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华
早教 雷区 有哪些
彭彭妈妈
我觉得早教很有必要,但是市面上各种各样的早教课程让我无所适从。早教雷区有哪些?新手妈妈怕“踩雷”。
王医生
早教是有必要的,但早教不一定是要去早教机构,平时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一种早教。孩子的启蒙教育很重要,学习和模仿能力也很强,平时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可以多陪孩子做一些益智游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yi_shen81
我不反对早教,我相信每个早教中心都有自己的本事把宝宝教育成某些方面的强者--不管是不是暂时的。但家长不能依赖早教或迷信早教。现在许多家长的教育心态可以用急功近利来形容,不仅家长自己受累,还有经济上、心理上的压力等等。早教的意义在于让宝宝更快乐,更健康(包括心理),而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虚荣心、攀比心,把宝宝放在“模子”里“铸”成大人喜欢的样子。
叶青青
“早教”不是提前教育,不能直接等同于让孩子识字、数数和各种学习,而是适合宝宝个体发展早期所需要的教育。比如提倡孩子作为一个社会、自然人去了解社会,如参观消防队,认识各种指示牌、乐器以及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相处。还有就是重视艺术在早期教育中的价值。
一夜星辰
孩子的早教也是父母的成长,主要是父母学习应该如何和孩子相处,并且在相处的过程中如何理解孩子的行为,并能从家庭环境中给予孩子成长所需要的成长元素。
目前成人社会的竞争压力已过早地延伸到了儿童的早期发展和教育中,儿童人生的起跑线越来越前移,“早教”越来越成为许多家长一道绕不过去的坎。钢琴、绘画、跳舞、英语、思维、IC课……成为许多儿童的日常“标配”课程。家长对儿童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不惜重金让儿童早早参加各种五花八门的培训班,甚至“只要你有,我就能报”。但由于家长缺乏对儿童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加上商家炒作等功利因素的引导,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儿童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导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不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发展规律和特点而进行的早教,不仅劳而无功,甚至会贻害终身。
误区一:让怕生儿童多接触新环境
有不少儿童出门或到幼儿园一见生人,就躲到父母身后不说话。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认为是儿童内向、胆小。之后,家长就会带儿童到更多的陌生场合“锻炼”儿童,给儿童接触更多新的人、事物、环境,让儿童表现、适应。殊不知,这样会致使儿童恐惧心理增强,越来越怕生。其实,0~3 岁的儿童对新的环境、事物和人都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会自然地产生恐惧心理。他们有认生的心理发育特点,对接纳陌生的人、事物或环境有一个适应期。这是正常的儿童认生现象, 是由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决定的。
正确的方法是应让儿童每接触一种新的环境,都要由儿童认为最安全的亲人陪在他身边(注意是陪,不是抱),并不止一次地熟悉这个环境,让儿童逐步有安全感。适应时间由短到长,开始是两三分钟,然后五六分钟,再逐渐延长。等孩子适应这一环境后再接触其他新环境。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提高后,将不会再有这种问题出现。
误区二:亲子活动就是上早教班
不少家长认为,亲子活动仅局限于报早教班,和儿童在固定的时间游戏、学习、认知。其实,亲子活动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的。有益的亲子活动是来源于儿童日常生活的,像家长带儿童散步、吃饭时和儿童沟通、儿童睡觉家长陪在身边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进行亲子活动的有益契机。日常生活中的亲子游戏,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儿童的体质体能、感知觉、语言等发展,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追求新知识的愿望,还能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与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所以,游戏才是帮助儿童成长最合适、最重要、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不过,家长和儿童做游戏,最重要的是儿童的心情和游戏时的气氛,不必对游戏的结果过于看重。亲子活动是儿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儿童与亲人的依恋情感是自然的,又是十分重要的。儿童喜欢亲人抱抱他、逗逗他,和他说话,与他玩耍,在浓浓的亲情中成长的儿童健康、活泼、聪明。为此,提倡以多元的内容、活泼有趣的方式,父母、儿童共同参与的亲子活动,有效促进儿童身体、情感、智力的交往和獨立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阶段每天都做一些有益的亲子活动,其潜在的教育作用如同注入成长激素一般。
误区三:教儿童“大方”送出自己的东西
日常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镜头:儿童手里拿着糖或玩具,看到其他小朋友,家长会让儿童把东西分给其他小朋友。有些儿童不给,并且哭闹,家长便会说儿童不大方,而且还让儿童交出手中的东西,并说“你把这个给他,妈妈再给你买”。这样做,无疑会导致儿童在习惯形成期的时候,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物品管理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如不会管理物品、做事大手大脚、办事拖拉不细致、工作易出现错漏、性格大大咧咧等。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尊重儿童的想法,让儿童自己去分配他的物品。一旦他的行为出现偏差,如儿童在集体环境中,且有很多公共物品,儿童独占独玩,这就属于自私行为了。家长应针对儿童所处的不同情况和场合,及时纠正和调整儿童子的行为和心理。
误区四:早教就是提升儿童智力
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早教注重的是儿童的全面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健康、聪慧、性格好、行为佳、习惯良”,而不是有些家长理解的仅仅是为了儿童智力发育好,人人夸自己的孩子聪明。好像不参加早教班会让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
误区五:过早“定向培养”儿童
很多家长喜欢按自己的意愿四处帮儿童报培训班,提前“定向培养”,发展儿童某些能力,弥补自己某些所谓的“曾经的遗憾”。如果这些培训在儿童生理、心理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就不存在负担,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提倡的早教是让儿童在学中玩、玩中学,早教其实就是要引导儿童快乐地玩耍。这样,孩子是乐意的,是不会产生负担的,对学习有趣的知识也不会感到困难。
误区六:“迷信”智力测试结果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儿童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儿童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儿童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儿童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儿童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儿童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儿童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儿童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儿童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儿童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很少有儿童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儿童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儿童劣势放大成“问题”,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儿童去发挥与克服。
总之,早教很有必要,但一定要把握尺度,要适龄、适度、适时、适量。早教并非越早越好,也不是灌输得越深越好、学习得越多越好,而是顺从儿童年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刺激,并给予儿童充分的休息与自由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携起手来,走出早教误区,学会读懂儿童,科学引导儿童,促进儿童早期素质全面发展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