群众。形成践行网络群众路线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仅能使双方更加全面了解,还能给网民群众以最大的表达和倾诉空间。因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必须要建立健全网上群众工作话语双向互动运行模式,从而形成践行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循环,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第一,增强话语互动意识。在网络空间中,各践行主体要继续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有意识地增强与网民群众的良性互动,在虚拟对话交流过程中提升网上群众工作水平,密切党群关系。同时,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要认识到互动行为的重要性,只有在互动的过程中,各践行主体的作用和能力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发挥。第二,提升话语表达能力。新时代官民互动可以通过打造多元化的话语体系来实现。其中,最重要的是话语表达要通俗易懂,通过丰富话语的大众化表达感染网民群众,引导网民群众实现有效互动。第三,构建高信任度的网络互动平台。在与网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及党员要构建高信任度的网络互动平台,创设轻松愉快的互动氛围,保证网民群众网络问政、网络监督以及网络献策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党群互动平台的政治价值。第四,开展网络互动活动。政府及党政机关要通过举办“群众路线话语”征集活动、典型案例征集活动、“社情民意”倾听等活动,定期开展网上交流活动,询问网民需求,听取网民意见,收集网络舆情,共同商讨社会治理的政策,共同探索社会治理的途径,营造党群良性互动氛围,开创党群工作新局面,让网民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走好移动互联网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干部和党员要通过搭建网络在线平台、优化网络内容推送、强化网络舆情治理等方式实现网络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有效创新。
一是要搭建网络在线平台。畅通网络群众路线的渠道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支撑点,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利用好移动互联网的交互性、分享性、开放性、移动性、便携性、即时性等优势不断搭建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各类平台和载体。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及党员要创新网络平台功能建设。2018年4月,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主张“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诚然,这为干部及党员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通过政务微博、政务网站、微信政务公众号、政务小程序及手机政务APP,搭建宣传、互动、服务、监督、管理等全流程一体化的网络服务平台,从横向广度与纵向深度全方位加强协调,形成多功能、多领域、多层级的交互服务平台,实现电子政务服务一体化、全域化和标准化,避免群众办事多头跑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及党员应当全面掌握网络平台运行机理及网络传播的核心技术,根据网民群众的不同需求、信息接受方式以及话语接受能力及时调整网络平台模式。此外,还要主动适应5G时代虚拟网络社会新变化,通过促进网络政务平台的创新发展与变革,进一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政务服务效能。
二是要优化网络内容推送。优化网络传播内容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着重点。轻松愉快的人文知识、生活常识、最新资讯必不可少,浅显易懂的理论及政策的解读与呈现、优化政治宣传内容的推送则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走好群众路线的重中之重。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致力于向网民群众推送实时、新鲜、简单明了的重要决策部署及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党的工作要求。据CNNIC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其中初中学历的网民群体占比达38%);其次是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占比为20%。由此可见,我国网民仍然是以中等学历的群体为主。因而,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对此,针对网民群众中出现的理论认识模糊、把握不够、理解不透,甚至存在错误看法等情况,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充分利用好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通过图示、动画制作、短片录制等方式创作与大多数人民群众文化程度贴合的形式多样的作品,提升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解释效力和感染力,传播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的信息,打破人民群众与政策之间的壁垒,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党的重要媒体,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的《主播说联播》《央视记者Vlog》等栏目,通过不断优化网络传播内容和语态使原本死板枯燥的新闻、时事变得生动有趣,实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思想观念的有效分享。
三是要实现线上线下互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政务服务新模式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根本点。随着移动5G技术的兴起和发展,网络群众路线成为传统群众路线发展演进的新型实践形态,网络群众路线逐渐解构了单纯的线下政务服务模式,为党群互动拓宽了新的时空场域、开辟了新的渠道、提供了新的路径。因而,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领导干部和党员要坚持推进网络政务服务创新工作,实现线上线下互补的政务服务新模式,确保领导干部和党员利用移动互联网服务人民群众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一方面,要推进政务服务上下级部门深度融合、上下联动、紧密协同。这要求领导干部和党员要致力于打破上下级部门限制,推动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整体上的良性互动,激发联动效应,促进部门与部门之间、上下级部门之间的政务平台数据集约共享,解决目前各地区、各部门网络群众工作面临的信息“孤岛”现象。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还要以“移动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契机,完善电子证件照、网上信息确认、网上支付、网上监控等系统,实现信息共建共享、服务同根、数据同源,以构建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的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7]。另一方面,要推进网上办事大厅与实体政务大厅的线上线下互补。领导干部要加快推动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延伸,实现实体政务大厅与网络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促进网上办事平台与网下政务大厅无缝衔接,让人民群众享受线上线下结合的政务服务,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四是要强化网络舆情治理。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打造清朗舆情空间是走好网络群众路线的关键点[8]。言为心声,网络舆情作为广大网民群众的思想情绪和具体诉求,关乎着党群关系的融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舆情治理,要以高效系统化的治理体系为保障。换言之,党和政府要做好网络舆情工作,关键在于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增强网络舆情治理的效能。其一,党和政府要构建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提高舆情应急处理能力。预防网络舆情危机,需要政府各部门构建高效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制定应急处理流程,做好应急预案准备,组建舆情应对小组,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9]。其二,党和政府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技术,提高舆情监测能力。网络舆情要实现有效把控和及时捕捉,显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掌握工作主动权,采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常态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系统,通过实时监测,把握舆情走向,增强网络舆情的可预见性。在加强舆情监测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舆情数据进行分析研判,理清舆情形成的原因。其三,党和政府要建构网络舆情协同引导机制,提升舆情引导能力。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党和政府要加强与新媒体、自媒体的合作,主动发声,多方联动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消解舆论质疑,发布辟谣信息,化解舆情危机,避免引发次生舆情,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党和政府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要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形成以政府主导,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三媒一体”为中坚力量的舆情引导合力[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