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菊霞
摘 要:在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就语文教育而言,少数民族学生受文化因素、语言环境因素、师资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在汉语学习中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汉语教育者必须从小学开始,立足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发展,充分探究少数民族语文学习的困难成因,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和质量,推动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成长,为民族融合提供语言基础。本文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以少数民族学生为参考,深度分析语文学习困难的成因与解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 小学语文 困难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7.023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教育、文化领域发展的基础格局是“多元一体化”。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事业,必须增强发展民族教育文化事业的力度,提升少数民族的文化修养。而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汉双语教育是发展民族经济、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素养的关键手段。但就教育现状而言,语文学习是少数民族小学生的一大难点,影响其学习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探索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成因,改善语文教育方式势在必行。
一、基于少数民族学生,探索语文学习困难的成因
1.学生因素
首先,少数民族学生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多用民族语言;因此,与汉语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基础、汉语阅读能力、汉语理解能力等有待提升,其对待语文学习的态度亦各不相同。比如: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语文学习具备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小学阶段可有效掌握语文知识。第二,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更重视民族语言的学习。第三,受好奇心旺盛等年龄特征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难以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其次,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阶段以助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为目的,甚少涉及文化知识;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在小学阶段开始系统学习汉语知识,致使其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中极易出现错误,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围观,都可能引发小学生的焦虑心理,致使其语文学习困难。最后,汉语与部分民族语言不属于同一语系,比如,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维语与满语属于阿勒泰語系,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在语法和语音上存在较大差异,而少数民族学生因长期处于民族语言环境之下,受民族语言的影响过深,难以迅速准确地掌握汉语发音,致使其语文学习困难。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问题、技能问题都是导致其语文学习困难的因素。
2.语言环境因素
语言环境可激发小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助力其巩固语言知识。但少数民族家庭在沟通和交流中普遍以本民族语言为主,不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巩固语文知识,致使其语文学习困难。此外,“小聚居、大杂居”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居住特征,少数民族聚居地受宗教文化、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文化交流、信息传播中具备一定封闭性,其在潜意识中渴望凭借民族语言唤醒群众的民族意识、维护民族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使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更重视民族身份与民族语言,难以引发其对汉文化与汉语为主的多元文化的探究热情,这也是导致其语文学习困难的关键因素。
3.文化因素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发展历程与聚居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各民族普遍具备独特的文化特征。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民族语言是反映各民族文化形态的关键形式。对于少数民族的小学生而言,民族文化与语言是其认识世界的前提,可指引少数民族学生凭借其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提高其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深厚情感;同时,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认知结构内容。而少数民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汉语,必须适应汉语的思维形式与表达习惯;而自幼接触民族文化与语言的小学生难以迅速适应与民族情感、生活习俗和知识背景不同的语文知识,难以理解为什么“不同的词语可表达同一个含义,同一个词汇在不同语句中意义不同”。
二、基于少数民族学生,探索语文学习困难的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者,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的问题,必须深度研究民族语言,了解汉语与民族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课堂活动中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解决文化差异等引起的语文学习困难,并指引少数民族学生正确认识汉语学习的价值,使其在家庭、社会、学校生活中积极使用汉语,提高其语文学习效率。
1.创设趣味情境,提高汉语语感训练强度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可创设趣味情境,培育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思维,助力小学生冲破语言障碍、掌握语文学科知识;同时,教育者可增强拼音、语音、词汇的教学力度, 提高汉语语感训练强度,引发小学生阅读语文书籍的兴趣,将语文学习贯穿小学生学习生活之始终,从而指引小学生冲破语言障碍,有效掌握小学语文知识。以“汉语拼音”为例,教育者在课堂活动中可以根据拼音的特征创设趣味情境,指引小学生理解拼音的内涵与寓意,引发其学习热情,助力其掌握汉语拼音的准确读音等,并借助相关文本、词汇训练小学生的语感,助力其冲破语言障碍,为其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2.助力小学生转变语言思维,培育其汉语思维习惯
语言思维是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因此,教育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可借助多元化的教育措施,诸如:教学情境、趣味训练等,助力小学生转变语言思维,培育其汉语思维习惯。以《在天晴了的时候》为例,教育者可在课堂活动中,指导小学生使用汉语多次朗读并复述诗歌大意,掌握文章的正确读音与内涵;并组织趣味训练,以“击鼓传花”的形式要求小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描述雨后天晴的有趣经历和景色,并以“雨后天晴”为话题布置写作练习,要求小学生以“汉语”的形式完成,从而锻炼其语言思维能力、书面写作技巧与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渗透,提高课堂活动成效
情感渗透是助力小学生冲破语文学习障碍、提高课堂活动成效的有效措施。教育者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可灵活应用各种教育手段鼓励小学生,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助力其充分发挥学习潜力,主动积极地探寻语文知识,提高其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信。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教育者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凭借循循善诱的语言与充沛的情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领略文章真意与写作手法,锻炼其语文思维能力,提高其学习成效。
4.培育阅读兴趣,提高其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因此,教育者可以通过培育阅读兴趣的方式,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自信,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以《北京的春节》为例,教育者可在课堂活动中融入与春节相关的课外知识,指引少数民族学生以汉语的方式分享本民族的過节习俗,同时,指引小学生自主探寻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等,比如:“门神的故事”“年兽的故事”等,以此锻炼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此外,老舍、曹雪芹、纳兰容若、阿来等都是少数民族作家,但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与极高的汉语运用能力,因此,教育者可搜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以供小学生阅读,提高其阅读能力。
一言以蔽之,少数民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情况的改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从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开始,凭借趣味化的教学情境、强化语感训练、情感渗透、课外阅读等方式,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助力学生转变语言学习思维、克服文化障碍与心理障碍等,提高其民族自豪感,提高其汉语学习自信与质量,推动其全面成长,为其未来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促进少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义忠《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甘肃教育》 2019年第6期。
[2] 次仁珠久《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藏语文教学现状与应对措施分析》,《教育观察》2019年第1期。
[3] 金雪峰《少数民族地区语文阅读教学对策及建议》,《读写算》2019年第15期。
[4] 李淑娟《青海藏区中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成因分析》,《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年第7期。
[5] 何金环《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语文预习中的问题浅析》,《小品文选刊》201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