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流域的非遗民歌及其活态传承

2021-11-26 02:09
非遗传承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富春江渔歌富阳

李 丽

富春江贯穿富阳全境,为两岸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资源。老百姓在这里种田、采茶、捕鱼、造纸等,在劳动中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脍炙人口的民歌。其中,“鸬鹚调”是最广为人知,也最为独特的体裁之一。头戴蓑笠的渔夫撑着船篙,驾着一叶扁舟从雾气氤氲的远处驶来。“喔嗬嗬嗬哇喔嗬嗬呜嗬嗬呜……”悠扬嘹亮的歌声响起,船上的鸬鹚仿佛听懂了号令,化身为训练有素的捕鱼高手,齐刷刷地跃入江中,眨眼之间便斩获了不少战利品。渔夫们用号子来指挥鸬鹚抓鱼,演唱时真假声结合,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传承价值

富春江两岸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最为出名的便数岩顶云雾茶与鲥鱼,过去均为朝廷贡物。富阳老百姓为了完贡而烦忧,甚至倾家荡产。当时,各式各样的民谣悄然流传开来,其中有不少社会题材的,比如《老长工》《小厂工》《寡妇歌》《童子痨》等,还有一些以反封建礼教、争取男女婚姻自由为题材的。解放战争时期,出现了很多歌颂解放军、游击队和妇女解放的民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现了很多描写革命胜利喜悦、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民歌。富阳的万市、常绿、东洲、洞桥、新登、银湖等地区都流传着众多的民歌,体裁、形式、曲调也非常多样。由于富阳民歌传承人大多文化教育水平不高,亦不会记谱,仅靠口传心授,保留下来的民歌资料极其有限。

1.富春江渔歌被列入非遗项目

2009 年,富春江渔歌(即鸬鹚调)作为钱塘江渔歌扩展名录,被列入杭州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3 年,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政协视点·我们圆桌会——传统民间艺术(音乐)传承和扶持”节目对富春江渔歌县区级传承人钱林法进行访谈。2016 年1 月,浙江省非遗项目“富春江渔歌”传承保护培训会在桐庐举行。这一系列活动,表现了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的热切关注。2018 年,笔者作为富阳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负责人之一,多次下乡调研,收集资料。富阳老一辈的群文工作者在20 世纪70 年代对民间歌曲进行过收集,共有100 多首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被收录于省市民歌集萃和《中国民歌集成·浙江卷》。2019 年,笔者通过走访富阳的民歌艺人、民歌收集者,抢救性地整理了40 首富阳民歌,同时也对多位在世的传承人,如章金岳、蒋章英、章宝祥、章荣校,进行了录音采访。2020 年12月2 日,笔者策划了“富阳本土民歌演唱会”,现场座无虚席,网上直播在线人数达10 万人次,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

2.富阳民歌的人文艺术价值

富阳民歌表现当地的神话传说,婚嫁礼俗,耕作劳动,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江南水乡生活的活化石、活标本。

富阳是著名的“土纸之乡”。纸农们常唱的民歌《朱三与刘二姐》2007 年入选浙江省非遗名录,表现了余杭的刘二姐跟苏州小伙朱三私奔的故事,按照发展顺序,分为“歌头”“怀春”“赠帕”“定情”“私奔”“审堂”“寻女”“惊变”和“歌尾”。这首长歌的广泛传唱,与纸农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造纸各道工序的劳动强度大,动作单调乏闷,为了解闷,他们在造纸时传唱歌谣,其音乐节奏与劳动节拍吻合,形成七字成句、四句成节的格调。这首长歌的艺术创造十分成功,各种铺陈、比兴、夸张既充满感人色彩,又不失生活气息。

富阳民间与戏曲唱腔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很多戏曲的唱腔就吸收了当地民歌的旋律。越剧徐派唱腔创始人徐玉兰是富阳新登人。富阳越剧团发展到现在,创演了很多本地戏曲,如《山水黄公望》《海峡情缘》《富春令》《金殿拒婚》等,很多旋律都取自当地民歌。有些现代歌曲,也融合了富阳民歌的元素,巧妙地吸收了富阳方 言,如《龙门情》《洞桥好风光》《安顶茶歌》《东梓关》等作品。

3.富阳民歌鲜明的艺术特点

富春江流域的非遗民歌主要分为山歌、田歌、放牛歌、渔歌、小调等,用词入俗,乡音浓重,内容多,题材广,旋律热情高亢,节奏自由舒展,与劳作时的节奏相和。由于劳动人民分布的环境不一样,所以每种体裁的旋律也各有特色。

