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因长期在各地做官,见不到自己的弟弟,于是在一年中秋节写下了千古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1],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3],又恐琼楼玉宇[4],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5],何似[6]在人间。
转朱阁[7],低绮户[8],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
【必背注释】
[1]达旦:到早晨。
[2]子由:指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字子由。
[3]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4]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5]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6]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7]朱阁:朱红的楼阁。
[8]绮(q ǐ)户:彩绘雕花的门。
[9]婵娟:指月亮。
【必背翻译】
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我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大醉一场,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几时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动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亮。
苏轼漂泊的官场生涯还在继续。密州之后,他相继在徐州和湖州担任知州。也就是在此时,苏轼的人生迎来了巨大的转折。
苏轼过去写了很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诗,改革派一直怀恨在心,想借机除掉苏轼。于是,他们编排了罪名,陷害苏轼,这也就是著名的
乌台诗案!
从乌台诗案开始,苏轼的人生跌入了谷底。他经历起起落落,先后被贬到黄州、英州、惠州、琼州。在被贬期间,他曾写道: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节选自《西湖·世事一场大梦》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应该是:世事无常,活着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