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召群
钢琴作为传统的西方乐器,被称为“乐器之王”,一直被大众所深爱。钢琴以它强大的表现力与和声色彩能诠释各种各样的音乐。我国作曲家张朝先生创作了许多以中国民歌为素材的钢琴改编曲,运用了带有中国民族风格的和声与音乐织体,使得钢琴音乐变得中国化,民族化。所以研究张朝先生的钢琴改编曲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研究的内容对演奏张朝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有借鉴之处。本文通过作品的曲式方面、情感表达方面以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张朝,云南人,七岁学习音乐,十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创作处女作《海燕》、《诙谐曲》,并在首届“聂耳音乐周”上公演,随后《诙谐曲》发表于《音乐创作》,十八岁与交响乐队合作成功地演出了《山林》钢琴协奏曲,代表作品有《皮黄》、《图腾》、《滇南山谣》。1983年钢琴专业毕业于云南省艺术学校;1987 年以作曲、钢琴双专业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1998 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班,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作曲教授。
作品的创作背景源于2011 年海南三亚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峰会的文艺汇演,为了作品的材料的筛选,张朝先生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考虑和研究,[2]因为在这个集中了世界国际领导人与音乐人的高度严肃与郑重的舞台上,所演奏的曲目不仅要突出中国的独特的民族特征,而且还要与世界接轨,要与全世界的音乐有共鸣之处,并且也要有一种气势磅礴,独树一帜的特色令人印象深刻,赞不绝口。所以最后张朝先生将目标放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歌题材上,而《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首优美流畅,抒情细腻,委婉动听的青海民歌并且旋律也是具有东方中国特色的典型代表。在当时的音乐会现场,钢琴家李云迪行云流水的演奏令所有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乐曲丰富多彩的和声效果与广阔无垠的意境相融合,由此营造出的不同凡响的音响效果引发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上的共鸣。在此之外钢琴改编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深受演奏者与听众喜爱,多次出现在各类音乐舞台上。
作品的民族风格在和声与调性中具有我国民族音乐常有的朴素,优雅,淡雅,空灵等特点,而钢琴侧重于表现西方人的和声审美习惯,于是张朝先生在这首乐曲的创作中,主要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和声巧妙的融入西方传统和声之中,[3]采用中国和西方音乐语言与创作技法为一体的理念,从而使和声的民族性韵味得到增强。《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原是一首哈萨克民歌,后来王洛宾先生将一首青海民歌融入其中,形成了这首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优美动听,隽永细腻,抒情委婉,具有民族特色又气势磅礴,被中国人民接受与赞美,使得全世界人民感受到了中国独特音乐文艺之美,感受到了中国民族魅力。
这首钢琴改编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特殊的三部性的变奏曲式。[4]在结构上呈现为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变奏曲式。