3.1 分布地区与旋律特点

山歌,如《肚皮饥》《送饭歌》等,分布在高山地区。歌词质朴通俗,曲调悠扬高昂,节奏不受限制,兴致所至,引吭高歌,有较多装饰音。田歌,如《十里亭》等,分布在平原地区(场口、新登、青云、大源等)。歌词具有乡土气息,曲调优美自然,节奏与种田、耕田的劳作动作一致。放牛歌,如《放牛调》等,分布在丘陵地区。风格活泼、欢快,曲调流畅、热情,具有活力。渔歌,如《夏季抲甲鱼调》《春季赶鱼调》《吐蛋调》《春秋抲水草鱼调》《冬季抲鱼调》等,分布在湖泊地区。歌词短小精悍,多为衬词,根据季节所捕鱼的种类,选择渔歌曲调,旋律起伏很大,节奏变化多,但有规律性,与摇船动作一致,有一定的即兴成分。小调,如《摘黄瓜》《活望郎》《死望郎》《十月怀胎》《表哥想妹不落空》等,分布在全县(以富阳、新登两镇最多),歌词细腻、生活化,情感大胆、直白,乐句对称,结构完整,节奏平稳,清新流畅,悠扬动人。

3.2 调式特点与长短分句

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一般以角调式、羽调式和徵调式为主。角调式民歌在全国比较少见,但在富阳很常见,其音列分为三音、四音、五音、六音,共同音是主音mi 到so 的小三度,而没有五度音si。如《小三妹》,由于mi 到so是小三度,所以这样的调式听上去秀丽、柔和、抒情、优美。羽调式在场口和新登一带比较多,大多是山歌、田歌,曲调高昂、奔放,节奏较为自由,因为这些歌曲大都是在山间劳动时抒发情感即兴歌唱的,歌曲音域较为宽广,比如《十里亭》。还有常见的徵调式民歌,如《表哥想妹不落空》直抒胸臆,质朴深情,表达了阿哥盼着迎娶心上人的急切心情。这首歌曲的旋律长短句结合,第一、二乐句为四小节一句的长乐句,旋律比较平缓亲切,第三、四句出现两小节的短句,表现了心情的起伏和语气的变化。尤其是“乖乖”和“亲亲”,这样的昵称在歌曲中出现非常俏皮,也使得演唱中有一些小的跳跃,增加歌曲情调。徵调式歌曲的骨干音,听上去明亮、流畅。爱情是老百姓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富阳山美水美歌也美,从一曲曲浪漫细腻的歌声中,演绎出一幕幕美好的爱情故事,歌咏出爱情的甜美和自由的婚姻观。

3.3 唱词结构与方言发音

富阳方言属于吴语临(安)绍(兴)小片。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的歌词主要使用带有地方色彩的方言且多运用衬词。比如富春江渔歌的歌词,多为指挥鸬鹚的指令,如“沿开去围网过抲落”“摆转来为网去抲”“扭转去(哇)”“抲落来”等,中间穿插大量语气词,如“哦嗬嗬嗬哇”“唉嗨嗨嗨嗨”“呜嗬嗬嗬嗬”等,仿佛是渔夫与鸟类之间沟通的特殊语言。又如《小小长工》,有很多方言的俏皮话,“小弟打水会起早,一见打到表姐住锅灶,姐姐格头格脑一把倒,小弟力气省多少”。这些方言使得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更有乡土味和生活气息,语气强烈,句式活泼。

3.4 风格特点与交叉影响

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与当地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的劳作和生活都是围绕着他们的母亲河富春江。如《冬季抲鱼》,跟北方地区粗犷的劳动号子完全不一样,它在渔民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诞生,伴着渔民日复一日的捕捞口口相传,是富春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延绵数百年。从歌中大量的衬词看来,它是比较典型的号子,但是旋律优美,节奏丰富。

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如放牛歌、渔歌,大量衬词近似于号子,但是它们的旋律高亢、悠扬,节奏也有很多变化,体现了山歌的特色,表现劳动者雄浑的生命力。常绿的《文香袋》原是山歌,但因是在作坊造纸时所唱,与龙羊山歌不同(如《肚皮饥》)。相比较而言,前者近似于小调,后者则更为热情奔放。

