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音乐的标题特征与意境表达

2021-11-26 02:18:57
黄河之声 2021年1期
关键词:音响乐曲意境

庞 博

引 言

钢琴音乐作为一种纯西方艺术形式走进中国,以其自身为载体开始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1]音乐艺术的发展也总是在时空的轨道上轮回,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摸索创造,中国的钢琴音乐艺术家们终于找到了中国钢琴音乐的专属发展方向。[2]与西方钢琴音乐数百年的历史相比,中国钢琴音乐从兴起到辉煌只有一百多年的时光,但是在西方音乐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背景下,更使得中国钢琴音乐具有独特的气质和艺术的情怀。中国传统音乐向来具有标题性,并以此而确定了音乐表现对象,同时又在音响的呈现中实现意境的构筑,无论是对音乐形象的刻画和塑造还是意境的表达,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精神气质。本文着意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语境的角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对作品的标题进行观照,以期能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特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理解,谈如何从实践的角度实现中国钢琴音乐的意境表达。

一、20 世纪以来中国钢琴音乐鸟瞰

20 世纪是中国专业音乐发展的时代,在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以及音乐创作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角度看,主要有改编与创作两种手法,同时也归纳出了中国钢琴音乐的两种创作体裁。

改编类作品在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很大的数量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资源为其创造了条件,最为明显就是根据民歌主题和器乐曲主题而改编的作品。以民歌主题的钢琴改编曲为例,代表性的作品有储望华的《中国民歌八首》,其中的《太阳出来喜洋洋》(四川民歌)、《浏阳河》(湖南民歌)等乐曲,通篇采用了原民歌的曲调,通过节奏、和声、调式、调性以及织体的变化赋予了主题旋律新的音响表现效果。以器乐曲主题作为改编对象的作品如崔世光根据刘天华二胡作品改编的《空山鸟语》、《良宵》、《光明行》等,对这些乐曲改编的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乐曲的结构,从中借鉴了诸多的二胡演奏技法并移植到了钢琴中,以此极大地丰富的钢琴的音响表现语言。

改革开放以来,创作类作品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主流形式,这主要得益于多元文化的不断融合、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推动以国民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特别是由老、中、青三代作曲家形成的创作群体成为钢琴音乐创作的主力军。[3]在诸多的创作作品中,既有着以传统风格为主的继承发展,又有着对前卫作曲技法的应用,代表作品如刘敦南的《山林》(1979 年)、杜鸣心的《春之采》(1986 年)、黎英海的《夜曲-枫桥夜泊》(2006 年)等。这些作品既有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思考,又有着时代意义的精神表述。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改编类作品,还是创作类作品,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音乐标题性的特点,这说明了在钢琴中国化的进程中,保留了传统音乐的标题精神和创作理念。从宏观意义上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是对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发展,体现出的是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民族音乐审美和艺术思维模式;从微观意义上看,中国钢琴音乐中的标题性特征符合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品位,成为不同于西方钢琴文化的“中国化”艺术。

二、中国钢琴音乐的标题特征

(一)标题的画面性

在近百年的时间内,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已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逐渐融入了中国历史音乐的环境当中。[4]中国传统音乐向来具有“通感”的特征,所谓通感,指的是从一种感官知觉可以联想到其它感官知觉,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钢琴音乐虽然大部分创作于20 世纪以后,但是这种传统的审美意志却得到了充分地继承。即使我们没有倾听钢琴的音响,单凭对标题的理解也能够联想到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形成标题画面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静态的画面性。指的是钢琴曲的标题源于文学、绘画的标题,并从文字、色彩、造型的角度融汇于音符的流动之中。如杜小更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山居秋暝》,其标题就取自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而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也源于诗作中的文学形象,通过对诗作的通读,与钢琴音响表现建立联想关系,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浮现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画面;而汪立三创作的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其四个乐章分别来自画家的画作,即《冬花》、《森林的秋装》、《湖》、《涛声》,无论是观画,还是聆听钢琴音响,都会让人们实现视觉与听觉的通感。二是动态的画面性。指的是从钢琴标题中能够让人感受到律动的节奏和生活的真实,而在钢琴乐曲的创作过程中,这些动态因素成为音乐材料而被直接引用。如房芸九创作的《踩笙舞曲》、江定仙创作的《藏族舞曲》等,这些作品中的素材均采自少数民族的舞蹈,从标题中就可以联想到少数民族载歌载舞的画面。