呈示部中A 和A1 段均为结构对称的单一部曲式。其次级结构由两个乐句构成,各3 小节,为A 羽雅乐调式。该主题音乐材料集中统一完整,所以这两个乐段为典型的呈示型陈述。结构对称,调性平稳。展开部是在呈示部主题基础上进行的展开变奏,其中A2 以三连音的节奏型为主,为了打破原来乐曲进行的平稳,向高声部进行,推动乐曲发展达到A3 部分。连接部分用引子部分材料闯入,之后右手六连音为主从高声部逐渐过渡到低声部,恢复乐曲高潮过后的平静,接着又从低声部走向高声部,期待再现。再现部A4 乐段由三个乐句构成,其中第二句是第三句的变化重复,在第三句的结束时闯入尾声,终止全曲。
这首钢琴改编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分为四个变奏,代表了四个情感变化,表现了一对恋人从相识,相知,相恋,相守的四个情感态度转变。第一部分的情感态度是相识阶段,包括两小节引子和第一段变奏。前两小节引子是初来乍到美丽而又广阔无垠的大草原,表现出一种无限延伸的广阔天地,远在天边的感觉,后来进入八度的主旋律在这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账房,都要留恋的张望。旋律和原曲的歌词都表现出因为好奇而去偷偷看美丽草原的漂亮姑娘,并且停留在她的帐房前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部分的情感态度是相知阶段,包括第二段变奏。原八度的主旋律加入了使之丰满的和弦音,显得热烈一些,自由流动奔跑之感跃然琴上。美丽姑娘的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令人小鹿乱撞。她那活泼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仿佛两个人坐在茂盛的草原坡上,谈天说地,快乐无边。旋律逐渐热烈,连续加紧的和弦三连音把音乐送到高潮。
第三部分的情感态度是相恋阶段,包括第三段变奏。这段是本曲的最高潮的部分。连续八度内震音愈来愈强,表现出一种坚定态度。三次不完全重复的震音一再强调表现愿意抛弃了财产,和她去放羊,只愿每天看着那粉红的小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的感情。后面四个八度的高音到低音的快速跑动是逐渐变慢、变弱的,也体现出恋人之间平淡温馨,细水长流的美好生活。旋律表现一对恋人的不舍不弃,相濡以沫的坚定信心。
第四部分的情感态度是相守阶段,包括第四段变奏。第四部分是缓慢的,慢速的,连续八度倚音的进行表现出一种相依,相偎的情感,宁愿做一只小羊,也想留在她身边,愿意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地轻轻地打在身上。一对恋人宁愿放弃优越的生活也要在一起生活,相伴到老。曲子最后的一句有些炫技技巧的小高潮,仿佛表现出一对恋人终于能够在一起时的欢呼雀跃,兴高采烈的喜悦之情,最后以一个稍强的主和弦结束。
张朝先生的这首钢琴改编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可以说是优美抒情中带有磅礴气势,所以演奏方法也是需要刚柔并济的,并不是一味的委婉含蓄,也有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1]因为这首曲子是在民族调式的基础上又融合了西方作曲技法,所以不能用一方的演奏技巧来贯穿整首曲子,那么演奏的方法与技巧也需要中西融合,取它们的精华。本曲演奏的难度还是有些大的,比如有的地方是散板,需要自己去控制,用自己对曲目的理解以及上下乐段的配合来进行演奏,但自己所理解的难免和其他人有些异议,所以这个度也是很难把握的。这首曲目还有许多琶音,颤音,双手交互地连续跑动,连续八度的震音,小倚音等众多难点,所以演奏时对这些点的要求是相当严苛的,否则就没有优美流畅,从容委婉的效果了。
这首钢琴改编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右手中最多的就是八度的演奏,但它并不是停留在最后的八度和弦上,也不是八度的断奏或跳音,而是八度的连音,对于《在那遥远的地方》这种歌唱性极强的曲目,对于不是专业音乐人员都能哼唱的旋律,这种八度演奏的有力而且连贯也是一个难点。本曲中只是干巴巴的演奏八度是没有任何灵魂的,那么就需要把八度连贯起来,这就需要一些技巧了。比如用一指和五指弹奏完第一个八度了,要连接下一个八度,要极具歌唱性,旋律要要不间断,就需要用四指来做一个过渡,用四指无声的按住五指所弹奏的音作保留音,同时一指起键,手腕移动,四指始终保留,然后下一个八度依旧用一指和五指弹奏,下一个八度演奏也是如此,以此类推。这样所有的八度就都是连贯起来,没有换气的感觉,但是这种方法只用于左手下行和右手上行的连贯性。
