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并集聚了越来越多青年的新形势下,团扬州市委切实加强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广泛、有效地团结、凝聚、教育和引导青年,这是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需要,也是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新形势下扬州共青团自身发展的需要。
团组织规模、数量不断增加。团市委以服务青年团员为目标,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党建带团建,立足共青团基本职能和自身工作实际,扎实开展非公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扬州市目前拥有非公企业团支部3430个,其中规上企业团支部1760个,占比51.3%,覆盖团员20595人,同比增长26%,覆盖青年65321人,同比增长11%,拥有团属阵地2854个,主题团日活动覆盖团员青年50632人。
团建模式注重实效、凝聚力强。非公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单独建支部的方法只能形成零散的团建局面,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在实际工作中,为了构建凝聚力更强、创新性协同性更好的建团局面,团市委根据不同情况形成楼宇团建与乡镇园区团建两套发展模式。楼宇团建模式。坚持“青年为本、需求为魂、服务为先、发展为重”的工作理念,探索建立“物业服务+企业发展+青年需求”楼宇团建体系,实现团的基层组织刚性覆盖与柔性服务相结合,积极探索以高质量团建服务楼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团的活动方面,结合全市“支部品牌”创建工作,实施“一楼一品”创建活动,楼宇团组织结合青年生产生活需求和企业文化特色,设计开展青年就业创业、文化、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引导企业青年增强对所在岗位、对当地企业、对党团组织的认同。调查中,82%的青年认为楼宇团建以理论学习、兴趣爱好、学术专业、交友联系、社会公益等社团为主体建立团支部作用明显、收益很大。乡镇园区模式。乡镇园区非公团组织建设的模式是:坚持党建带团建,借助党建优势平台,实现一体化推进,重点围绕规上非公企业团建,影响带动其余小规模非公企业团建,全面推广园区非公团建,实现全市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全覆盖。同时,各地团委探索灵活的组织建设方式。结合当地实际和企业特点,采取“区域化”“行业化”团建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共青团品牌逐步渗透、效果明显。据调查,我市78%非公企业团组织都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结合企业团员青年的特点,按照“有效灵活”的思路设计和开展团的活动,团的活动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深受企业团员青年认可和喜爱。团组织的各项功能得以体现:组织力不断强化。在非公企业团组织建设中,根据支部建设清单化要求,团日活动、支部组织生活得以常态化开展。依据企业特色,开展企业内部推优入党,团员积分制考核,完善了团员青年管理模式,为企业选拔优秀青年人才提供了标准。服务力不断加强。团组织不仅为青年员工架起了互相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畅通了企业领导与青年员工之间的信息渠道,能够让企业青年迅速了解、认可企业文化,增强团员青年对企业的信赖感和归属感,能不断引导团员青年凝心聚力为树立企业形象、服务企业发展作贡献,也能够及时和准确地倾听到青年员工的心声和诉求、了解到青年员工的真实情况和实际困难,为青年员工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当前,扬州市非公企业团组织覆盖面达87%,但是与此同时,与国有企业的团组织相比,非公企业团组织还存在管理效能不高、活力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分析有以下原因:
企业种类多样,团建质量差距明显。扬州市非公企业规模差距较大:既包括人数较少的初创团队,又包括已经上市的大型企业,规模差距大。员工素质差距较大:普遍来说大型企业、高新产业青年员工素质较高,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因招聘门槛较低,受教育程度较低。管理存在一定盲区。我市41%的非公企业团组织规模较小、团员人数少,32%的初创企业团组织虽然建立,但是活动开展情况不理想,87%的小型非公企业团组织存在管理盲区。部分企业主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团建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是第一要素,经济效益是第一要义。在调查中发现,65%的企业主不清楚团组织给企业带来的效益,32%的企业认为团的活动浪费时间、分散精力;在对团组织的统计中,44%的团组织表示人力、物力资源上得到的支持较少,因此非公企业中团的工作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上级团组织与企业缺少行政化及社会化约束,间接导致团组织工作开展缺乏规范性。
