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垂花门是羌族传统文化和汉族传统文化交融的重要表现,其展现出的因地制宜的淳朴之美、技艺精湛的细节之美和与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融合之美,都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本文将就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含有垂花门建筑的主要分布范围、羌民居中垂花门的装饰纹样和羌民居垂花门的艺术特征进行研究,对于传承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垂花门装饰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垂花门;纹样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古曰“邛笼”“碉房”或“阪屋”,是多以石与黄泥做主料、木材为辅料构筑的矮碉楼型建筑。羌族传统民居多为三层构建,一楼为架空式畜养层,二楼供人居活动,三楼作为晒台、罩楼等多功能形式为一体。但羌族民居自由性强,且羌族本身就是一个多包容外族文化以吸收于自身民族文化之中的民族,所以羌族传统民居多样性、自由性、实用性强。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垂花门亦是较为常见,但垂花门是汉民族传统建筑中重要的门的形制,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和空间过渡的特征,是宅院主人审美和地位的象征。而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垂花门仅是对于汉民族垂花门的外形仿制而来,并无过多文化内涵,仅是作为装饰用。本文将对于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垂花门的装饰纹样进行艺术特征分析。
一、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含有垂花门的建筑的主要分布范围
羌族为泛神信仰民族,建筑内外空间充满了神,如屋顶放置的白石神,如屋内供奉的角角神,又如门墙上的石敢当,都标志着羌族文化的多姿多彩和海纳百川的包容力。而汉文化对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影响最深的就是大门了,羌寨中或有行至汉族地区的工匠或商人,便会将汉族建筑中新奇的式样带回羌寨中,故而羌族民居建筑中的垂花门在一些地方,无论是外形,或是组件和纹样,都与汉族建筑中的垂花门无异。然而羌族建筑运用垂花门较多的地区仍然集中在汶川、理县及岷江下游河谷一带距离汉族聚居地较近的一些羌寨中,这一带的羌寨中或有财力稍微雄厚一些的人家便会仿制汉族垂花门的建法修建大门。出汉文化影响原因之外,羌族多聚居在高海拔的高山地区,对于建筑的密封性能有着较高需求,而汉形制的垂花门密封性差、更易受潮,相较于茂县和另一些高山地区,在气候相对温和湿润的河谷地带的汶川、理县等地就更容易接受垂花门。
综上所述,羌族传统民居中较多使用垂花门的建筑多集中在汶川、理县和岷江下游羌族聚居区,一是因为离汉族聚居区较近,受汉文化影响较大;二是因为河谷地区气候温润,相较于高山高海拔的羌族聚居区更容易接受密封性能较差的垂花门。
二、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垂花门的裝饰纹样
垂花门在汉民居中是极具装饰性和文化内涵的内宅院门,是汉民居中的一大亮点,对于羌族民居而言,文化内涵这一要素稍显逊色,装饰性能被大大提高,羌族民居以防御目的为首要,所以垂花门作为并不会和内室神位形成直线,这是羌族的文化本性——以防御为构筑建筑的首要目的。所以羌族民居中垂花门仅作为过渡空间和装饰的目的,将厚重的石砌墙体变得柔和而有趣味,别具风味、刚柔并济。
(1)几何纹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垂花门中的几何纹并不多见,“回形纹”和“方胜纹”占主要,多用于垂柱和门框上作为图案的排列填充。几何纹样史最为简单的造型,几何纹样的堆叠更易产生对称的、规则的美,使门框和垂柱的形态丰富起来。
(2)文字纹
文字纹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寓意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羌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羌族的历史、诗歌、神话故事和宗教文化全凭羌族人民代代相传、口口相传而来。所以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垂花门上的文字为汉字中的“吉”“详”“寿”“福”等拥有美好寓意的文字,这些文字通常被雕刻在垂花门垂柱的中心位置,不仅装饰性大大加强,还鲜明的传达了美好的寓意。
(3)植物纹
植物纹在中国工艺美术品中屡见不鲜,刺绣、服饰、陶器、桌椅等等具有装饰性的物件中均有广泛的运用,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羌寨建筑的垂花门中植物纹这一元素也被大量的吸收,多见于门簪、垂柱和花板之上,但是羌寨中的植物纹相较于汉民居的植物纹也有所不同,寒冷地区的植物如格桑花、兰花等纹样较多,这也是羌族民居垂花门的创新。
(4)动物纹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垂花门的动物纹中,龙纹雕刻最为多见,龙是华夏族祖先的图腾,而经众多史料考证,古羌族与华夏族渊源深远,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甲骨文中便有“羌”的提及,可见羌族是我国最早的部落或民族之一,所以羌寨中关于龙纹的动物纹样最常见,这也是羌族祖先崇拜的一种体现。龙纹是雕刻难度较大的一种纹样,需依据屋主的财力和工匠的实力来制定龙纹的精致程度,但是羌寨中有很多精美的龙纹雕刻,甚至不输于汉族建筑中的龙纹雕刻,可见羌族传统手工艺者在很早以前便有了精湛的技艺。
综上所述,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装饰纹样大多是对汉族民居垂花门纹样的“依样画瓢”,并无更多地文化内涵,却有不俗的审美寓意。
三、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垂花门的艺术特征
上文以提到,羌民居的垂花门是受汉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并不是羌族民居门的主要形制,但是羌民居中的垂花门较汉民居的垂花门的形制更为自由、随意,更彰显了屋主的个性,室友更多创新意义的实践。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以石砌为主,片石层层叠叠,依山居止,随山势地形而建,拥有敦厚、质朴的自然之美,垂花门的出现则将纯粹的自然韵味打破,让羌族传统民居拥有了装饰感的人情味。从现存保存完好的羌族民居垂花门来看,虽然工匠没有完全严格按照清代制法建造,但羌族自由、包容的氛围让工匠们可以随意发挥,不少垂花门看似与清代汉民居垂花门极其相似,譬如垂柱、门簪、花板、门簪等仿制工艺十分精湛,但又根据羌族传统民居建筑的规格与就地取材的特性,将垂花门的尺寸改小、用材改变,让垂花门不喧宾夺主,因地制宜,使垂花门与石砌墙体融合为一体,也有羌寨淳朴的自然之气,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结语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垂花门是受汉文化影响而来,渐渐发展出羌族独特的敦厚、自然之美,其中所呈现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与石砌民居融合的地域特点,体现了羌族虽海纳百川、但仍以羌族文化为中心的民族文化特色。对于羌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受多元文化影响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把握羌族文化在文化交融下的发展脉络,更能对少数民族建筑和乡土建筑景观聚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季富正:《中国羌族建筑》[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毛刚:《生态视野·西南高海拔山区聚落与建筑》[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廖洁敏:《岷江上游地区羌族建筑外部装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4.唐琦、王少婧:多元文化在羌族建筑装饰艺术中的体现[J],民族考察,2013年(2),P149-154。
5.许静:羌族民居垂花门装饰艺术[J],美与时代,2020年(4),P19-21。
6.晏安:羌族古碉建筑的文化特性和景观特征研究[J],城市建筑研究,2019年(11),P26-27。
作者简介
甘伊宁(1997—),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美术学系美术理论专业,研究方向:羌族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