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讲好中国故事
——以唐代岭南荔枝传出为例

2021-11-26 03:17戴伟华
岭南文史 2021年1期
关键词:阮元张九龄贵妃

戴伟华

讲好中国故事,应包含内容、形式两个方面。内容不仅要健康、有代表性,还要准确。要讲准确,必须弄清基本事实。

如杨贵妃品尝岭南荔枝的传说由来已久,是否真实,值得探讨。

岭南物产丰富、特别,经推介而为中原人所认识。

唐张九龄《荔枝赋》应是将岭南荔枝推介给京城的第一文,其序云写作缘起:“南海邑出荔枝焉……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余往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唯舍人彭城刘侯,弱年迁累,经于南海,一闻斯谈,倍复喜叹,以为甘旨之极也。又谓龙眼凡果,而与荔枝齐名。魏文帝方引蒲桃及龙眼相比,是时二方不通,传闻之大谬也……因道扬其实,遂作此赋。”张九龄在中书省时介绍家乡物产,其中盛称岭南荔枝味道鲜美:“百果之中,无一可比。”而同僚的反映,首先是不知岭南有“无一可比”的荔枝;然后也不相信有此佳果。其文中要义有二:一是魏文帝曹丕所言荔枝与葡萄同类,乃传闻大谬所致,序文更未提及东汉和帝停贡荔枝之事;二是汉晋而下中原无复知荔枝之美味。张九龄详细描述荔枝之味,同僚们非但不知,反而怀疑。刘姓同事曾到过南海,方可共赏其甘美。基于张九龄对岭南荔枝描述的事实,可以断言,盛唐初期中原人,包括宫廷并不知道岭南荔枝是“无一可比”的佳果。

唐元和十五年(820)夏,白居易命工吏作巴峡《荔枝图》,并序云“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也是想介绍给“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因白居易未亲啖南海荔枝,其实也是门外谈经。唐朝能亲尝南海荔枝之味者极少,故谈论其味者有如雾里看花。

荔枝与玄宗宠妃联系起来的故事,在杨贵妃死后即在流传。杜甫《病橘》云“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解闷》其九云“先帝贵妃今寂寞,茘枝还复入长安”。李肇《国史补》成书于长庆间(821—824),云:“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这也是传闻,与“力士脱靴”同为小说家言。《旧唐书》所弃,却被《新唐书》所用:“帝幸骊山,杨贵妃生日,命小部张乐长生殿,因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方进荔枝,因名曰荔枝香。”值得注意的是,白居易《长恨歌》专写玄宗和杨贵妃事,却未言“献荔枝”精彩细节,其《荔枝图序》和多首涉及荔枝的诗中亦无踪影,这自有缘故。

晚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之一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中之语,虽不可坐实,但却引来是否真实的争议,贵妃入住华清池在冬春二季,而荔枝夏天成熟,时地不对,所谓“词意虽美而失事实”。

宋人对贵妃嗜食荔枝颇感兴趣。《旧唐书·礼仪志》记载天宝十载“义王府长史张九章祭南海广利王”,而《杨太真外传》《新唐书·贵妃传》则云张九龄弟九章为满足杨贵妃嗜欲,乃置骑传送保鲜荔枝。

另一附会也在民间流传,言高力士向杨贵妃荐献家乡荔枝。阮元《岭南荔支词》之一:“新歌初谱荔支香,岂独杨妃带笑尝。应是殿前高力士,最将风味念家乡。”高力士是潘州人,潘州乃今荔枝胜地高州。

当然还有些线索,可助资谈。比如韩愈被贬潮州,为何没有提到荔枝?阮元谓“南食昌黎归去早,未曾买夏复探春”。元和十四年(819)春,韩愈被贬潮,行时尚是“雪拥蓝关马不前”,十月移袁州。韩愈守潮正是荔枝夏日成熟时,可见阮元失察。

历史叙事求真求实,传说则踵事增华。文献有时史实与文学描述杂陈,去伪存真,实非易事!

准确讲好中国故事,杜绝文化传播中的胡编乱造,这是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

猜你喜欢
阮元张九龄贵妃
大红柿子
阮元与焦山的不解之缘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张九龄: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快递先生与贵妃小姐
和珅与阮元的眼镜诗
一代名相张九龄
不再贪一夜暴富养贵妃鸡年销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