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馨
清代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日暮,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最后绝响,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烧造,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其在历史长河里溅起的浪花,在数百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光彩夺目。本期介绍藏家何爱群收藏的两件清代瓷器,与各位读者同欣赏共研究。
其一是清康熙款青花鱼化龙纹折沿洗,高7、外口径39.5、底径27.3厘米。此洗浅腹,浅圈足,足内釉露胎。底心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由于底部无釉,款识呈黑色。外壁光素无纹,里心以青花为饰,绘鱼龙变化图。内心所绘一条苍龙从漩涡跃起,身躯呈“弓”字造型,颇为威猛。前方一鲤鱼跃出水面,与龙相呼应,下面更有跟随者。所绘浪涛自上而下滔滔不绝,富具动感,以之为背景衬托鱼龙二物更见立体效果,绘画逼真自然、栩栩如生。
此洗画面取材于汉代故事,宋刘克庄《水龙吟·丙辰生日》中曰:“任蛙蟆胜负,鱼龙变化,侬方在,华胥国。”鱼化龙是清代流行纹饰,取材于古代“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据《辛氏三秦记》记载:“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上则为龙也。”《太平广记》也载:“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黄河流经山西河津县之禹门口,亦称“龙门”,其地河床高下相迭,水深流急,鱼类很难逆流而上。传说凡能跳上龙门的大鱼,便可变化成龙,亦称“鱼化龙”。因古时科举考试场所贡院的正门也称“龙门”,所以又指参加科举中第而声名显赫者,寓意吉祥。
其二为清乾隆“庆宜堂制”款斗彩落花流水图卧足杯(一对),均高3.9、口径7厘米。落花流水一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群玉作品《奉和张舍人送秦炼師归岑公山》中的“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一句。明天顺三年(1459),王佐增补《新增格古要论》卷八“古锦”条谓:“今苏州府有落花流水锦及各色锦”,说明此纹饰应最早源自丝织品图案,后采用于明成化初期的斗彩杯上,入清以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艺上皆喜以之装饰。
斗彩始烧于明宣德时期,鼎盛于成化期间,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瓷器装饰品种,出现了鸡缸杯、三秋杯和天字罐等陶瓷史上亘古未有的隽品之作。成化朝之后,由于明王朝的国力衰弱以及皇帝的喜好转变等原因,斗彩器的制作逐渐陷于低潮,至明末时竟有绝迹之势。1644年清军入关,满清政权建立,在清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下,社会渐趋稳定,经济逐步发达,景德镇珠山御窑厂的瓷器烧造再次兴盛起来,斗彩器作为彩瓷的重要品种亦重获新生。在康雍乾三朝之中,尤以乾隆一朝的斗彩器制作最为繁荣,而且这一时期的御窑厂窑工将斗彩工艺与当时流行的粉彩彩料结合使用,从而使乾隆斗彩器的色彩更为鲜艳饱满,于淡雅粉润中显亮丽,纤细娇巧中见挺隽,而且乾隆时期的斗彩器在造型上更为多样化,纹饰构图上更为繁复饱满,制作工艺上也更是精益求精。
此对清乾隆“庆宜堂制”款斗彩落花流水图卧足杯,胎体轻薄,洁白细腻,造型小巧。杯身以青花及红绿二彩绘就而成,见瓣瓣落英,粉红淡雅,徐徐洒落,逐波而流,浅翠苲草,缓缓飘零,静谧中凸显早春时节落英缤纷与新绿萌发的勃勃生机。流水以青花淡描绘出,静静体会其静谧,收获不可言喻之意趣。杯内以红彩绘鱼纹,众鱼逍遥,享受在水之乐。其画笔精美,设色淡雅而质感逼真,花落之态,游鱼之乐,皆随笔而至,构建出落花流水之意境,皆为天下文人所喜。底书青花“庆宜堂制”楷书方框款,为雍正、乾隆、嘉庆三代著名的官窑堂名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