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来顺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内容提要:《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显示了21世纪联合国主导的社会、环境和经济领域最雄心勃勃的努力。因其覆盖面广、适用性强,故成为各国政府和各专业领域竞相研究和应对的对象,文化遗产和博物馆领域也不例外。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对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的阐释中,呼吁博物馆和博物馆从业者充分认识博物馆之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价值,并积极参与到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存在广泛的内在和外在关联性,通过引领社会方向、支持其他领域和变革博物馆自身,博物馆可以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这也是博物馆成功实现社会重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将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疫情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2021年如约而至。正如许多人注意到的,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以下简称“国际博协”)设立“国际博物馆日”的初衷,不仅是博物馆业界为自己设立的一个节日,更是为了搭建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社会公众得以更加关注、了解、支持和参与博物馆事务,而博物馆也通过这个渠道比较集中地了解社会和民众对博物馆的期望和需求,以便对自身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作出调试。从1992年开始,国际博协都为当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确定一个主题,这些主题恰恰是博物馆和社会共同关注并希望双方共同努力面对的议题。
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Re⁃cover and Reimagine)。其中“恢复”和“重塑”两个词汇的使用颇为引人关注:恢复,相对容易理解,主要指要努力使新冠疫情给博物馆造成的开放、服务、财政和心理上的深刻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毕竟世界上绝大多数博物馆仍处于关闭状态,财政预算大幅压缩,展览教育活动急剧减少;重塑,则寓意更为深远,既包括博物馆在疫情前已有形象的重塑,也包括博物馆对未来的重新构想和再出发。在“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阐释中,国际博协呼吁“要大力重申博物馆对于建设一个可持续未来的关键价值”“重塑博物馆事业在我们社会中的角色,实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绝非偶然的是,主题阐释连续提到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还具体指向了博物馆要致力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可见博物馆领域对此议题的特别关切。那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什么以及如何与博物馆发生关联,而博物馆正在以及将要如何融入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指的是一种平衡状态,即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相处,涉及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综合考量。通常人们会将社会、环境和经济作为可持续性的三个维度或三个支柱。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指的则是人们的一系列重点行为,以帮助可持续性的最终达成。
追溯到1987年,当时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UN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又称“布伦特兰委员会”)在报告中提出了受到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符合目前发展水平的发展,同时不损害其未来自身需要的能力”[2]。从此以后,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各国政治家、各行业从业者和规划者反复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进入21世纪之后,联合国在全球发展方面推动了两项重大进程,一项是千年发展目标,另一项就是当前提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后者是前者在逻辑上的延续和范围上的扩展。
在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U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上,全球193个国家的领导人就2015年之后二十年世界的发展达成了广泛共识,一致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下简称“《2030年议程》”)[3],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4]。该议程和目标于2016年生效,将持续到2030年,邀请所有领域、所有国家的参与合作,共同追求一个有可持续未来的世界。
“可持续发展目标”包括17项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目标”主要表述某一领域要达成的宏观的总体目标或发展方向,“具体目标”则是在该领域某一方面要达成的相对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和具体目标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勾勒出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雄心勃勃的变革愿景。有研究者归纳了“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设计理念上的五大特征:一是“全面覆盖”,强调综合考虑和全面涵盖经济、社会、环境三大发展领域;二是“普遍适用”,适用于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同时也考虑到各国的不同情况和发展水平;三是“维度拓展”,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的认知上升至“5P”,即人类(People)、地球(Planet)、繁荣(Prosperity)、和平(Peace)和伙伴关系(Part⁃nership);四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中心,不让任何人掉队,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五是“强化执行”,以强有力的执行手段保障实现这些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套均衡全面、不可分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目标与具体目标之间相互紧密关联,有些目标和具体目标同时关联不同领域,可以从不同维度、不同主题组合[5]。中国高度认可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理念目标,并结合我国国情体现在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推动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并以直接对接、紧密关联、相互呼应等形式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不同程度的对接和关联[6]。2020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不但在时间上横跨了2030年这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节点,而且具有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就是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以及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等,都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关联。
