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基层团组织战斗力,凝聚各行优秀基层青年,发挥青年在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建设中的力量,浦江共青团探索“山中青年”培育模式,让共青团在基层社会刷出存在感、提升影响力、提高贡献度。
2020年农村基层组织换届以来,基层还存在团干部来源单一、组织力量仍然薄弱、青年集聚效应不明显、社会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青年选择返乡就业创业有增多趋势,新农人、农创客、青创客等逐渐兴起,但他们普遍存在发展前景不明朗、平台组织不好找、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如何开展好新时代基层共青团工作,找到、培养、凝聚现有“生长在乡村、工作在乡村、创业在乡村”的优秀青年人才,已经迫在眉睫。浦江共青团以“山中青年”为抓手,打造“寻、培、用”一体化青年人才培育生态链。
组织主动寻。以85后基层一线年轻干部(村社团支部书记)、创新创业实干者、农业科技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为主要寻访对象,坚持“走下去、走出去、走进去”的联系青年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青联、青企协、青创协会等“青”字号队伍力量,县乡联动“双管齐下”识才荐才,组织团县委机关、乡镇街道、村社团干部深入走访基层,沉下去寻访行业成绩较突出、有示范带动作用、有较大影响力的优秀“山中青年”群体。
活动凝聚寻。以青年感兴趣、有需求为主要方向,通过建设“乡村夜吧”“乡村音乐俱乐部”、乡村青年宣讲基地,举办“山中青年宣讲”“围炉夜谈”“青年创业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大范围寻找、吸引、团结更多优秀的“山中青年”,使组织一时无法找到的青年主动出现在团组织的视野,围绕在团组织的周围。
数据比对寻。把团县委手头掌握的“山中青年”名单与组织寻访、活动吸引形成的名单相互比对,分析比较,好中选优,建好涵盖青年委员、新农人、青年乡贤、青年创客、青年主播等群体的“山中青年”人才数据库,将300余名有抱负、有想法、有能力的青年纳入“山中青年”队伍。
创新“组织型”培养。针对村社青年委员,出台《浦江县青苗培育行动方案》,实行团建指导员帮带、集中培训学习、顶岗轮训提升、疫情一线锻炼、述职晾晒考评等培育举措,提升青年委员业务能力和履职能力。经组织培养,有12名青年委员已任职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岗位,30余名表现优秀的青年委员被纳入党组织预备人选库。
推动“平台式”孵化。针对创业型青年,发挥青创基地和青创协会的引才集群效应,开展“乡村运营官”孵化培训,与浙大等高校合作,邀请专家学者到县内青创基地授课,提供“教学+实战”政策解读、专项提升、运营实操等专业化课程,培养青年创客、企业家等各类青年113名,帮助致力于参与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的专业化青年人才队伍实现创业梦想。
鼓励“点对点”发展。浦江籍大学生和农村土生土长的金融系统青年是“山中青年”的潜在对象,也是可以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两类群体。在“山中青年”培育中,浦江县瞄准这两类重要群体,以“回老家”概念,打造“点对点”岗位育才品牌,選聘40余名浦江籍大学生和金融优秀青年到出生地乡镇街道、村(社区)挂兼职团干部,并制定“4+X”工作项目,为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积累经验、提升本领的平台。
红色引领,让组织“联”起来。着眼解决虽有广泛联系但个体离散青年的现状问题,构建党团主导的“1+1+X”“红色青春联盟”,依托“趣缘、业缘”组建12个功能明确、便于青年参与的团办青年社团,通过职业导航、梦想孵化、政府购买、资源对接等多个方面织密“山中青年”群体网络。
双网互动,让青年“活”起来。为保持青年群体有活力、可持续,推出“浦江好农品 乡村好青年”“直播助农”等“山中青年”公益助农项目7个,个性化制定助农服务方案,通过线上线下双网互动模式,架起“山中青年”助农“天线”,开展各类助农活动15场,销售农副产品4960余单,销售额达32.2万余元。
聚焦中心,让项目“实”起来。把“党政要什么”“青年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精准设计“青年宣讲”“先锋骑兵”“公益送教”等10余项服务品牌,发挥“山中青年”群体参与公益服务活动积极性,向36家企业和村(社区)的1500余名青少年提供了公益托管服务,发动904名青年志愿者扎根一线助力疫情防控。
“山中青年”品牌推出以来,团浦江县委吸引了15个乡镇街道的357名乡村青年加入“山中青年”大家庭,构建了青年聚引、人才培育、项目创新的工作体系,形成“寻、培、用”一体化的青年人才生态链;有效增强了基层团组织的整体战斗力,提振“山中青年”干事创业的信心,使其更有归属感、获得感。
以“山中青年”培育工作为载体,找准“生长在乡村、工作在乡村、创业在乡村”这一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建设的痛点难点,将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工作嵌入党政中心工作通盘考虑,既增强了工作力量,又提升了共青团的大局贡献度,最终实现“山中青年”群体活跃度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