(二)标题的文化性

中国钢琴音乐标题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传统性,通过对钢琴作品标题的透视,可知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追求,无论是在改编作品还是在创作作品中,都体现出了作曲家对文化传统的敬仰。如汪立三创作的《#F 商:书法和琴韵》以及张朝创作的《皮黄》,将中国传统的书法文化、古琴文化以及戏曲文化用钢琴进行表现,并直接以体裁作为钢琴作品的标题,以此明示作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这类钢琴作品的标题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向人们直接说明用钢琴可以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精神和特质;二是文化的传承性。文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最为明显的标题,人类从原始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过渡和嬗变,离不开文化发展的作用。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很多优秀的文化现象,如果没有传承则实现不了创新,更谈不上发展。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通过标题来呈现文化事项,实际上意味着对文化的传承。不难发现,很多中国钢琴作品的标题大多以民间文化作为表现的对象,如安鲁新的《山东民歌主题变奏曲》、周广仁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等,均是以地域性的民歌素材作为音乐材料,通过钢琴的表现手法使这些地域性的民歌得到了有效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这些民歌中的很多声乐元素也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演奏技法。由此可知,钢琴作品中的文化性标题实际上隐喻着对文化的传承。

(三)标题的民族性

钢琴在各种乐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也很有代表意义,很多作品自然而然有着不同的民族色彩与地方特征。[5]用钢琴表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习俗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一个主流方向。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深刻反映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的钢琴作品不断的涌现出来。[6]如石夫创作的第一、二、三《新疆组曲》,共由10 首不同风格的乐曲构成,分别展现了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等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夏良创作的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则表现了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情。从这些民族性标题的钢琴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无不体现着“民族化”旋律风格。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作曲家们善于从地域、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进行选材,并力图通过钢琴作品的标题表达出民族的情感,同时也为钢琴表现风格的扩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中国钢琴音乐的意境表达

中国钢琴音乐的标题性特征决定了在演奏过程中注重对意境的表达,无论是钢琴教育者还是演奏者,对音乐意境的表达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笔者通过自身的实践认为,要完美地做到钢琴音乐意境的表达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对音乐材料的分析

音乐材料又称为素材,是作曲家进行创作的基础,也是构成音乐的基本动机材料。在很多改编类作品中,作曲家会直接引用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材料作为素材。从演奏的角度看,对音乐材料的分析对准确的把握曲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具体分析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握音乐材料的背景。作曲家在引用音乐材料时,是基于一定表现目的的,即利用钢琴的多声性优势充分的展现主题的思想。以储望华改编的独奏曲《二泉映月》为例,作品以阿炳的同名二胡曲作为音乐材料,意在用钢琴去表现二胡的线性音响特点,突出对“悲情”意境的表现,所以钢琴演奏者应当从阿炳的生平出发去把握音乐材料的创作背景,才能够结合音乐材料的特点去表达意境;二是关注音乐材料的发展。钢琴音乐是利用钢琴自身的特点进行表现的,无论是改编作品还是创作作品,在音乐表现手法以及演奏技巧的运用都需要体现出钢琴的优势。所以在进行创作时,并不是完整的引入音乐材料,而是在原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如黎英海改编的《夕阳箫鼓》,其行板的主题采用的是古曲的原材料,小标题为“月上东山”,在这一意境的构成中并不只依赖于主旋律,而是通过钢琴左手声部的大跳音程起伏进行来表现出“暗流涌动、波澜壮阔”的意境效果。

