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进
摘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征,通过专业的研究与调查,精准找出该专业内优化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有效措施,如实践与理论相融合、加强校企合作、设置互动教学模式等,从而改善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引言:在时代快速发展的当下,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已逐渐凸显,在开展此类专业的教学时,广大教师应借助理论的革新与信息技术的改善探索出新型教授方法,即利用合适的实践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工业设计能力,促进对工业设计知识的灵活运用,为该专业学生的未来就业提供技能支撑。
1 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特征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其主要设计内容涵盖了多种学科,且各类知识带有交叉影响作用,该类专业主要解决了产品与人群间的关系问题,其更加强调知识的横向发展。广大高校学生在开展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时,不仅要了解与掌握多种工科知识,还要扩展自身的知识涉猎范围,增加心理学、营销学与市场学等专业知识。当前我国现有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仍更加看重基础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教授,沒能将实践能力与实际设计水平放置到该类专业的重点位置,影响了该类教育的教授效果。部分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其实践与理论知识存有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削弱其实践设计水平,因而在目前教育课程革新的影响下,工业设计专业应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教授道路,利用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工业设计教育内容,促进其工业设计的综合素养。
2 工业设计专业中优化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2.1 实践与理论相融合
在学习工业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各高校对其内部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该专业学生要拥有较强的工业设计素养。基于工业设计专业带有较强的实践性,该专业教师在实际教授期间不仅要适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还要运用合理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相融合,在教学期间将工业设计实践当作教授的主要内容,利用该类课程形态的灵活性改善学生的课堂状态,使其在工业设计课堂中拥有极强的创造力、积极性[1]。同时,教师在日常授课期间,还需借用相关网络技术为工业设计教材中的各项理论提供必要的实践案例,在强化工业设计知识点实践性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动手能力,使其对工业设计生出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工业设计课堂内拥有一定的灵感,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2 加强校企合作
学生在进入高校以后,其学习到的知识以理论居多,而在此后的工作生涯中大多依赖工作实践,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在学习该项设计知识时需与其对应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对该类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因而为促进学生就业,各高校在发展工业设计专业时可与其附近的企业进行紧密合作。
一方面,通过企业与各高校的联合培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准将会获得较大提升,在企业内部的学习实践中,学生可将此前了解到的理论知识精准转化成对应的实践能力,有效改进课堂教学的缺陷。在参与企业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还能适时开阔眼界,全面提升其项目设计水准,不断累积工业设计项目的实践经验,从而彻底丰富其实践设计水平。
另一方面,企业在接受各高校学生时,其也会了解与掌握当前学生与教师的工业设计理念,及时补充多种与该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其在开展具体的工业设计项目时拥有更多的创意灵感与潮流资讯等,全面改善企业内部的创新能力,为其发展带去更多活力。此外,良好的校企合作还能及时缩减学生的上岗培训时间,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就了解工业设计专业真正的工作模式,提升其在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2.3 设置互动教学模式
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各项知识带有极强的想象力、创造性,在学习该类知识的过程中,若教师更重视理论的教授或严格依照教材内容,较难将该项课程的实质展现出来,也难以完成相关部门为该专业制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授工业设计类知识时,教师应将课程教授的重点放置到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将学生整体的创造热情激发与调动出来。具体来看,在正式授课前,教师需明确教学目标,将教材内的知识点对实践能力相融合,利用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来完成对基础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指导[2]。在实际教授期间,教师可借用网络信息技术将较合适的设计方案放置到学生面前,并组织学生完成该方案的讨论工作,学生需借助自身此前的理解与学习经验来体会该项设计思路,在提升其设计兴趣的同时,为其此后的设计方向提供了专业指导。此外,在开展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适当的引导作用,即在指导学生的工业设计时要充满耐心,及时改善学生的设计观念,利用多种手段挖掘其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全面增强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
总结:综上所述,在教授工业设计专业期间,高校教师应精准把控该类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借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有效改善学生的工业设计水准,为其在此后的就业与日常工作提供适宜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喜银,王泽河,王会强.工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跨学科教学探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12):69-72+105.
[2]林国枝.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0,34(0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