还有,如果没办法无声换指的话,比如左手上行和右手下行就只能依靠手腕了。用一指和五指弹奏的八度,向上起腕,把音弹深,也有一种无限延伸和保留的感觉,时值足够了再落到下一个八度音里,以此类推。
这首乐曲中左右手交替连奏可以说是曲谱中的华彩乐段了,每段变奏中都有这种演奏方式。这些是需要双手相互交替的演奏的段落,横跨四至五个八度,有一种高山流水之感源源不绝,所以绝不能有间断,磕绊的感觉。这也需要双手的高度配合,平时练习的时候要慢慢练,一个音一个音的清楚地弹奏,再逐渐的加快并且清晰,不能囫囵吞枣,不能为了速度快而丢音。双手交互演奏时要此起彼伏,左手起右手落,右手起左手落,这样的流动下来,不能有换气的地方,才能达到高山流水,一鼓作气顺流而下的效果。
本曲中还有双手交互演奏时要突出重音的段落,其中重音部分要比其它音重,要突出,时值保留时间长,但是也要起手腕保持连贯性和流畅性并且重音也不能重太多,只要比其它音重一点即可,能听到旋律音就可以,保持那种流水之感。其中有五指向下连奏的音符也可以用无声换指的方法来使得更加流畅,更加具有歌唱性。
这首钢琴改编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在第三变奏,也就是高潮段落中采用了大量的震音并且是那种弹下去八度,用其他手指在八度里面弹奏的震音。弹奏震音主要是手腕的摇动,像小时候玩的拨浪鼓一样左右快速摇动,更加轻巧,灵敏,没有笨重感。在弹奏的时候第一个震音弹完,连接下一个八度震音时,不能是平移过去的,而是需要起腕再扣到下一个八度的,听起来比较有连贯性并且扣下去的时候有一个惯性,显得更加有力和响亮,音质听起来更加深邃。弹奏的时候本人认为这里的震音最好的效果是按照原谱的震音次数来演奏。当然,每个人演奏的水平也不一样,可以对震的次数酌情处理。总之,快速连续的震音不仅仅是手指的动作,更多的是手腕的摇动的速度,手腕保持放松,不紧绷是演奏震音的一个重要技巧。
这首乐曲的第四变奏中运用大量小倚音。第四变奏中是缓慢的,稍慢的,有倚音的装饰竟也显得有一些俏皮,活泼。这部分的倚音所跟随的主音是主旋律,也是极其歌唱性的一段。首先这种小倚音是不占时值的,所以要快速而灵敏的过一下马上到主音,小倚音要轻而弱,不可以大过主音,所以要控制好演奏的力度。并且这段的倚音也是连续的倚音,要很流畅,不可以间断,所以可以采用连续八度的演奏技巧来演奏这种小技巧,也就是所谓的无声换指,可以保留主旋律的音,听起来比较顺畅和流动。
本曲中上述这些演奏在技巧要演奏时都用上,也是需要平日里大量的练习和揣摩,而且本曲中还有一些颤音,和弦音的三连音,也是需要花费时间去研究和专门练习,练习时慢练,再加速,每一个音都要弹清楚,有时一个难点就需要练习很长时间直到掌握,也可以听一下钢琴大师的演奏,从中吸取优点,改掉自己的不足。只有这些难点都攻克下来,才能把整首曲子完美的整合起来。张朝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也吸收了西方传统作曲技法,所以演奏时也不能一味地用某一方的演奏方法,而是也采用西方演奏方法中适合表现中国民族特色的技法。
通过分析张朝先生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钢琴改编曲,我们可以看到这首作品融入各种精湛,恢弘的演奏技巧,充分的利用钢琴气势磅礴,音域宽广的特点,他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特色完美融合,体现出多元化的音乐审美理念,他的作品展现出个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创作思想和清新自然的音乐风格。[5]本文通过对《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演奏上进行分析,包括连续八度、左右手交替连奏、连续震音和倚音的演奏技巧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对本曲在这些方面的演奏有一定的了解和提高。张朝先生以传统技术同现代手法结合、共性语言同民族色彩结合的和声,构建出一件件音响效果新颖、民族风格浓郁、优美动听、雅俗共赏的钢琴作品,为中国钢琴音乐曲库增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从张朝钢琴作品的创作理念、审美意识、作曲技术与和声手法等方面得到一些有益启示,为以后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创作做出一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