(二)对演奏技巧的运用

在钢琴演奏中,任何一种演奏技巧都是为音乐表现而服务,一般音乐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概括,即形象和意境。从音乐音响的效果看,形象和意境并不是矛盾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演奏者通过对形象的表现而融入自己的情感理解,使形象在音响的呈现中转化为意象,并以此表达出意境,这说明演奏技巧在其中起着关键的基础作用。如王建中改编的钢琴独奏曲《彩云追月》,为了能够表现出“云”和“月”两种形象以及“缓缓而追”的意境,在乐曲的引子部分中采用了音阶式琶音、颤音等演奏技术,并通过高、低音区的层次性变化表现出了空间性的视觉感,在演奏时,要特别突出从低音区向高音区进行时由强渐弱的表现,实现音响上的视觉通感,对于音乐形象的逼真刻画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营造和谐的音响意境奠定基础。在张朝创作的独奏曲《皮黄》中,[原板]部分采用了京剧西皮唱腔的元素,通过颤音、跳音、连音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形象的表现出了戏曲的唱腔效果,在演奏时,需要注重顿、挫、连、断的音响表现,以此营造出一种“戏曲舞台”的意境效果。因此,对于任何一首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的弹奏,需要高度重视演奏技巧的表现作用,从演奏者的角度看,掌握演奏技巧的关键性就是与作品的形象和意境实现有机的契合,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从演奏技巧的角度去表达意境是演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基本要求。

(三)对创作理念的思考

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对创作理念的思考是诠释作品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很多现代作品,在音乐思想的表现更加的表现出深邃性,因此在意境的表达上也十分的深刻。如秦文琛创作的《晷》、曲佳琳创作的《境》、姚思源创作的《忆》等乐曲,均采用了现代作曲技法,并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衔接,单从乐曲标题的角度看,越是简单的标题在意境的表达上则难度更大。从演奏者的角度看,对这些乐曲的表现不同于有着明确音乐形象的改编类作品,而是需要从乐曲创作背景的角度理解作曲家的理念,而演奏者个人也需要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笔者认为,从创作理念的角度进行思考,演奏者首先要具有理论的修养,尤其是注重从文艺学、美学等相关人文学科理论中汲取营养,对理解现代乐曲的创作理念大有裨益,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对乐曲意境的表达。

(四)对情感表现的理解

钢琴演奏是一种抒情的艺术,在钢琴音乐体裁方面,标题音乐比无标题音乐更容易实现对情感的理解。这主要是因为标题音乐有着明确的音乐形象,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通过演奏技术的运用和情感的投入去表现作品,可以更为有效地体现出意境。如姜文子创作的《丰收的喜悦》、李娜创作的《喜新春》,均是表现人们喜悦的心情,在演奏时,演奏者也需要化身为乐曲中的人物角色而投入到音响的表现中,同时也需要通过音响的表现而影响自己的演奏情绪,做到“人器合一”。从这一点上看,作为演奏者应当在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和领悟各种情感的区别,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情感风格乐曲的演奏,对于乐曲标题意境的表达有着积极的意义。

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钢琴音乐是富于中华民族审美观念和精神特质的音乐,它虽然以钢琴这种“西化”的乐器作为呈现形式,但是在内容上、精神上、观念上则完全是中国化的。在中国钢琴音乐的意境表达方面,实际上与标题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作为演奏者,在弹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时,需要从标题性的角度出发,深刻的领会乐曲中的形象、情感、意境,这就是中国钢琴音乐的“演奏之道”。

猜你喜欢
音响乐曲意境
始乱
读者(2023年1期)2023-03-06 15:58:19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22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中华诗词(2018年2期)2018-06-26 08:47:34
诚实音响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幸福(2016年6期)2016-12-01 03:08:23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