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规则意识是儿童成长为独立个体的需要,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要从低年级开始。调查发现生活中因无视规则,造成不良后果的现象比比皆是。我们的教育迫切需要对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守法意识,规范言行。笔者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从课堂、课外延伸等方面进行规则教育主题设计,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他们从教育和实践中感知规则、反思规则、践行规则,以促进规则意识和守规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小学低段学生
波兰作家莱蒙特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重视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孩子们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特别是对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规则教育更为重要,只有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从而为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一、无视规则的社会现状审视
从意大利回国的郑州G某在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后,竟然瞒报境外行程和健康状况,严重影响了几百人的生活秩序。这样的害群之马为何屡见不鲜?这充分暴露了部分人规则意识不强、对规则严重漠视。
学生也是如此,虽然知道需要遵守相关制度,但是缺乏把规则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的觉悟。所以,培养规则意识,不仅需要完善学校制度,还要通过规范管理树立规则的权威,让学生养成对规则的敬畏意识,从而促进校园的文明与和谐。
二、规则意识教育的主题设计与实践
规则意识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小学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很多规则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有效研读教材,着重把握整册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借助课堂教学培养规则意识,同时延伸至课外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中,让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规则教育真正富有成效。
(一)梳理教材,厘清规则意识教育主题
以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规则教育内容分布详细:从学校、家庭到社会,涵盖全面,螺旋上升,让学生明确生活中规则意识的重要性。通过梳理,我们制作了单元“规则图谱”,按照“规则图谱”去分解落实,同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条途径,借助绘本、儿歌、视频、游戏等媒介,轻松教给孩子们在入学第一个学期需要养成的行为规范,并在生活中得以强化和巩固,为后续的课间活动和社会实践做明确的指导和引领。
(二)聚焦课堂,落实规则意识教育主题
小学低段的孩子还比较幼稚,他们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虽然对生活和学习中的规则有一定了解,但是缺乏如何正确认识规则的具体引导。因此,借助《道德与法治》落实规则教育,从儿童的学习起点与实际生活经验入手,重视孩子的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1.问题设计——了解规则知识
小学低段《道德与法治》在简明、浅显的生活认知和行为中寓教于乐地渗透了法治意识,而这些法治意识融入教材学习中却是以一种生活规则的形式出现,并以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明理导行。考虑到儿童的学习起点与实际生活经验,通过问题设计,把规则意识渗透到课内外。
比如教学《上学路上》,课前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设计并完成上学路线图,教学时交流:你在上学路上会经过哪些地方?要注意什么?首先依据自己的上学路线图和同桌相互交流,其次全班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讲述,最后在父母的帮助下有规划地进行实践。
如此,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地从我们的生活中寻找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授课时巧妙地设计了问题,预设学生熟悉的上学场景,学生如临其境,积极参与,用心感受,在师生交流中了解了上下学的规则知识以及重要性,规则落实也就水到渠成了。
2.情景创设——产生守规情感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营造必要的氛围,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场景建立生活认知,形成愿意守规的情感。
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让几位同学情景再现,回顾《班级生活规则多》来反思评判。让孩子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从而引导辨析行为的对错。学生会通过多个角度对发生的现象进行评价:“值日生不认真做值日,还用工具打闹,会伤到别人”“有的同学只顾自己高兴,在狭窄的楼道跳绳很容易打到其他同学……”
从这些看似稚嫩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其实已经对“班级规则”的重要性有所体会,也会将自己的行为与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些基于模拟情景的学生自我评价,虽然建立的是学生自身的个体化评价,有的甚至是肤浅的认知,却让学生产生愿意遵守规则的情感。
3.活动体验——自觉守规意识
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能够更好地展现自由、天性的一面,并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性学习。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需要设计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需求的活动。
很多家庭就餐规则意识淡薄,在公共场合用餐时常常有“熊孩子”出现,不仅影响周围人用餐,家长也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所以,借助《吃饭有讲究》教学:首先在课内创设家庭餐桌规则实践活动,以四人组为单位,分配好角色,按照“摆碗筷、请长辈、说谢谢”等项目进行家庭餐桌礼仪规则体验;课后,教师给家长分发餐桌礼仪倡议书,并给每个孩子发一张“争做家庭就餐文明之星”评比表,跟踪评价,促进孩子就餐好习惯的形成。
通过这些上下学路上开展的志愿者活动和就餐礼仪教育,刚刚入学的孩子们在生活中真正提升了自己的守规意识和行为。真实的道德生活就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与落脚点。
(三)课外延伸,内化规则意识教育主题
1.课间游戏,定规则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规则地进行游戏活动,课间自然文明和谐。笔者结合《课间十分钟》一课,设计和改编了一系列传统游戏——翻花绳、抓石子、挑小棒、转陀螺、踢毽子等,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课间有事可做,根本顾不上互相打闹、奔跑追逐。同学间交流多了,同伴关系更加密切,游戏时很多老师在孩子面前露了一手,威信自然提高,这真是一举多得!
