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康燕 杨春艳
摘要:目的:观察外用敷贴疗法对虚寒型痛经的效果。方法:通过量表筛查44例虚寒型痛经样本,随机分组,通过穴位敷贴,观察治疗痛经的效果。结果:治愈35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结论:元气贴穴位敷贴对于虚寒型痛经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关键词:穴位 敷贴 痛经
生理期是每一个女性都必须经历的,但近一半的女性在生理期出现痛经的情况,严重的痛经使得她们无法睡觉,无法工作,甚至无法正常吃饭,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因此,解决女性生理期痛经的原因就显得尤其重要。
痛经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或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现代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的痛经[1]。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仁,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通过“八纲辨证”即阴阳、寒热、虚实、表里,可将痛经的分为: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气血虚弱和肾气亏损五种情况,通过自拟《虚寒型痛经筛查量表》将寒凝血瘀、气血虚弱和肾气亏损划归为虚寒型痛经,通过在小腹部位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敷贴,达到治疗虚寒型痛经的目的。
元气贴来源于民间验方元气包,由64味中药组成,具有补益元气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虚寒型体质,通过穴位敷贴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的作用,从而减轻痛经。实验通过原方组和精方组对比,原方组即由64味中药组成,精方组从元气包原方中筛选10味中药组成,将中药按比例配置,制作成膏贴。
1.受试者资料
1.1一般资料
44例受试者均为未婚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为18-34岁,通过自拟量表《虚寒型痛经筛查量表》,将患者分为原方组和精方组。原方组23例,年龄19岁-34岁,平均年龄23.4岁;病程1年-19年,平均4.8年。精方组21例,年龄18岁-23岁,平均年龄21.7岁;病程1年-7年,平均3.9年。两组样本在年龄、发病时长、疼痛程度等方面对比,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
1.2.样本筛查标准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依照《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虚寒型痛经筛查量表》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期(1周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手足不温畏寒,腰部和小腹部位凉或得热痛减,月经后期,经量少为主症的未婚女性且无器质性病变[2]。
2.实验方法
2.1原方组采用元气包原方,由64味中药组成,通过长期实践,对虚寒型问题有较好的效果。将中药原药制作成发热膏贴,发热时间在10小时左右,在小腹处敷贴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每日一贴,敷贴3-4个月经周期。
2.2精方组从元气包原方筛选10味中药,专门针虚寒型痛经,制作成发热膏贴,发热时间在10小时左右,在小腹处敷贴神阙穴、气海穴、关元穴,每日一贴,敷贴3-4个月经周期。
3.效果观察
3.1效果标准根据《中醫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痛经”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按要求敷贴后疼痛小时,停止敷贴两个月经周期未复发显效疼痛。显效:按要求敷贴后痛经明显减轻,手、足、小腹、腰部温度改善。有效:疼痛减轻或手、足、小腹、腰部温度改善,仍间断发作,能坚持正常生活、工作。无效:腹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无改善。
3.1敷贴效果
原方组23例,治愈18例,占78.26%;显效3例,占13.04%;有效1例,占4.35%;无效1例,占4.35%。精方组21例,治愈17例,占80.95%;显效2例,占9.52%;有效1例,占4.76%;无效1例,占4.76%。结果显示,有效率占95%,精方组治愈效果略高于原方组。
4.病例介绍
〔例1〕刘XX,女,33岁,未婚,月经初潮开始痛经至今19年,初期三年经量多,经期6天,25岁以后经量少,经期4-5天,行经前三天疼痛尤甚,脸色蜡黄,出冷汗,伴手足不温,腰腹寒凉。从2020年9月开始用元气贴原方组敷贴,使用第一个月经周期后,仅行经第一天有些痛,可忍受,能正常工作。使用四个月经周期后,疼痛消失,随访十个月未复发。
〔例2〕阿X,女,19岁,藏族,在校大学生,未婚,痛经两年余,经期5天,行经首日小腹痛甚,经量正常。从2020年11月开始用元气贴原方组敷贴,两个月经周期后,疼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当今,受社会各种舆论影响和不良价值观的引导,年轻女性或饮食多生冷,或衣着轻薄,加之作息不规律,导致寒湿客于胞宫,造成寒凝血瘀,气血运行不畅,祖国医学认为,“不通则痛”。或盲目“减肥”,素体不足,行经后身体羸弱,胞脉失养,致气血亏虚,“不荣则痛”。治疗的关键均在于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理气止痛。
神阙穴可以培元固本,治疗月经不调;气海穴为人身生气之海,且能主一身之气疾,可治疗妇人疾患,散寒化瘀,调理虚症;关元穴可温阳散寒通胞脉,治疗闭经,不孕,虚劳。三穴共用直达胞宫,具有补益元气、祛除寒湿、温经止痛的效果。
选用附子、肉桂温经散寒,温补阳气,促进血液循环;当归补血活血;小茴香、艾叶行气,祛寒止痛,能暖丹田,除下焦寒湿,适用于寒邪内盛之腹痛[3]。借助于热量加速药力渗透,改善气血循环,达到通经止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菊.温经止痛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观察.《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05月
[2]刘亚平;丛惠芳;胡梅林;沈妍姝等,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7年01月
[3]侯广云;郭宪清;曹玲;李洪娟等.针刺配合中药外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针灸临床杂志》,2011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