可持续发展关乎全人类共同应对来自社会和环境的挑战,所以其议程和目标的提出也不仅针对各国政府,而且涉及所有领域。在博物馆相关领域,集中关注可持续发展已有十五年左右的历史。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通过的《关于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Museums and Collections,Their Diversity and Their Role in Society,以下简称“UNESCO《2015博物馆建议书》”)提出,保存、研究和传播物质和非物质、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对全社会、对各国人民文化间的对话、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以及文化间对话、学习、讨论和培训的场所,在教育(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价值的认识,提高全体公民维护和宣传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责任感。博物馆还通过文化和创意产业、旅游业等促进经济发展。要求各国关注博物馆在促进终身学习和社会和谐、发展创意产业和旅游经济等方面,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合作伙伴[7]。联合国批准《2030年议程》后,教科文组织积极跟进,在2018年出台的《致力于2030年议程的文化》(Culture for the 2030 AGENDA)中指出,《2030年议程》的通过标志着一项重大发展格局的转折点,它具有普遍性、包容性和变革性,预示着从愿望到行动的转变。文化与《2030年议程》的相关性至关重要,不考虑文化,任何发展都是不可持续的。《2030年议程》开辟了新的途径,将文化纳入社会和经济包容、环境可持续性政策,并为所有国家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人类将利用文化的力量来设想和塑造一个更具包容性、公正和公平的世界。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和横向工具,对于实现这一变革性愿景至关重要[8]。
可持续发展、职业道德准则、打击文化遗产非法转移、博物馆专业能力建设相并列,成为国际博协近十年最优先发展的四大领域。2018年8月,国际博协执行委员会成立了关于博物馆与可持续性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Sustainability,WGS,以下简称“可持续性工作组”),呼吁博物馆承担更多的社会和环境责任,以应对时代日益严峻的挑战,研究国际博协框架内乃至整个博物馆领域与可持续性相关的问题。国际博协认为,可持续性是渗透到博物馆所有层面的,要使其成为博物馆的思维方式和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反复评估的基础上,国际博协确认联合国《2030年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国际博协制定相关政策最适合的框架,尤其是“不让任何人掉队!”(leave no-one behind)这样的伦理,必将在所有博物馆及其从业人员中引起共鸣。2019年9月,时任国际博协主席苏埃·阿克索伊(Suay Aksoy)代表国际博协执委会指出:“我赞同可持续性工作组的紧急呼吁,要将国际博协的核心活动与《2030年议程》保持一致,整个博物馆领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17项目标整合,要采取大胆行动,参与解决人类造成的生态和社会危机。作为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管理者,博物馆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作为值得信赖的知识来源,博物馆具有独特的地位,能够使我们的社区参与并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尊重地球未来所依赖的所有生物和地球系统。通过接受《2030年议程》和促进跨部门伙伴关系,国际博协可以在实现可持续未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9]
2019年9月,国际博协第34次全体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大会通过的第1号决议就是《关于执行可持续性和2030年议程:改变我们的世界的决议》(On Sustainabil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Agenda 2030,Transforming our World)。在全部有效选票中,除83票因技术问题未成功投票外,包括中国在内的433票赞成该决议,占总票数的76.8%,只有26票反对和19票弃权,远远超出其他所有决议的赞成票。该决议表达了对目前人类关于地球过度需求的极大关注,由于这种需求的不可持续性,使地球本身及所有地球居民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和社会危机,并且这些危机仍在加剧;提示人们认识到联合国成员国一致同意执行《2030年议程》的事实,重申博物馆作为值得信赖的知识来源、社区参与的宝贵资源以及共同想象、设计和创造所有人可持续未来的理想定位[10]。决议建议国际博协的所有机构应认识到所有博物馆都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合作伙伴关系以及运行管理,在塑造可持续的未来方面发挥作用;支持国际博协可持续性工作组的紧急呼吁,要求博物馆通过重新思考和重塑其价值观、使命和战略来加以回应;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利用《2030年议程》作为指导框架,将可持续性纳入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的工作行为和教育规划中。决议最后建议,通过博物馆自身、观众和所在社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减轻包括碳排放在内的环境影响。
从UNESCO《2015博物馆建议书》到国际博协可持续性工作组的工作,到教科文组织出台《致力于2030年议程的文化》,再到2019年国际博协京都大会的相关决议,这一切都证明:可持续发展是博物馆构想和重塑其社会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对博物馆在可持续发展中体现关键性价值的呼吁,是国际博物馆社会上述努力的延续和发展。
分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项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可见,这是一系列迄今为止最雄心勃勃的全球性社会、环境发展目标。它们对于任何个人、组织和部门也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是可以利用各自专业、技能和特色资源合作追求的共同目标。博物馆应该也可以为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可以说,如果没有博物馆的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残缺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尚未形成或尚未被世人熟知之前,博物馆领域已开始注意到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环境的可持续性领域。与广泛的社会认知相同步,博物馆界意识到,当今的绝大多数看似属于自然科学的问题,其实是与突出的社会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博物馆有责任也有能力在可持续环境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城市化对环境的现实挑战为例,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近年来这一进程不仅在继续,而且步伐还在不断加快,大型甚至特大型都市群数量有增无减。今天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生物多样性等可持续环境问题摆在城市人面前,并且已不是遥远的、抽象的问题,而是当下的、具体的问题,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博物馆可以发挥的作用之一,就是鼓励全社会把看似属于自然科学的问题与突出的社会问题联系在一起。在实践中,自然科学博物馆以其学科专长直接鉴别、研究和诠释自然界生物的变异和演化过程,通过将过去采集标本的地点与今天看到的景象加以比较观察,帮助人们了解环境变化在不断加剧的事实。