2.家庭教育,立规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良好的家风、家规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身边许多家庭教育的实例告诉我们,家长的言行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至关重要。在制定班规时要充分征求家长的意见,在推行时更需要家长的导行和督促。教师应充分利用家校沟通平台,发布规则意识教育方法。
在教学《早睡早起》时,笔者让同学们讨论晚睡的原因。针对这些不能早睡的原因,如何克服?怎样才能保证每天睡眠10个小时?我们应该怎样做个早睡早起的孩子?课后,教师通过家长群和家长进一步沟通交流,强调睡眠充足对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性,家长在督促孩子早睡早起的同时,也应该以身作则,做到正常
作息。
开学第一个月,几乎所有学校都会着重对孩子们进行上下学的安全文明出行习惯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部分家长还常常给孩子做不好的示范。因此,我们结合《上学路上》还开展了“家长护学岗”活动,由家长言传身教,引导孩子们文明出行。如此,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互相促进了道路出行规范的养成。
平时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我们要求家长一定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做好表率作用。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规则,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首先做到,不能言行脱节,同时千万不要纵容和溺爱孩子,要鼓励孩子坚守规则。
3.社会实践,导规则
王健敏教授指出:“学生只有作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才能从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个人的发展,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形成内化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修炼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人格。”
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心手相连、爱心无限”绳编作品义卖活动。活动前期,笔者指导学生如何用文明行为和语言打动路人:敬队礼或鞠躬,微笑,开口先说“您好”……课堂上情景演练的一举手一投足,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可以将课堂上模拟的文明礼仪运用得恰如其分。
在活动中,能真正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规范待人接物、文明用语等方面的习惯。义卖活动后,组织孩子们把义卖所得转化成礼物送给福利院的孩子。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重要过程,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去体悟。
三、规则意识教育的后续思考
通过主题化的规则意识教育实践,笔者发现,班里的孩子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有了明显的变化,慢慢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更为可喜的是,孩子们的班级荣誉感也得到显著提升,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代表着班级的整体形象。以前相互推让的事,现在大家会自觉去做,班里需要解决的棘手事也变少了,孩子们的行为正在由他律转向自律。
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反思生活经验,认识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他们的规则意识正在悄悄地增强,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养成的核心素养吗?有约束的聪明叫作智慧,没有约束的聪明叫作无知。我们期望,规则教育在主题设计的指引下,学生能更有效地养成规则意识,提升品行素养。希望每个孩子坚守自己的梦想,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遵守规则。
[参考文献]
[1] [美]乔治·M·卡帕卡.这样跟孩子定规矩孩子最不会抵触[M].叶小芳,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6.
[2]刘冬梅,高全胜.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王健敏.道德学习论[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毛秀华.落实《守则》《规范》教育 增强学生规则意识[J]. 管理理论探索,2017(15).
[5]严丽芳.新教材规则意识教育教学目标设计例谈[J]. 中小学德育,2017(01).
史晓峰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春建中心小学。