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的曲风婉约,显得朝气蓬勃。《文香袋》是纸农们在漫漫长夜中枯燥劳作时哼唱的,曲调委婉流畅,旋律线很少大跳,比较平稳,角调式的旋律,长音大部分落在角音上。而《肚皮饥》则活泼得多,唱的是肚子饿时的抱怨,运用了很多“哎嗨嗨咿”的衬词,听上去有点类似西方花腔的唱法,但听不出来苦涩、凄凉,颇有几分幽默和自嘲。

二、活态传承

改革开放以来,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的生存状况与之前大不相同。受多元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人们的文化观念与文化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地民歌很难在青年人中占有一席之地。富阳首要的任务是要把民歌收集保护起来,不仅要进行收集手抄本、记录口头传唱旋律、录制传承人音频等静态保护,还要融入当前多样的文化生活,打破传统,与时俱进,将民歌元素融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建立活态传承体系。

1.融入富阳专业音乐创演

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的养分滋养着音乐家和职业艺人,今天它仍然是作曲家不可缺少的养料。比如国家艺术基金2019 年资助项目原创大型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其中的笛子协奏曲《云水境》就是以富春江著名景致“白鹭源”为题材,将壮丽的《富春山居图》呈现在听众眼前。

富春江流域的非遗民歌尽管“年事已高”,饱经风霜,但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随着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作曲家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现代作曲家把目光投向民歌的改编和创作,很多作品以其浓郁的民族韵味而深受欢迎。

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它与乡情民情、教育礼仪、社会形态、生产发展,以及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息息相关,所表达的文化精神,直接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劳作的态度。这些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存在于民歌中,成为人们面对艰难困苦时顽强乐观的生活精神和动力。

2.引入校本课堂教育

目前,富阳市已成立富春江“鸬鹚调”传习体验基地,进一步加强对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富阳还有很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小调、田歌、山歌,需要人们去关注和欣赏。我们非常有必要在课堂上加入地方民间歌曲的学习,将这些失落的珍珠一颗颗都找回来,重新串成链子,让这份属于家乡的人文记忆流传下去,将“个人记忆”转化为“集体记忆”。比如将活泼的《放牛调》结合舞蹈在幼儿园教唱,将《送饭歌》结合唐诗吟诵和戏剧小故事在小学传唱,音乐课上教唱和欣赏若干当地民歌等,让少年儿童从小对民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创新表演传播形式

传统的民歌表演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们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来建立民歌与现代观众的亲密接触。首先,保留其精华元素——核心旋律和民族特点,鼓励作曲家或群文工作者以富阳各地的民歌为素材,改编谱写优美的新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比如将原先散乱的旋律编成结构规整的歌曲,或在此基础上加入和声声部,变为小组唱或者二重唱、三重唱,演唱形式更丰富,演唱表达更大胆。可以将成品在村镇文化礼堂等基层进行表演,在各类文艺演出中推广、传唱。其次,将云端技术与传统音乐融合,从音乐听觉、视觉、创作等多个维度,润物细无声地进入人们的内心。比如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集合人才,谱写优美的现代富春江流域非遗民歌,以此来扩大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的空间,激发群众传承保护的热情,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活态传承。

4.文化与旅游相结合

民歌的保护传承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在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不断注入新内容、新活力。文化是旅游最好的资源,旅游是文化最大的市场,富阳应该利用好地理环境和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将民歌的表演融入旅游文化项目,形成山水文化游览区,让国内外游客参观、学习、欣赏、体验,更近距离地感受这些非遗的魅力,并使之成为一项休闲旅游的常态项目。另外,以新技术为依托,用新音乐、跨媒体视野、中西合璧的方式邀请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共同参与、聆赏,共同享受3D 视听全息投影、跨媒体视野融合富春江旅游胜地的新鲜体验,提升民歌的吸引力、影响力,并最终达到文化、旅游两者发展的双赢局面。

富春江民歌是富春江山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声的画卷,是值得回味的富阳乡愁。它深刻、生动地反映了富阳的历史与地理语境,是富阳人文精神的活化石,是新时代音乐创作的活标本。作为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传承这一宝贵艺术遗产,结合新时代与新思路,运用新手段进行创造性转化。

猜你喜欢
富春江渔歌富阳
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 培“新五常”美德 育“新三好”学子
杭州市富阳区渌渚镇中心小学 做“孝善”德育 办“温暖”学校
富阳:全省首座智慧健康主题公园投用
跟我说两句
洞庭渔歌: 在八百里洞庭湖上 放声高歌
吕铮铮美术作品
富春江的绿
沁人的绿,醉人的美
天籁之音海边来
磁过滤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