人员流动快,管理难度大。人员流动性主要體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员工流动性大。非公企业受疫情影响,28%的团组织因企业人员、机构处于暂时性的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在非公企业中,青年员工表现出更强的择业自主性和流动性,变动相对更加频繁。另一方面是团干部换岗频繁。调查中,45%的企业虽然已经建立了团组织,但由于团干部调岗频繁,致使团建工作受到较大局限,影响了组织生活的持续正常发展。一部分企业虽然能够及时安排新的团干部到任,但是短期内找不到工作规律和方法,加上身兼数职,精力有限,造成团的工作缺乏延续性。
活动缺乏有效载体,模式有待创新。据调查,我市80%的非公企业还是以参加各级团委组织的活动为主。76%的团组织对组织活动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把握不够准确,不能根据企业的生产生活特点来设计团组织活动,91%的非公企业团组织没有常态化的活动载体,导致团组织缺乏凝聚力。从活动内容来看,61%的非公企业团组织沿用企业活动的传统项目,90%的活动集中在文娱活动、劳动技能比赛等方面,没有新的突破。从活动形式来看,92%的活动缺乏时尚性,不够新颖,对团员青年缺乏吸引力。
——抓住关键少数,加强组织管理的可行性
加强对大中型企业团干部的培训和指导。据统计,85%的大型企业组织架构比较完善,80%的企业团干部人员配备到位。对各级团委来讲,不仅要通过磐石工程加大对企业团干部的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系统认识团的业务知识,更要根据重点企业培育特色团建品牌形成“一企一品”。
加深与小型企业主的沟通与交流。镇街团委要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企业老板,要帮助其转变思想,形成系统双赢。让企业主转变团建态度的关键是让他们认识到团组织活动的意义,镇街团委要通过团日活动,积极邀请企业老板参与,潜移默化中使企业老板看到团组织带给他们的机遇和平台。在本次我市非公企业调研的过程中,调研组得出一组数据:67%的小型企业老板学历层次在大专以下,其中90%的企业主希望参加一些企业管理、模式管理类系统培训。因此,镇街团委可以通过基层团干部培训班,邀请高校、培训机构等开设相关培训。县市区团委可以邀请本地区青商会在基层团干部培训班上有选择性地邀请部分企业老板参与,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让他们深层次了解团组织的意义。
高校社团与大中型企业团组织共建。在本次调研统计中,有71%的青年员工是通过应届高校校招招聘来的,他们中的56%曾经在学校社团中参加过团日活动。自从工作后,81%的青年员工表示工作压力大,希望再次参与校园中的各种活动;61%的青年员工表示同事之间缺少深入了解,缺乏载体交流感情。因此,县(市)区团委通过企业团组织与学校团组织共建,实现高校与非公企业的团建资源共享,高校通过社团支部走进企业支部,将高校的团青元素引入企业团日活动,企業支部也可通过社会实践项目吸引高校团员参与企业实践,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志愿团队与小型企业团组织共建。非公企业团组织凝聚青年员工的根本在于了解青年需求,服务青年员工,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志愿服务正好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困难救助、权益维护、心理疏导等服务,可以增强青年对团组织的归属感。一方面,将团的活动与志愿服务相结合。调查表明,80%的企业青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团总支可以以志愿服务为活动载体,联合企业团员青年,共同参加志愿服务工作,不仅增强社区志愿服务力量,也能以志愿服务项目的方式加强团组织青年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镇街团委可以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阵地,开展各种活动满足青年需求。例如可以开展心理减压讲座、志愿者培训活动、文艺体育类比赛、吸引广大团员青年,满足青年团员的现实需求,增强青年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非公企业共青团工作关键任务,一是围绕思想引领,在企业的青年员工中传播党的重要思想主张;二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将团组织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相结合。因此,最关键的是要把完成团的任务同企业的根本利益联为一体,找到团的活动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的契合点。
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据统计,76%的青年员工感受到就业竞争压力,希望提高技术水平及配套能力。镇街团委可以创新基层团干部培训方式,将技能培训纳入选修课程,提高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县(市)区团委可以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为青年员工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创新创效服务企业生产经营。
服务企业生产经营。镇街团委可以举办技能比武、青年安全示范岗等活动。通过开展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等团组织的品牌活动,用团属荣誉称号激励企业青年,以证书激励的形式帮助青年熟练掌握在职岗位生产操作技能,助力企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