在提供直接证据的同时,博物馆还提示人们直面这样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及其子孙后代的福祉还有保证吗?同时,许多青少年关于自然界的最天真的记忆是博物馆留给他们的,博物馆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学习场所之一,博物馆在与观众分享收藏和相关知识时,还努力帮助他们理解过去,并为了可持续的未来而吸取今天的教训。不少博物馆将自身变成当代人反思环境问题的舞台。博物馆中的城市历史渊源通常离不开其优越的自然资源(如河流、港湾)和生物多样性所提供的宜居环境,博物馆帮助人们从大自然的变迁中吸取教训,使城市的未来环境更可持续,为子孙后代保留赖以生存的资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建设和运行中主动自我调整,努力减少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希望自身不但是可持续环境的倡导者,更是环境保护的范例[11]。诚然,博物馆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上述认识和努力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这个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难得机遇。
毫无疑问,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博物馆。博物馆是保护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最重要的机构,博物馆的行为可以影响许多人,既可以提升公众的文化参与程度,还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而参与,甚至发起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博物馆也需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支撑。在公众对博物馆社会角色的预期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很多博物馆希望为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究竟该如何做,思路尚不十分清晰;各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其他领域之间在可持续性方面的沟通尚缺少共同的语言,在理解上也存在偏差;博物馆领域自身制定的相关策略、行动规划似乎也缺乏针对性,打一枪换一地,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无论是作为关键的实践者,还是辐射力、影响力和驱动力的提供者,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性以及在实现这些目标中的贡献,都是普遍存在甚至清晰可见的。分析发现,“可持续发展目标”17项目标及169项具体目标中,有16项目标及十多项具体目标可以让博物馆找到采取行动的坐标。有研究者将其总结为七个方面:(1)无论是在博物馆内还是在更广泛范围内保护和捍卫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2)通过提供和支持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目标;(3)让博物馆可以覆盖的所有人共同参与文化;(4)支持可持续的文化和遗产旅游业发展;(5)支持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科学研究;(6)通过直接领导、管理和业务工作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7)在博物馆外部联系中直接发挥领导力或通过协作和建立伙伴关系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12]。例如,对应具体目标11.4的“保护和捍卫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博物馆馆长、保管人员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支持;对应具体目标4.7、12.8、13.3、16.7和16.10的“提供学习机会”,博物馆馆长、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提供支持;对应具体目标1.4、5.1、10.2和11.7的“提高全民文化参与度”,博物馆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提供支持,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服务;对应具体目标8.9的“支持可持续旅游”,博物馆的营销团队、财务和商业团队(通过销售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本地产品)可以提供支持;对应目标5、6、7、8、9、10、12、13、14和16的“内部治理、管理和运行”,博物馆所有工作人员都可以提供支持。
立足于博物馆的基本属性和专业优势,博物馆在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可以采取三类主要行动,即引导社会方向、支持其他领域和变革博物馆自身[13]。第一类行动主要集中在社会层面,唤醒并引导所有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实现对可持续性的态度从漠不关心到好奇观望再到自觉意识的转变;第二类行动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所在社区层面,博物馆可以实现从在地性关注者到作为公众讨论平台再到可持续性大使的角色转变;第三类行动主要集中在博物馆自身层面,在实现其功能的所有行为中,尤其是在馆舍建设、运行管理、公众服务等方面,博物馆要始终秉持绿色低碳、平等包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采取具体行动,让自己成为可持续环境的示范。例如,博物馆禁烟(对应具体目标3.5),鼓励观众使用公共交通(对应具体目标3.6),反对性别歧视(对应具体目标5.1),使用环境友好型清洁材料(对应具体目标6.3),使用可再生能源(对应具体目标7.2),开放并打造绿色公共空间(对应具体目标11.7),等等[14]。博物馆主动采取的上述行动,向社会展现了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责任担当。
博物馆融入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来自四个方面的支撑,即从业者、组织和运行、收藏和大众传播、伙伴关系与合作;需要博物馆决策者、运行主体与每位员工达成广泛共识。人是一切组织的核心,为了实现变革,博物馆员工需要参与并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做到这一点,博物馆要通过教育、培训并赋予员工权利,在管理层的领导和支持下,在明确的行动计划范围内采取行动。在组织与运行方面,为了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吸引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最佳案例的推广和引导是必要的,这意味着要审视和重塑博物馆的政策,并重新致力于社会包容、无障碍政策和减少碳排放,博物馆之间要交流在能源和废物处理方面的最佳做法。在收藏和大众传播方面,博物馆应在严格的环保框架内管理藏品。在展览及其他公共活动和信息传播方面,博物馆应提高公众对《2030年议程》的认识,激活公众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在伙伴关系与合作方面,博物馆及其从业人员应推广最佳做法,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和发挥其他领域的专长特长。
在“重塑”未来博物馆的愿望驱动下,国际博协在对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阐释时,“邀请各博物馆、博物馆专业人员和社区,来创造、构想和分享,在创造价值(或共同创造价值)中的新实践、文化机构新的业务运行模式以及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15],广泛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因为这是博物馆成功重塑的重要方向之一。
(致谢:在本文写作过程中,2019年11月27日“国际博协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线上研讨会”多位与会者的发言对作者启发颇多,文中未能一一列出;上海大学文学院讲师、国际博物馆协会可持续性工作组成员王思怡女士对此文亦作出了贡献,谨表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